關於「得氣﹝needling_sensation﹞」的研究:

針刺補瀉手法的關鍵是「得氣﹝needling_sensation﹞」和「氣至病所」,這是取得針刺療效的關鍵。

①得氣﹝needling_sensation﹞產生的機制:

 得氣﹝needling_sensation﹞包括患者主觀體驗到的針感和施術者的手下感覺。

 針感主要是患者針刺部位有痠、麻、脹、重等感覺,手下感覺是指醫者手下感到沉重或空松。

 針感或手下感可能與穴位深部各類感受裝置有關。

 研究表明,穴位深部的感受裝置主要有5種,即肌梭﹝Muscle_spindle﹞、腱器官、環層小體、關節感受器和游離神經末梢。

 不同穴位,其深部感受裝置不完全相同。

 肌肉豐厚處穴位(如足三裏﹝ST36﹞、合谷﹝LI04﹞、內關﹝PC06﹞)以肌梭﹝Muscle_spindle﹞為主;

 肌與腱接頭處的穴位(如承山﹝BL57﹞)可能以腱器官為主;

 腱附近處穴位(如昆侖﹝BL60﹞、曲澤﹝PC03﹞)主要為環層小體;

 頭皮處穴位(如印堂﹝DU29﹞至百會﹝DU20﹞,攢竹﹝BL02﹞至絲竹空﹝SJ23﹞)可能以游離神經末梢為主;

 關節囊處穴位(如內外膝眼﹝EX-LE5﹞)則可能以類路芬尼氏小體為主。

 針刺不同穴位,或在同一穴位針刺,但刺激的深淺和方法不同,產生的針感也常有不同。

 針感的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於針刺興奮了不同感受裝置,也可能是各類感覺傳入衝動組合構型不同所致。

 針感與穴位形態結構關係密切,研究發現:

  刺激神經多引起麻感;

  刺激血管多引起痛感;

  刺激骨膜﹝periosteum﹞多引起痠感;

  刺激肌肉多引起痠、脹感。

 同一神經幹,手術器械的碰觸或用手術刀分解其鞘膜時產生麻感,針刺時產生痠感,用手搓撚時則產生重感。

 關於針刺得氣﹝needling_sensation﹞的「手下感覺」有可能與肌肉收縮有關。

 可能是由於梭內肌收縮所致。

 因為手下感覺主要出現于肌肉豐厚處的穴位,這類穴位處的肌梭﹝Muscle_spindle﹞密集。

 結合穴位肌電觀察發現手下感強弱與穴位肌電有密切關係,留針﹝retention_of_needle﹞期間單位放電可維持1~5min或更長,且與主動運動所發放的干擾型肌電有所不同。

 其出現率與穴位肌梭﹝Muscle_spindle﹞的有無、多少和分佈趨勢基本一致;與溫度成正相關;與外周冷卻可抑制梭內肌放電的報導也一致;與針感有一定的平等關係。

 即凡手下感覺強者,穴位肌電發放也增加。

 故推測針刺「得氣﹝needling_sensation﹞」的手下感覺是梭內肌收縮造成的。

②針刺手法與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

 臨床針刺手法多種多樣,而不同的手法又會產生不同的感應,而各類針刺手法,都與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有一定的關係。

 針刺手法激發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

 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現象可以通過針刺手法使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短到長,由隱性感傳轉為顯性感傳,說明針刺手法可以激發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

 如有人運用傳統的針刺手法,小幅度撚轉、震顫、循攝,結合治神、察氣,對45例1641人次的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激發進行了臨床觀察。

【結果】:45例中有41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感傳超過3個關節者,達82.1%。

 有實驗採用通氣法、催氣﹝promoting_needle_sensation﹞法、接力通氣法、加溫通氣法等4種針刺手法,對1019例患者激發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

【結果】:無感傳者12.46%;感傳超過1個關節者為22.37%;超過2個關節者為28.07%;超過3個關節者為23.94%;超過3個關節又循行1段者為6.58%;感傳達整條經線者為6.58%;總感傳率達87.54%。

 說明針刺手法對激發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確有明顯效果。

針刺手法控制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

 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的控制就是對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路線和針感性質的控制。

 有人通過對121條感傳顯著經絡循行路線控制的觀察,初步表明:當感傳路線發生變異時,在適當的部位進行按壓可以提高感傳的循經率和氣至病所率,而有變異感傳的循經率和氣至病所率則相對減少,在這121條感傳顯著經中,非控制組循經率為33.88%,而控制組循經率達83.47%,控制組顯著地高於非控制組;非控制組氣至病所率為71.9%,而控制組氣至病率則為97.5%,也就是控制組顯著地高於非控制組。

 這說明使用一定的針刺手法,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的路線和針感,變被動為主動,使針感在醫者的控制下循經向病所傳遞,從而大大地提高臨床療效。

 控制針感和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路線的針刺手法主要有:變換針尖方向,使針尖朝向病所;使用按壓法;調整提插、撚轉角度;在經絡路線上行循、攝、切、按等輔助手法。

 只要操作得當,辨證而施,是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的。

 具體手法有揣、爪、搓、彈、搖、捫、循、撚等,壓手是一個關鍵方面,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即指此言。

 壓手用力輕,達不到有效地阻滯目的;用力重又往往構成了一個新的按壓刺激。

 因為這種按壓本身也可以引起感傳,正確的壓法是用力合適,用力的方向要朝向針根才能起到關閉作用,促使針感朝預期方向感傳。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