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骨腫瘤是發生於骨內的腫瘤的統稱。凡骨內的各種組織包括覆蓋骨骼外的骨膜都能發生骨腫瘤。骨腫瘤包括原發性腫瘤、繼發性腫瘤、滑膜腫瘤及瘤樣病變。起始於骨骼系統組織本身的腫瘤稱原發性腫瘤。原發性腫瘤有兩種,一種是骨基本組織腫瘤,包括骨、軟骨、骨膜的腫瘤;另一種是骨附屬組織腫瘤,包括血管、神經、脂肪、骨髓、網狀組織等腫瘤。此外,另有特殊組織來源(如脊索瘤)及來源未定的腫瘤(如長骨的造釉細胞瘤)。原發性骨腫瘤有良、惡性之分。

 

    繼發性骨腫瘤又稱為轉移性骨腫瘤,是原發性自身其他組織或器官的腫瘤,通過直接浸潤、血運或淋巴系統的轉移,而在骨組織形成的腫瘤。繼發性骨腫瘤多屬惡性。-滑漠腫瘤有良、惡性之分,如滑膜瘤(良性)及滑膜肉瘤(惡性),也有瘤樣病變,如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瘤樣病變系在臨床、X線、病理表現與骨腫瘤相似,且具有復發、惡變性質,與腫瘤相似之骨病,如骨囊腫、動脈瘤性骨囊腫、骨纖維異樣增殖症、嗜酸性肉芽腫、畸形性骨炎等。我國古代在2000年前的《內經》著作中對骨腫瘤就已有所認識,如《靈樞·癰疽》篇中提到:"以手按之,堅有所結,……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石疽。"之後,歷代醫家又不斷地作了補充。唐代孫思邀著《千金要方》提出了七種腫瘤,而骨腫瘤是其中之一,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石癰者……其腫結確實,至牢有根,核皮相親。不甚熱,微痛,熱時自歇,此寒多熱少,如石,故謂之石癰也。"

 

    敍述了骨腫瘤的局部症狀及性質,豐富了對骨腫瘤的歷史認識。明代薛己在《外科樞要·卷五》中說:"若傷腎氣,不能榮骨而為腫者,其白骨腫起,按之堅硬,名曰骨瘤。"並從"腎實則骨有生氣"這一理論出發,在治療上主張以補腎為主。

 


 

    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癭瘤》篇中曰:"瘤者,隨氣留住,故有是名也。多外因六邪;榮衛氣血凝鬱;內因七情,憂鬱怒氣,濕痰瘀滯,山嵐水氣而成,皆不痛癢。……堅硬如石,疙瘩疊起,推之不移,昂口堅貼於骨者,名骨瘤。"在治療上認為:"骨瘤尤宜補腎散堅,行瘀利竅,調元腎氣丸主之。"對於惡性腫瘤認為:"皆為逆證,不可輕用刀針決破,以致出血不止,立見危殆。".自從X線和顯微鏡問世之後,特別是近數十年來,隨著免疫學、藥物化學、放射性核素和電鏡檢查等新技術的發展,骨腫瘤的研究得到很大發展,並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上帶來了某些突破。

 

    但由於在病因方面,對許多骨腫瘤的發病學研究仍進展不快,因此在治療上,特別是對某些惡性骨腫瘤的治療仍不理想,需要進一步加以探索。祖國醫學對骨腫瘤有較豐富的認識,為現代探索治療骨腫瘤提供了寶貴經驗,我們應該在積極探索祖國醫學治療骨腫瘤的寶貴經驗基礎上,結合現代診療方法以不斷提高對骨腫瘤的認識。

 

    一、病因病機骨腫瘤的形成是骨內某種組織的異常增生。其病因甚為複雜,現作簡單的敍述。

 

    1.內因:包括體質、精神、年齡和遺傳等因素。體質強弱與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後有密切關係。

 

    ( 1)氣滯血瘀:體質虛弱,臟腑脆弱,腠理疏鬆,精神萎靡,人體各器官機能活動失常,氣虛血少,導致氣滯血瘀,結聚成瘤。體強者,臟腑堅實,腠理周密,精神振奮,人體務器官功能活動正常,氣血調和不易罹病。

 

    ( 2)陰陽失調:精神狀況與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很大影響,如情志波動激烈或持續時間長,會引起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氣血不和,濕痰瘀滯,經絡受阻,可導致"骨與氣並,日以增大,則為石疽"。

 

    ( 3)腎氣不足:年齡與骨腫瘤的發生也有密切關係,先天不足或傷腎氣或腎衰憊,不能榮骨而為腫者,其腫白骨起,日以增大,發為骨瘤。如骨肉瘤好發於10-15歲先天不足的青少年,轉移性腫瘤多為腎氣衰憊的老年患者,古文獻已有"癌發四十以上"的記載()某些骨腫瘤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關,如多發性骨軟骨瘤、家族性軟骨發育不良等。當前,由於生物化學的發展,利用遺傳工程可以使細胞的遺傳因數結構與特性發生改變,這對於骨腫瘤的發生及防治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2.外因:風、寒、暑、濕、燥、火的四時不正之氣為"六淫",六淫之邪氣可引發腫瘤。,《靈樞·刺節真邪》有"虛邪之人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瘤"之說。某些骨腫瘤(例如巨細胞瘤)的發生,可能與損傷有一定關係。

 

    也有些骨腫瘤(例如Ewing肉瘤)的臨床表現及X線檢查極像慢性或亞急性骨感染,因而有人認為與感染有關。放射性物質(如鍶、鉑等)在動物實驗中已證實可引起腫瘤,骨骼長期接受大量的K線及鐳,可發生骨肉瘤。

 

    二 、辨證論治

    (一)辯證

    骨腫瘤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因此,早期診斷骨腫瘤有一定困難。但是如果通過詳細問診和體格檢查,再配合X線檢查、實驗室檢查以及病理組織檢查等,便可獲得較有價值的診斷依據。

 

    1.局部表現

(1)疼痛:疼痛是生長迅速的腫瘤的最顯著症狀。一般開始輕並有間歇,以後進行性增劇,患者難以忍受,大多數惡性骨腫瘤夜間疼痛增劇,但多發性骨髓瘤在床上休息時或夜晚疼痛反而減輕。疼痛通常接近腫瘤的部位,但有時可沿周圍神經走向呈放射性疼痛,如髂骨或骶骨上的原發性骨腫瘤可引起同側的坐骨神經痛。大多數良性骨腫瘤沒有疼痛,但骨樣骨瘤卻呈持續性隱痛,夜間更甚。疼痛突然劇烈發作,很可能是由於病理性骨折。

 

    (2)腫脹和腫塊:通常在疼痛發生相當時間後才出現,在淺部(如骨膜)比在深部(如骨髓腔內)易於發現。轉移性腫瘤可完全沒有腫脹。有些良性骨腫瘤(如骨軟骨瘤或軟骨瘤等)體積一旦突然增大,則提示有惡變的可能。檢查時應注意腫物的部位、大小、形態、硬度、活動度,及邊界是否清楚,有無搏動或淋巴腺轉移。良性骨腫瘤局部膨脹性增大,不侵犯軟組織,境界分明;而惡性骨腫瘤則境界不清。

 


 

 

    良性骨腫瘤(骨軟骨瘤、骨瘤等)忡塊的硬度如骨樣,惡性骨腫瘤(如骨肉瘤、纖維肉瘤等)腫塊的硬度往往如硬橡皮樣,血管豐富的骨腫瘤或骨內溶骨性腫瘤,當骨皮質有破壞時可出現搏動,有時還可能聽到血管雜音。骨腫瘤一般無活動度,如發現腫塊能夠活動,則可能為軟組織腫瘤。

 

    (3)功能障礙:在骨腫瘤晚期,功能障礙是疼痛及腫脹的結果。發展迅速的惡性骨腫瘤,有非常明顯的功能障礙,而某些良性骨腫瘤(如骨囊腫及骨軟骨瘤)在沒有發生病理骨折或惡變之前,可無明顯的功能障礙。接近關節的原發性骨腫瘤可能影響該關節的功能,若發生在下肢,則早期可能出現跛行。

 

    (4)好發部位:骨腫瘤多有一定的好發部位,例如,骨肉瘤好發於長骨幹骺端;骨巨細胞瘤好發於骨骺;Ewing肉瘤多位於長骨幹;骨轉移瘤多發於扁骨,長骨次之。因此,骨腫瘤的發病部位對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通常原發性骨腫瘤的病灶為單發,骨髓瘤和轉移性骨腫瘤的病灶常為多發。

 


 

 

    2.全身表現

    良性骨腫瘤或惡性骨腫瘤早期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惡性骨腫瘤後期可出現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貧血等徵象,甚至出現惡病質。惡性骨腫瘤如轉移到其他器官,也能引起相應的症狀。良性骨腫瘤舌象多無明顯變化;惡性骨腫瘤的舌象可有舌紅苔白膩(內有濕熱)、舌淡苔薄(氣血兩虛)、舌紫苔黃(瘀阻)、舌紅絳無苔(陰虛)等幾種變化。良性骨腫瘤或惡性骨腫瘤早期脈象多無變化,若實證可有弦、滑、數脈;惡性骨腫瘤晚期脈多虛細無力。

 

    3.X錢檢查X線檢查對骨腫瘤的診斷有重要意義。良性骨腫瘤一般不出現骨膜反應,通常僅有骨皮質膨脹或壓迫性的骨缺損;惡性骨腫瘤則常出現層狀、花邊狀、放射狀或三角形的骨膜增生。惡性腫瘤多呈不規則形的骨破壞、侵蝕或蟲噬樣缺損。原發性骨腫瘤常具有骨質破壞、骨膜反應、骨質膨脹增生和軟組織腫脹等改變;骨髓瘤和轉移性骨腫瘤為破壞、增生或硬化改變,少見有骨膜增生、骨膨脹變形或軟組織腫脹現象。

 

    4.實驗室檢查實驗室檢查有助於骨腫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除常規檢查外,應進行鹼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血鈣、血磷、免疫球蛋白等的測定。良性骨腫瘤的血、尿、骨髓檢查均正常。惡性腫瘤的血沉降率常加快,Ewing肉瘤,白細胞總數增高,轉移瘤和骨髓瘤常貧血。骨髓瘤和轉移性瘤血鈣可增高,尿中含有Bence-Jones(本-周氏)蛋白是骨髓瘤的特徵表現。鹼性磷酸酶由骨母細胞所產生,骨肉瘤、成骨性轉移瘤形成大量新生骨,其數值可增高。男性酸性磷酸酶的升高說明前列腺癌已播散至囊外,所以這對骨轉移有顯著意義。

 

    5.病理組織檢查活組織檢查對腫瘤的診斷極其重要,它既可防止遺漏惡性腫瘤而延誤治療,也可防止將;良性腫瘤誤認為惡性腫瘤來治療。活組織檢查分為切開活檢和穿刺活檢兩種。切開活檢分為切取式和切除式兩種。不帶骨的腫瘤可在術中作冰凍切片,立即得到病理報告,帶骨的硬標本需經脫鈣後石蠟包埋再作切片。穿刺活檢法簡單、安全、經濟,用於脊柱及四肢的溶骨性病灶。病理組織檢查和臨床、K線檢查相結合是較為可靠的診斷方法。但應注意因取材不當所造成的誤診。

 

    (二)論治

    治療原則:治療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則是明確診斷,特別對截肢,應極其慎重,不能對沒有確診的惡性骨腫瘤作截肢。良性腫瘤的常用治療方法是局部切除或刮除和植骨,一般不宜作放射治療。惡性腫瘤至今還沒有一個理想治療方法,-般均採用聯合治療。近來主張使用中藥、外科、大劑量化療、放射治療等聯合治療,療效有顯著改善。良性腫瘤的病理性骨折可以癒合,但容易再折斷,故在骨折癒合後,如病損仍存在,應進行刮除或切除和植骨治療。惡性腫瘤如果是破壞程度大於修復,其病理性骨折很難癒合,這就需要用堅實的內固定,以解除持續性疼痛。

 


 

    1.中藥治療中藥治療骨腫瘤,對於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全身和各臟腑功能、調補氣血、攻伐邪毒等均有良好作用。惡性骨腫瘤的局部變化和全身影響錯綜複雜,治療時應正確處理好"攻與補"、"治標與治本"的辯證關係。隨著腫瘤發展,氣血消耗,抗病能力低下,腫瘤與全身狀況呈一消一長之勢。腫瘤早期正氣尚充者,應綜合各種抗癌療法,以攻為主,攻中有補;中期正盛邪實者,應攻、補並重;晚期正虛邪實者,應先補後攻,即先增強病人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然後根據機體恢復情況,攻補兼施。此外,在腫瘤受放射線或化學藥物治療過程中,有大量的腫瘤分解產物在機體內堆積,若不及時排出,勢必有害機體。

 

    因此,又必須配合疏泄藥物、解毒藥物、大量飲水或輸液等,希望毒物迅速排出體外。在疏泄解毒的同時,亦不能忽視扶正。就腫瘤而言,腫瘤病變為本,在病變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併發症(如出血、感染、貧血以及在放療、化療期間所出現的白細胞下降等),則屬標。治本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不注意治標,有時可能發生嚴重的後果,妨礙對腫瘤的治療,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就應該按"急則治其梂'、"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做到標本兼顧。·臨床實踐證明,山慈菇、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黃芪、黨參、人參、靈芝、女貞子、水蛭、蜈蚣等對骨腫瘤有一定療效。

 

    2.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包括良性骨腫瘤的刮除術加植骨術、局部切除和節段性切除合併植骨術,惡性骨腫瘤的截肢術及肢體解脫術,相對惡性、低度惡性骨腫瘤的腫瘤段切除及肢體再植術等。手術治療仍然是治療骨腫瘤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3.化學藥物治療利用化學藥物抑制或殺死腫瘤細胞,以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療法近年來發展迅速,但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及缺點,對一些常見骨腫瘤的療效尚不夠理想,對正常組織尤其是造血系統以及其他生理生長旺盛的組織有較大的毒性作用等。因此,在應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4,放射治療.利用放射線或放射性同位素對腫瘤組織的殺傷作用以達到治療的目的。這是目前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由於近代放射性同位素的不斷發現,放射療法將迅速地發展,現已成為一門專門技術和專門學科。放療應由專科醫師進行,對放射效果比較明顯的骨腫瘤,有良性骨腫瘤中的血管瘤、動脈瘤樣骨囊腫,骨惡性腫瘤中的Ewing肉瘤、惡性淋巴瘤和骨髓瘤。而對來源於骨和軟骨的良性腫瘤,則禁用放療,因放療可促進惡變。為提高治癒率和減少復發率,放療也用於某些骨腫瘤的手術前和手術後。

 

    5.免疫療法免疫療法是骨腫瘤輔助療法之一。免疫療法在原發骨腫瘤切除後使用可能更有效。免疫治療分被動免疫、自動免疫和寄養性免疫三種,其作用在於使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制止腫瘤的生長。從免疫治療角度出發,中醫通過調動機體內在功能而達到扶正固本的目的是很有效的。

 

    如人參、靈芝能提高淋巴細胞和白細胞的數量,仙靈脾能提高胸腺"T"細胞的數量,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山豆根、楊梅根、魚腥草、銀花、黃芩、黃連、大黃、丹皮等能刺激網狀;內皮系統的增生,人參、蝮蛇能促進抗體生成,仙靈脾、黃芪、洋金花、夏枯草、山豆根、麻黃、丹皮、秦艽、防己、枳殼、枳實、牛膝等有抗過敏作用,洋金花可促進溶瘤細胞酶增加,這些均進一步說明中藥在骨腫瘤疾病治療中的作用。從免疫學的角度來看,中藥治療腫瘤還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轉移性骨腫瘤。

    骨轉移占骨惡性腫瘤的很大比率。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多從遠處的癌症轉移而來,兒童則多從神經母細胞瘤轉移而來。原發病灶以乳腺癌最多,其次為前列腺、肺、腎、膀胱、甲狀腺、胃腸道、女性生殖器等。骨的轉移灶多表現為破壞,呈溶骨性。個別如前列腺癌,多表現為成骨性。乳腺癌和胃腸道癌有時可出現溶骨和成骨的混合類型。轉移性骨腫瘤主要的症狀是劇烈疼痛,也可因壓迫脊髓而癱瘓。病理性骨折後,疼痛將加劇。溶骨性骨轉移時,可出現血清鈣升高,而成骨性骨轉移時,可出現血清鹼性磷酸酶升高。酸性磷酸酶升高往往表現為晚期的前列腺癌的骨轉移。治療以姑息療法為主。局部放射治療可減慢轉移生長的速度,從而減輕疼痛。對病理骨折可用內固定。對極難耐受的疼痛,可作姑息性截肢,減少病人痛苦,一般儘量採用止痛麻醉藥物,減輕疼痛。

 

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