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腧穴總論:

腧穴﹝acupoint﹞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

 腧,本寫作「輸」,或從簡作「俞」,有轉輸、輸注的含義,言經氣﹝meridian-Qi﹞轉輸之所;

 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經氣﹝meridian-Qi﹞所居之處。

腧穴﹝acupoint﹞:在《內經》中又稱作「節」、「會」、「氣穴﹝KI13﹞」、「氣府」、「骨空」等;後世醫家還將其稱之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銅人腧穴﹝acupoint﹞針灸圖經》則通稱「腧穴﹝acupoint﹞」。

 雖然「腧」、「輸」、「俞」三者均指腧穴﹝acupoint﹞,但在具體應用時卻各有所指。

 腧穴﹝acupoint﹞,是對穴位的統稱;輸穴,是對五輸穴中的第三個穴位的專稱;俞穴,專指特定穴﹝specific_points﹞中的的背俞穴﹝back_Shu_point﹞。

人體的腧穴﹝acupoint﹞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的施術部位。

 腧穴﹝acupoint﹞與經絡、臟腑、氣血密切相關。

 《靈樞•九針十二原》載:「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

 說明針灸通過經脈、氣血、腧穴﹝acupoint﹞三者的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

 經穴均分別歸屬於各經脈,經脈又隸屬於一定的臟腑,故腧穴﹝acupoint﹞—經脈—臟腑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聯繫。

 腧穴﹝acupoint﹞的發展、分類和命名

一、腧穴的發展﹝Development_of_Acupoints﹞:

腧穴﹝acupoint﹞是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的治病部位。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當身體某一部位或臟器發生疾病時,在病痛局部砭刺、叩擊、按摩、針刺、火灸,發現可減輕或消除病痛。

 這種「以痛為輸」所認識的腧穴﹝acupoint﹞,既無定位,又無定名,是認識腧穴﹝acupoint﹞的最初階段。

在醫療實踐中,對體表施術部位及其治療作用的瞭解逐步深入,積累了較多的經驗,認識到有些腧穴﹝acupoint﹞有確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證,並給以位置的描述和命名。

 這是腧穴﹝acupoint﹞發展的第二階段,即定位、定名階段。

隨著對經絡以及腧穴﹝acupoint﹞:

 主治作用認識的不斷深化,古代醫家對腧穴﹝acupoint﹞的主治作用進行了歸類,並與經絡相聯繫,說明腧穴﹝acupoint﹞不是體表孤立的點,而是與經絡臟腑相通。

 通過不斷總結、分析歸納,逐步將腧穴﹝acupoint﹞分別歸屬各經。

 這是腧穴﹝acupoint﹞發展的成熟階段,即定位、定名、歸經階段。

《內經》論及穴名約160個,並有腧穴﹝acupoint﹞歸經的記載。

 晉代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記載周身經穴名349個,除論述了腧穴﹝acupoint﹞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領外,並對腧穴﹝acupoint﹞的排列順序進行了整理,為腧穴﹝acupoint﹞學理論和針灸實踐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北宋王惟一對腧穴﹝acupoint﹞重新進行了考定,撰寫了《銅人腧穴﹝acupoint﹞針灸圖經》,詳載了354個穴名。

 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經發揮》》載經穴穴名亦為354個,並將全身經穴按循行順序排列,稱「十四經穴﹝acupoints_of_the_fourteen_meridians﹞」。

 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載經穴名359個,並列舉了辨證選穴的範例,充實了針灸辨證施治的內容。

 清代李學川《針灸逢源》定經穴穴名361個,並延續至今。本教材增加了一個經穴,使經穴數目達362個。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