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ST﹞六穴: |
一、厲兌﹝ST45﹞:(井穴﹝Jing-Well_point﹞) |
【部位﹝location﹞】: 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
【證治﹝Therapeutic﹞】: 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腹脹滿。汗不出。寒瘧不嗜食,面腫。足胻寒。喉痹﹝sore_throat﹞。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好臥。 |
【針灸﹝acupuncture﹞】: 針入一分。可灸一壯﹝one_moxa-cone﹞。 |
【按】: 厲兌﹝ST45﹞乃足陽明所出之井金穴。屍厥或胃家實。皆可用鋒針淺刺之。 厲不美也。兌通也。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擠。其形惡厲。其經脈斜通於次指外間。故名厲兌﹝ST45﹞。 |
二、內庭﹝ST44﹞:(滎穴﹝Ying-Spring_point﹞) |
【部位﹝location﹞】: 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
【證治﹝Therapeutic﹞】: 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齒齲痛。瘧不嗜食。 |
【針灸﹝acupuncture﹞】: 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
【按】: 內庭﹝ST44﹞乃陽滎水穴。在足次指外間。中指內間。跗上半寸。兩指之正中。如一庭豎於內。故名內庭﹝ST44﹞。 |
三、陷谷﹝ST43﹞:(腧穴﹝Shu-Stream_point﹞) |
【部位﹝location﹞】: 在足中指內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ST44﹞二寸。 |
【證治﹝Therapeutic﹞】: 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噫。腸鳴腹痛﹝bellyache﹞。熱病汗不出。振寒瘧疾﹝malaria﹞。 |
【針灸﹝acupuncture﹞】: 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
【按】: 陷谷﹝ST43﹞乃陽腧木穴。病重者可針五分。穴位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ST43﹞。 |
四、衝陽﹝ST42﹞:(原穴﹝Yuan-Primary_point﹞) |
【部位﹝location﹞】: 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ST43﹞二寸半。 |
【證治﹝Therapeutic﹞】: 偏風口眼喎斜。跗腫。齒齲痛。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傷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身前痛。 |
【針灸﹝acupuncture﹞】: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
【按】: 衝陽﹝ST42﹞在足背高起處。有動脈應手。名趺陽脈。久病欲知府氣之強弱者。必診此脈。其穴類似中封﹝LR04﹞。使逆則宛。和則通。搖足而得之水穀精華大會於此。陽明多氣多血。有此一衝衢。故名衝陽﹝ST42﹞。 |
五、解谿﹝ST41﹞:(經穴﹝Jing-River_point﹞) |
【部位﹝location﹞】: 在衝陽﹝ST42﹞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 |
【證治﹝Therapeutic﹞】: 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瘛驚。膝股胻腫。轉筋目眩。頭痛﹝headache﹞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目赤。眉攢疼。 |
【針灸﹝acupuncture﹞】: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
【按】: 解谿﹝ST41﹞乃陽經火穴。上為胻骨。下為跗屬。分解於此穴陷中。故名解谿﹝ST41﹞。俗稱鞋帶穴﹝ST41﹞。以束縛鞋帶。正在此穴間也。 |
六、足三裏﹝ST36﹞:(合穴﹝He-Sea_point﹞) |
【部位﹝location﹞】: 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當低跗取之。 |
【證治﹝Therapeutic﹞】: 胃中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殠。腸鳴腹痛﹝bellyache﹞。食不化。 秦丕祖云:諸病皆治。食氣水氣。蛊毒痃癖。四肢腫滿。膝胻酸痛。目不明。 華佗云: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acute_mastitis﹞。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裏。令氣上衝目。 |
【針灸﹝acupuncture﹞】: 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
【按】: 三裏穴名。手足陽明皆有。名同穴異。 繼起針灸家增一足字以別之。蓋陽明行氣于三陽。 裏者。寬廣之義。古(井田制)。九百畝為方裏。蓋胃為水穀之海。 大腸小腸。三焦。無處不到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於手。故本輸篇稱之曰下陵三裏﹝ST36﹞。為高必因丘陵。大阜曰陵。高於丘也。陵冠一下字。 蓋足三裏穴﹝ST36﹞不如手陽明三裏之高上。 手三裏﹝LI10﹞又不如足三裏﹝ST36﹞之敦阜。且也足太陰脾合于膝內陰之陵泉。足少陽膽。合于膝外陽之陵泉。皆高於足陽明胻骨外之三裏。故正其名曰下陵三裏﹝ST36﹞。其穴可針一寸。肥人可針一寸二分。如足下病風毒。可儘量多灸。 |
足陽明胃經﹝ST﹞六穴: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