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燈》(清‧陳歧)

 卷下:

 疝氣:

夫疝者痛也。重墜如山。故名曰疝。皆厥陰肝經之病。與腎經絕無干涉。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

 東垣丹溪以為先有濕熱﹝dampness-heat﹞。又被風寒外束。所以作痛。然疝有多端。不可以濕熱﹝dampness-heat﹞盡也。即以濕熱﹝dampness-heat﹞言之。初起睪丸腫大。惡寒發熱﹝aversion_to_co1d_with_fever﹞。脈來弦數。不時舉發者,奔走勞碌。飲食鬱結。水穀之氣。陷於至陰。即為濕熱﹝dampness-heat﹞。非水穀之外。

 又有濕熱也﹝dampness-heat﹞。諸書泛言濕熱﹝dampness-heat﹞。而水穀之氣。毫未言及。所以治之不應。予從金匱論中。見其言疝言腳氣﹝barbiers﹞。以及腿縫生核。腫不消。皆言水穀之氣下注。則疝氣之由食積﹝Food_stagnation﹞明矣。其寒熱脈數。全是勞倦﹝overstrain﹞傷脾。氣道錯亂。失其營運常度。郁生寒熱諸症。豈盡感於風寒乎。予用柴葛二妙湯。散其勞倦﹝overstrain﹞之火。繼以柴胡化滯湯。消其食積﹝Food_stagnation﹞。不但目前立愈。並疝氣之根永除不復作矣。此古人隱而不發之義。經予一言道破。

 治疝之法。了無疑義也。

 又有微寒微熱。脈雖洪弦。按之無力者,氣虛下陷。與前症迥不相同。

 宜用橘練補中湯。其腫自消。以上二症。卵皮雖腫。其色如故。

 若紅腫大痛者,謂之囊癰﹝scrotal_abscess﹞。熱多濕少。血熱下注。日久血化為膿。最難調治。初用清肝滲濕湯。七八日後。腫而不潰者,宜用滋陰內托散。已潰之後。全要睪丸懸掛。毒從外散。可保無虞。

 若囊皮脫落。連及睪丸。法在不治。此皆疝家常見之症。而亦有不恒見者,條分于左。以備採用。

七疝﹝seven_mountings﹞症治:

寒疝者﹝Acute_abdominal_pain﹞:囊冷如冰。堅硬如石。陰莖﹝Penis﹞不舉。或控睪﹝small_intestinal_mounting﹞丸而痛。此因坐臥石地寒月涉水。外感寒濕﹝cold-dampness﹞而然。脈沉細緩者,宜用補中湯,加桂枝細辛之類。

 若脈來滑大有力。標寒束其本熱也。亦用柴葛二妙湯。

 若原有疝氣反縮入內。聚於小腹疼痛異常者,陰寒夾食﹝food_retention﹞。積聚﹝abdominal_mass﹞不通。宜用蟠蔥散。

水疝者﹝hydrocele_of_the_testis﹞,皮色光亮。狀如水晶。脈來弦數者,病為陽水﹝yang_edema﹞。

 宜用龍膽瀉肝湯。恐其腫痛不消。必致作膿。脈沉細緩者,又為陰水﹝yin_edema﹞。

 宜用五苓散。

筋疝者﹝sinew_mounting﹞,陰莖﹝Penis﹞腫脹。挺縱不收。或有白物如精。隨溺而下。得之春方。邪淫所使。龍膽瀉肝湯。清肝滲濕湯。俱可量用。日久病深。宜用滋陰地黃丸。

血疝者﹝blood_mounting﹞,狀如黃瓜。居陰毛之上。俗名便癰者是也。

 若在腿縫之上。左為魚口。右為便毒。非血疝﹝blood_mounting﹞也。

 治之之法。亦照囊癰﹝scrotal_abscess﹞調理。氣疝者,不痛不癢。但覺腫墜。此因氣怒鬱于下焦。

 宜用柴胡平肝湯。日久氣虛。亦用橘練補中湯。其在小兒名為偏墜。得之父精怯弱。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亦用橘練補中湯。

狐疝者﹝Inguinofemoral_hernia﹞,晝則腫墜。夜則入腹。按之有聲。如狐之晝出而夜歸也。故名狐疝﹝Inguinofemoral_hernia﹞。

 治之難愈。橘練補中湯。八味地黃丸。審而用之。

疝者﹝perineal_hernia﹞,陰囊﹝scrotum﹞脹大如升如斗。俗名沙是也。每見身死之後。疝氣全消。可見陰囊﹝scrotum﹞之大。全是氣虛下陷。苟於未大之前。常服橘練補中丸。亦可免其漸長。不可誤認水腫﹝edema﹞。妄用針刺。

 (景岳:以疝病屬氣不疏。治宜,舒氣為主,是創言也。若遇七疝﹝seven_mountings﹞皆屬氣凝,治以舒氣,則凝者散,而疝自愈矣。)。

→【﹝疒頹﹞:音,ㄊㄨㄟˊ,音同頹。意:囊腫而偏墜。意同。】

→【﹝虫或﹞:音,ㄩˋ。意:傳說中一種在水裏暗中害人的怪物。】

柴葛二妙湯: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乾葛、赤芍、蒼術、黃柏、枳殼、厚朴、川芎、香附。

橘練補中湯:

 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橘核、川練子、白芍、小茴香。

 此方雖能升提下陷。氣虛甚者,無參則不效。

清肝滲濕湯: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柴胡、黃岑、山梔、龍膽草、花粉、甘草、澤瀉、木通。

 熱盛加黃連(治疝氣偏墜腫不可忍。附方:槐子(一錢,炒黑色為末入鹽三分空心黃酒調服)。

 黃酒調服。

滋陰內托散: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芪、澤瀉、皂角刺、穿山甲。

 又方:杏仁(去皮尖)、茴香(各一兩)、蔥白(焙乾,五錢)。

 共為末。每服五錢。黃酒調服。嚼核桃肉咽下。

蟠蔥散:(散寒利氣之主方)。

 蒼術、三棱、砂仁、丁香、肉桂、炮薑、玄胡、白茯、甘草、蔥白。

八角茴香丸:

 山楂、枳實、大茴、吳萸、荔枝核。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連翹、生地、黃芩、黃連、山梔、歸尾、甘草、澤瀉、車前子、木通、大黃。

柴胡平肝湯: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白芍、川芎、香附。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