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內治法-養胃法:

用扶持胃氣的藥物,使納谷旺盛,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一種治法。凡外瘍潰後膿血大泄,必須靠水穀之營養,以助氣血恢復,加速瘡口癒合;若胃納不振,則生化乏源,氣血不充,潰後難斂。養胃法在具體運用時,分有理脾和胃、和胃化濁及清養胃陰等法。

【方劑舉例】:理脾和胃方,如異功散;和胃化濁方,如二陳湯;清養胃陰方;如益胃湯。

【常用藥物】:理脾和胃藥,如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砂仁等;和胃化濁藥,如陳皮、茯苓、半夏、厚樸、竹茹、穀芽、麥芽等;清養胃陰藥,如沙參、麥冬、玉竹、生地、天花粉等。

【適應證】:理脾和胃法,用於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如潰瘍兼納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濡等症;和胃化濁法,適用於濕濁中阻,胃失和降,如疔瘡或有頭疽﹝Deep-root_carbuncles﹞潰後,症見胸悶泛惡,食慾不振﹝anorexia﹞,苔薄黃膩,脈濡滑者;清養胃陰法,適用于胃陰不足,如疔瘡走黃﹝Septicemia﹞、有頭疽內陷,症見口乾﹝xwrostomia﹞少液而不喜飲,胃納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紅、脈細數者。

【注意點】:理脾和胃、和胃化濁兩法的運用。

【適應證】:中均有胃納不佳之症,但前者適用於脾虛而運化失常,後者適用於濕濁中阻而運化失常,區分的要點在於膩苔之厚薄、舌質淡與不淡,以及有無便溏、胸悶、嘔惡之症。而清養胃陰法,重點在於抓住舌光質紅之症。如果三法用之不當,則更增胃濁或更傷其陰。

以上各種內治療法,雖每法均各有其適應證,但病情的變化錯綜複雜,在具體運用時需數法合併使用。因此,治療時應根據全身和局部情況、病程階段,按病情的變化和發展,抓住主要矛盾,辨證﹝diagnostic_of_causes﹞選方用藥,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