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血證論》(清•唐容川撰)

 卷四:

 便膿﹝stool_containing_pus_and_blood﹞:

 此證有二。一是內痔﹝Internal_hemorrhoid﹞。一是痢疾﹝dysentery﹞。

一內癰在上中焦者。其膿已潰。嘔吐﹝vomiting﹞而出。在下焦者。或少腹癰。小腸癰。脇癰。肝癰﹝welling-absess_of_the_liver﹞。膿血均從大便瀉出。初起時。其部分必隱隱刺痛﹝stabbing_pain﹞脹滿。脈沉滑數。甚則痛如刀錐。欲病此者。未有口不發渴。大凡血積。均應發渴。初起血已凝聚。

 故應發渴。此時急奪其血。則不釀為膿。以免潰爛之險。用丹皮湯,加乳香、沒藥、柴胡、荊芥、山甲治之。

 如血已化膿。便宜排膿。赤豆苡仁湯。逐水即是排膿。潰後屬虛。宜補養生肌。八珍湯主之。

 參看吐膿門自詳。

客問積血何以變而成膿?

 答曰:血者陰之質也。隨氣營運。氣盛則血充。氣衰則血竭。氣著則血滯。氣升則血騰。

 故血之運。氣運之。即瘀血﹝blood_stasis﹞之行。亦氣之行。血瘀於經絡臟腑﹝zang-fu_viscera﹞之間。既無足能行。亦無門可出。惟賴氣運之。使從油膜達腸胃。隨大便而出。是氣行而血自不留也。若氣不運之。而反與相結。氣為血所鬱則痛。血為氣所蒸則化為膿。今舉外證比例。

 凡氣盛者瘡易托化。氣虛者瘡難托化。氣即水也。氣至則水至。

 故血從氣化。則從其水之形。而變為膿。刀傷粘水。亦從水而化膿。水即氣之質。血從氣化。有如此者。是故閃跌血積。得氣化之。則腫處成膿。不得氣化之。則腫處仍是血。以知血從氣。氣運血。

 凡治血者必調氣。使氣不為血之病。而為血之用。斯得之矣。

一痢症便膿者﹝stool_containing_pus_and_blood﹞。其症裏急後重。欲便不便。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或下痢垢濁。

 皆非膿而似膿者也。

 夫胃腸之中。除卻糟粕。只微有脂膏水液而已。膏脂屬血分。水液屬氣分。病氣分則水混而為白痢﹝white_dysentery﹞。病血分則血擾而為赤痢﹝red_dysentery﹞。氣血交病。則赤白相半。由何處釀成真膿。而從大便泄出哉。有之。則毒聚腸胃。將腸胃膏脂血肉。蒸化為膿。或下如爛瓜。或如屋漏水。此腐腸潰胃之危候。與癰瘡之腐爛無異。此非尋常治痢之法。所能克也。

 吾今借仲景之法證之。乃得有膽有識之術。

 仲景云:陽明病。脈數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stool_containing_pus_and_blood﹞。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stool_containing_pus_and_blood﹞。可刺。厥陰病。脈數而渴者。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此雖無方。然曰可刺。曰有熱故也。已示人瀉濕清熱之法。防風通聖散。去麻黃芒硝。加赤豆防己。為表裏瀉實之大劑。地榆散。為清熱之通劑。

 仲景又曰: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stool_containing_pus_and_blood﹞。桃花湯主之。此湯溫澀。似與可刺有熱之說。大相徑庭。不知病久。則熱隨膿血而瀉。實變為虛。觀癰膿﹝welling-abscess_with_pus﹞潰後屬虛損﹝vacuity_detriment﹞。則知便膿血﹝stool_containing_pus_and_blood﹞久而屬虛症。譬之天時。其初則酷暑流金。轉瞬而涼振落。衣夏葛者。不得不換冬裘矣。況腸胃血液。既化為膿。恐其滑脫。

 故主桃花湯。溫澀填補之。一服愈。餘勿服者。

 仲景意謂此乃急時澀脫之法。止後便當滌除餘病。無以澀傷氣。無以燥傷陰也。

 蓋膿血乃傷陰之病。

 故一時權宜。而少用乾薑。後仍不可多服也。

 吾推其意。

 審其病後有虛熱者。逍遙散。歸脾湯,加柴胡、山梔、寸冬花粉。此祖桃花湯用糯米之意。

 審其病後有虛寒者。六君子加當歸炒乾薑白芍。或人參養榮湯皆可。此祖桃花湯用乾薑之意。成無己注桃花湯。謂陽證內熱﹝endogenous_heat﹞。則溢出鮮血。陰證內寒。則下紫血如豚肝。是明以桃花湯。為治陰證之方。惟即鮮血分陰陽。未能的確。

 蓋色不足憑。

 凡痢證。須審脈微沉遲。手足厥冷﹝reversal_cold_of_the_extremities﹞。腹痛喜按﹝abdominal_pain_that_likes_pressure﹞。唇淡口和。為陰證。附子理中湯,加當歸、白芍、木香。此乃補桃花湯所不逮者矣。消渴﹝diabets﹞口熱。胸腹脹滿﹝abdominal_distension﹞。堅實拒按。為熱證。則用三一承氣湯。此乃可盡仲景有熱可刺之能事矣。

→【﹝intracranial_abscess﹞: 音:ㄌㄧˋ。意:急風;急風貌。】

至於尋常紅白。則不須如此重劑。病在水分者。痢下白濁﹝Baptorrhea﹞。此如暑雨不時。行潦汙漲。是濕甚而傷氣也。

 審其脈數。身熱口渴者﹝Thirst﹞。為熱濕。宜清利之。四逆散合豬苓湯。去阿膠。再加厚朴、老連、枯芩、黃柏。

 審其脈沉弦遲。口不渴。手足清冷者。為寒濕﹝cold-dampness﹞。胃苓湯加煨薑。有食積者﹝Food_stagnation﹞。均再加麥芽、神曲、山楂、萊菔子。白痢﹝white_dysentery﹞之故。

 總是水不清之故。水即氣也。

 吾於水火論。已詳言之。

 故調氣即是治水。導水須于上原。調氣以肺為主。是治肺乃清水之原。即是調氣之本。細思此病發于秋時。秋乃肺金主氣。金不清肅。是以水濁氣滯﹝qi_stagnation﹞而為痢。知此理。則知迫注者肺之肅。不通者金之收也。人參瀉肺湯。以導其滯。小柴胡加花粉、杏仁、枳殼、桑皮、茯苓、知母、桔梗以和之。人參清肺湯以收功。此乃專為治肺立法。示醫者以法門。使知所從事。非臨證必用此方也。且病無單見。未有肺病而餘臟不病者。

 故臨證時尚須變化。病在血分者。則利下純紅。口渴﹝Thirst﹞便短。裏急後重。脈滑大者。地榆散加酒軍、枳殼、厚朴、苡仁、澤瀉。脈細數者。不必下之。但用原方。若血黯黑。脈遲。手足冷者。屬虛寒。黃土湯治之。紅痢之故。

 總是血分為病。血生於心火。而下藏於肝。肝木內寄相火﹝ministerial_fire﹞。血足則能濟火。火平則能生血。

 如火太旺。則逼血妄行。

 故血痢多痛如刀錐。乃血痛也。肺金當秋。克制肝木。肝不得達。

 故鬱結不解。而失其疏泄之令。是以塞而不通。調肝則木火得疏泄。而血分自寧。達木火之鬱。宜小柴胡去半夏。加當歸白芍。白頭翁湯。或四物湯加蒲黃、五靈脂、延胡索、黃柏、龍膽草、黃芩、柴胡、桑寄生。肝風不扇。則火息。鉤藤、青蒿、白頭翁、柴胡、桑寄生。

 皆清風之品。僵蠶蟬蛻亦能祛風。肝氣不遏則血暢。香附、檳榔、橘核、青皮、沉香、牡蠣。

 皆散利肝氣之品。茯苓、膽草、秦皮、枯芩。

  又清肝火之品。當歸、生地、阿膠、白芍。

  又滋肝血之品。桃仁、地榆、五靈脂、川芎。

  又行肝血之品。知理肝之法。而治血痢無難。肝藏血。即一切血證﹝blood_syndrome﹞。

 一總不外理肝也。各書痢證門。無此論說。予從各書。旁通會悟而出。實先從吾陰陽水﹝yang_edema﹞火血氣論。得其原委。

 故此論精確。不似他書捉影。

客曰:凡瀉泄皆脾胃所主。痢亦泄瀉﹝diarrhea﹞之類。何以不主脾胃哉?

 答曰:滲瀉洞瀉﹝through-flux_diarrhea﹞。誠屬脾胃。

 故《內經》曰:長夏善病洞瀉﹝through-flux_diarrhea﹞寒中。以長夏為脾主氣故也。痢發則多在秋天。而其情理脈證。亦與洞瀉﹝through-flux_diarrhea﹞不同。雖關於脾胃。而要以肝肺為主。乃得致病之原。

噤口者。下痢不食。是火熱濁攻。胃氣﹝stomach_qi﹞被傷而不開。各書俱遵丹溪。用石蓮湯。金鑒謂內熱﹝endogenous_heat﹞盛。上衝心作嘔噤口者,用大黃黃連。好酒煎服以攻之。按腸胃所以能食者。以胃有津液。清和潤澤。是以思食。西洋醫雖滯於跡。亦間有可信處。言榖入於胃。即有胃津注之。將穀渾化如糜。常探胃津攪飯。頃刻亦化為糜。據此論說。則胃之思食。全是胃津使然。試觀犬欲得肉。則涎出於口。此涎即欲食之本也。人之胃津。其思食之情亦類乎此。今胃為邪熱濁氣所攻踞。其清和之津。盡化而為濁滯。下注於大腸。則為痢。停聚胃中。則拒不納食。

 丹溪石蓮湯。雖知清火補胃。然石蓮是蓮米有黑殼者。今醫用石蓮子。不知何物。斷不可用。即蓮米性亦帶澀。痢證宜滑以去著。澀乃所忌。且胃中濁滯。非洗滌變化不為功。

 此方雖寒熱未差。然未能洗滌其滯。變化其濁。非起死回生之方也。清溫敗毒飲。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麥冬養榮湯。出入加減。庶可以洗胃變津。為開胃進食之良法。至嘔不食。金鑒用二黃好酒。取其峻快以攻逆。然治逆洵為得法。而不知化生胃津。終未得進食之本也。

 吾意以為宜用大柴胡湯,加石膏花粉人參。則攻逆生津。開胃進食。兩面俱到。治噤口者。從無此論。

 吾今悟出切實之理。為斯人大聲疾呼。海始欲以文章報國。令已自分不能。庶幾發明此道。稍有補於斯民歟。

查對各書。言痢證者。說法不一。張景岳主溫。朱丹溪主涼。喻嘉言主發汗利水。

 陳修園主寒熱合治。

 皆有至理。景岳謂夏月貪涼。過食生冷。至秋伏陰內動。應時而為下痢。佐關煎治之。此即仲景下利不止。用四逆湯桃花湯之意。乃虛寒治法。然必須有虛寒實據。乃用此法。朱丹溪謂濕熱﹝dampness-heat﹞蒸灼。氣血為粘膩。用黃連解毒湯。是即仲景白頭翁湯意也。此類最多。然必有熱證之實據。乃用此法。喻嘉言謂宜從汗先解其外。外邪內陷﹝inward_sinking﹞而為痢。必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於外。人參敗毒散主之。此即仲景協熱下痢。用葛根黃連黃芩湯之意。第仲景升發邪氣。兼清其熱。而喻則辛溫升散。未能兩面俱到。即如仲景白頭翁湯。亦取白頭翁。能升達其氣。知開提疏發。為治下迫後重之良方。喻嘉言自以逆流挽舟。獨得其秘。而未能根柢仲景。是以得半遺全。

 吾擬用柴胡湯。去半夏加花粉當歸白芍枳殼粉葛。自謂升發清降。兩得其治。喻氏又謂若熱已奔迫大腸者。毋庸更從外解。急開支河。從小便而順導之。《金匱》紫參湯。訶黎勒散主之。此即仲景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之意。大清涼散。藥徹內外。最有力。從高原導水。使不浸漬腸胃。擬用甘桔湯,加桑皮、杏仁、枳殼、防己、木通、石膏、雲苓、苡仁、柴胡、薄荷、生薑、白芍治之。斯于喻氏發表利水之法。或更有發明。

 陳修園謂:此證有臟寒腑熱。胃寒腸熱之辨。

 仲景瀉心湯。擇用如神。

 余謂:寒熱合病。必有寒熱兼見之實證。不得籠統言之。而混用寒熱雜方也。即如仲景烏梅丸。所治之證。消渴﹝diabets﹞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anorexia﹞。此熱證之實據也。食即吐蛔﹝vomiting_ascaris﹞。下之利不止。此寒證之實據也。惟其有此腑熱臟寒之實據。

 故用烏梅丸。兼寒熱治之。又如仲景生薑瀉心湯。所治之證云。心下痞硬﹝hard_glomus_below_the_heart﹞。乾噫食臭。此火證也。脇下有水氣。腹中雷鳴﹝thunderous_rumbling_in_the_abdomen﹞。此水病也。惟其有此火在胃中。水在腸間之實據。

 故用生薑瀉心湯治之。初頭硬。大便後半溏者。此胃中有寒。腸中有熱。

 陳修園擬用理中湯,加大黃。

 此皆有寒熱兼見之實據。

 醫者辨證必如是之嚴。而後用藥處方。不失銖黍。

 以上四家治法。合而用之。而治痢不虞束手矣。

黃坤載曰:人之大便。

 所以不失其常者。以肺主傳送。而腸不停。肝主疏泄。而肛不閉。宜用參術以助肺之傳送。用桂枝以助肝之疏泄。此黃氏論大便秘結﹝constipation﹞之語也。

 吾從此語旁通之。而因得痢證之原。以知痢者。肺氣傳送太力。

 故暴注大腸。肝氣鬱而不疏。

 故肛門﹝anus﹞閉塞。欲便不便。而為逼脹。此從黃氏之論推求之。而痢證迫而不通之故。誠可識矣。第桂枝參術。與痢證不合。痢證肺氣之奔迫。以其火熱暴注也。

 故《傷寒論》飲食入胃。即下利。

 清水完穀者。乃肺之傳送太急。熱之至也。宜急下之。據此則治奔迫者。當以清火為主。人參清肺瀉肺二湯治之。肝氣不得疏泄。亦由木鬱﹝wood_depression﹞為火。結而不暢。桂枝溫木。是益其火。得毋慮不戢自焚乎。觀仲景白頭翁湯:用秦皮白頭翁。以涼達肝木。四逆散。

 裏急後重者:加薤白以疏鬱。則知助肝疏泄之法矣。當歸蘆薈丸。瀉肝湯。丹梔逍遙散,加減治之。

 至於和肝調肺。止奔迫。解鬱閉。一方而肝肺並治者。自古無之。余擬用白頭翁湯,加石膏知母杏仁桔梗枳殼檳榔柴胡麥芽當歸白芍甘草治之。輕劑則用小柴胡。加歸、芍、杏仁、桔梗、枳殼、檳榔、麥芽、花粉。調和肺肝。則肺氣不迫注。肝氣得開利矣。又或肝氣欲泄而下注。肺氣欲收而不開。

 故痢多發於秋。秋金肺氣閉而不開。肝氣決裂而不遏。是以迫痛。此又從黃氏之義。另翻一解。而各書均不載者也。治宜甘桔湯,加白芍。以桔梗開提肺氣。以白芍平治肝木。本此意以為加減。則鱉甲龍膽草青皮秦皮蘆薈。

 皆平肝之藥。當歸、生地、桃仁、五靈脂、延胡索。

 皆治肝經血﹝menstrual_blood﹞分之藥。黃芩麥門冬桑皮知母。

 皆清肺之藥。枳殼、貝母、杏仁、陳皮。

 皆肺經調氣之藥。隨宜致用。變化在人。烏有不治之痢哉。

調血則便膿﹝stool_containing_pus_and_blood﹞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此二語。為千古治痢之定法。而亦相沿治痢之套法耳。

 蓋泛言調血。則歸、芍、地榆用盡而不效。泛言調氣。而陳皮木香多服而無功。不知木香、陳皮。乃調脾氣之藥。痢雖脾病。而其所以逼迫者。肝肺之咎也。知調肝肺。則善調氣矣。血乃血海所總司。血海居大腸之間。

 故痢症臍下極痛者。必有膿血。痛不甚者無膿血。以臍下血海之血痛故也。知理血海。則善治血矣。

普明子謂痢證多兼食積﹝Food_stagnation﹞。宜用枳殼、厚朴、大黃。輕則用山楂、神曲、萊菔子、麥芽。

 此論最淺而中肯。

久痢不止。肺氣下泄。則魄隨之陷。而魄脫則死。肺藏魄。治宜調補肺氣。人參清肺湯以固之。

 如寒滑者。桃花湯治之。

 仲景訶黎勒散。即是清肺固脫之方。四神丸。烏梅丸。

 皆是桃花湯之義。方難盡舉。升提固澀。

 總須分寒熱用藥。斯無差爽。

間歇痢者﹝intermittent_dysentery﹞。止而復作。乃固澀太早。留邪在內。

 故時復發作。治宜按上治痢之法。視何經見證。則用何經之藥。以消除其邪。伏邪既去。而邪自不作。

 如羊脂白蜜黃連末服。不過取滑去著。寒去火之義。尤未若視其邪所發見之情。而分經用藥。更為對證。

又補論曰:凡噤口痢﹝anorectic_dysentery﹞。上噤下痢。

 法宜:和中。此與霍亂﹝cholera﹞對看自明。霍亂﹝cholera﹞上吐下瀉。必以和中而愈。則知噤口痢﹝anorectic_dysentery﹞。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第霍亂﹝cholera﹞是中寒而發。為上下俱脫之證。法主理中湯以溫之。噤口痢﹝anorectic_dysentery﹞上閉下滯。其為中熱可知。熱結於中。上下不開。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湯諸藥。以寒涼治之。生薑瀉心湯去乾薑為宜。人參白虎湯亦佳。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