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血證論》(清•唐容川撰)

 卷四:

 便血﹝hematochezia﹞:

大腸者。傳導之官。化物出焉。謂大腸下脾胃之化物。為中宮作傳導之官。

 故呼為地道。乃宮中之出路也。其經與肺相表裏。肺為清金。大腸即為燥金。在五行本屬一家。

 故診脈者。可於肺部診大腸焉。大腸之所以能傳送者。全賴於氣。氣者。肺之所主。不獨大腸賴肺氣之傳送。即小便亦賴肺氣以化行。此乃肺金制節之能事。而大腸之氣化金道又與之合。

 故治病者多治肺也。大腸位居下部。又系腎之所司。

 《內經》云:腎開竅于二陰。

 又曰:腎為胃關。

 故必腎陰充足。則大腸腴潤。厥陰肝脈。又繞後陰。腸與胞室。又並域而居。

 故肝經與腸亦相干涉。是以大腸之病。

 有由中氣虛陷。濕熱﹝dampness-heat﹞下注者。

 有由肺經遺熱。傳於大腸者。

 有由腎經陰虛。不能潤腸者。

 有由肝經血熱。滲漏入腸者。乃大腸與各臟相連之義也。但病所由來。則自各臟而生。至病已在腸。則不能復還各臟。必先治腸以去其標。後治各臟以清其源。

 故病癒而永不發矣。

一先血後便為近血﹝nearby_anal_bleeding﹞。謂其血即聚於大腸。去肛門﹝anus﹞近。

 故曰近血﹝nearby_anal_bleeding﹞。

 此有兩等證治。一為臟毒下血﹝hematochezia﹞。一為腸風下血﹝intestinal_wind_bleeding﹞。

 臟毒者。肛門﹝anus﹞腫硬。疼痛流血。與痔漏﹝Anus_Fistula﹞相似。

 仲景用赤豆當歸散主之。取赤豆芽以疏鬱。取當歸以和血。赤豆性能利濕。發芽赤色。則入血分。以為排解之用。當歸潤滑養血。以滋大腸。則不秘結。

 仲景略示其端。以為治臟毒者。必須利濕熱﹝dampness-heat﹞。和血脈也。非謂此二藥外。別無治臟毒之法。

 吾即此藥引而伸之。

 若大腫大痛。大便不通者,宜解毒湯。取防風枳殼等疏理其氣。即赤豆芽義也。取大黃赤芍等滑利其血。即仲景用當歸之義也。

 若大便不結。腫痛不甚者。不須重劑。用四物湯,加地榆、荊芥、槐角、丹皮、黃芩、土茯苓、地膚子、苡仁、檳榔治之。

 四物湯。即仲景用當歸養血之義。所加諸藥。即仲景用赤豆芽。以疏利濕熱﹝dampness-heat﹞。而解血鬱也。

 仲景但用養血疏鬱。今恐濕熱﹝dampness-heat﹞難解。

 故兼用清藥。欲止血者。兼服鍛石散。亦可。

臟毒久不愈者。必治肝胃。血者肝所司。腸者胃之關。胃若不輸。濕熱﹝dampness-heat﹞於腸。從何而結為臟毒哉。肝之血分如無風火。則亦不迫結肛門﹝anus﹞矣。治胃宜清胃散,加銀花、土茯苓、防己、黃柏、苡仁、車前子。升清降濁。使陽明之濕熱﹝dampness-heat﹞。不再下注。則臟毒自愈。治肝者宜龍膽瀉肝湯。逍遙散。

又有肺經遺熱。傳於大腸。而久不愈者。必見寸脈浮數洪澀。口渴﹝Thirst﹞溺黃。咳逆﹝cough_and_counterflow﹞等病。

 方用:人參清肺湯。取烏梅粟殼酸澀之品。以收斂肺氣。而餘藥安肺。肺自不遺熱與腸矣。若去此二味。而用薄荷桔梗以代之。則又義取解散。在人變化耳。

腸風者﹝Intestinal_Wind﹞。肛門﹝anus﹞不腫痛。而但下血﹝hematochezia﹞耳。臟毒下血﹝hematochezia﹞多濁。腸風下血﹝intestinal_wind_bleeding﹞多清。

 仲景書無腸風﹝Intestinal_Wind﹞之名。

 然《傷寒論》云。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以火攻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latrine_bleeding﹞。太陽病﹝taiyang_disease﹞下之。脈浮滑者。必下血﹝hematochezia﹞。兩條皆謂太陽。外邪內陷﹝inward_sinking﹞而下血﹝hematochezia﹞。又云陽明病。下血﹝hematochezia﹞、譫語者﹝delirious_speech﹞。為熱入血室﹝heat_invading_blood_chamber﹞。

厥陰篇云:若厥而嘔。胸脇煩滿者。其後必便血﹝hematochezia﹞。此即今所謂腸風下血﹝intestinal_wind_bleeding﹞之義。

 夫腸居下部。風從何而襲之哉。

 所以有風者。外則太陽風邪。傳入陽明。協熱而下血﹝hematochezia﹞。內則厥陰肝木。虛熱生風。風氣煽動而血下。風為陽邪。久則變火。治火即是治風。

 凡治腸風下血﹝intestinal_wind_bleeding﹞。

 總以清火養血為主。火清血寧。而風自熄矣。壽世保元。用槐角丸統治之。而未明言其義。

 吾謂此方。荊防。治太陽陽明傳入之風。烏梅、川芎。治肝木內動之風。餘藥寧血清火。以成厥功。宜其得效。然而外風協熱。宜得仲景葛根黃連黃芩湯之意。使內陷﹝inward_sinking﹞之邪。上升外達。不致下迫。斯止矣。

 治病之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吐衄所以必降氣。下血﹝hematochezia﹞所以必升舉也。升舉。非第補中益氣之謂。開提疏發。

 皆是升舉。葛根黃連黃芩湯,加荊芥、當歸、柴胡、白芍、槐花、地榆、桔梗治之。

 若肝經風熱﹝wind-heat﹞內煽。而下血者﹝hematochezia﹞。必見脇腹脹滿﹝abdominal_distension﹞。口苦﹝bitter_taste_in_mouth﹞多怒。或兼寒熱。宜瀉青丸治之。逍遙散。小柴胡。均可加減出入。謹按。肝風所以能下血者﹝hematochezia﹞何也。肝主血。血室﹝uterus﹞又居大腸膀胱之間。

 故熱入血室﹝heat_invading_blood_chamber﹞。有小便下血﹝hematochezia﹞之證。內有積血。有大便黑色之證。

 蓋肝血上干。從濁道則吐。從清道則衄。肝血下滲。從清道則尿血﹝hematuria﹞。從濁道則下血﹝hematochezia﹞。肝為風木之臟。而主藏血。風動血不得藏。而有腸風下血﹝intestinal_wind_bleeding﹞之症。上數方。力足平之。或用濟生烏梅丸亦妙。以烏梅斂肝風。以僵蠶息肝風。風平火息。而血自寧矣。然肝風動血。宜得仲景白頭翁湯之意。以清火消風較有力量。或四物湯合白頭翁湯。兼補其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之謂也。

 如無白頭翁。則擇柴胡、青蒿、白薇代之。桑寄生。得風氣而生。代白頭翁更佳。

 又曰:肝經之橫。以肺經不能平木故也。肺與大腸又相表裏。借治肺經。亦隔治之一法。虛者人參清肺湯。實者人參瀉肝湯。

凡腸風﹝Intestinal_Wind﹞臟毒。下血﹝hematochezia﹞過多。陰分虧損。久不愈者。腎經必虛。宜滋陰臟連丸。啟腎陰以達大腸最妙。六味丸,加蓯蓉槐角皆宜。

一先便後血為遠血﹝distant_anal_bleeding﹞。謂其血在胃中。去肛門﹝anus﹞遠。

 故便後始下。因名遠血﹝distant_anal_bleeding﹞。即古所謂陰結下血﹝hematochezia﹞也。黃土湯主之。黃土名湯。明示此症。系中宮不守。血無所攝而下也。佐以附子者。以陽氣下陷。非此不能舉之。使黃芩者。以血虛﹝blood_deficiency﹞則生火。

 故用黃芩以清之。

 仲景此方。原主溫暖中宮。所用黃芩。乃以濟附子之性。使不燥烈。免傷陰血﹝yin-blood﹞。普明子謂此症必脈細無力。唇淡口和。四肢清冷。用理中湯,加歸芍。或歸脾湯。十全大補湯。時醫多用補中益氣湯。以升提之。

 皆黃土湯之意。

 凡中土不能攝血者。數方可以隨用。但仲景用溫藥。兼用清藥。知血之所以不寧者。多是有火擾之。

 凡氣實者。則上干。氣虛者則下陷。

 今醫但用溫補升提之藥。雖得治氣虛之法。而未得治血擾之法。予即仲景之意。分別言之。

 若陰虛火旺。壯火食氣。脾陰虛而肺氣燥。失其斂攝之制者。人參清肺湯治之。

 若肝經怒火。肺經憂鬱。以致血不藏攝者。歸脾湯,加炒梔麥冬阿膠五味。或用丹梔逍遙散,加阿膠桑寄生地榆。此即黃土湯主用黃芩之義也。

 若系虛損﹝vacuity_detriment﹞不足。下血﹝hematochezia﹞過多。脾氣不固。腎氣不強。面色萎黃﹝chlorsis﹞。手足清厥。

 六脈:微弱虛浮者,宜大補肝、脾、腎三經。人參養榮湯補脾。膠艾四物湯,加巴戟、甘草補肝。斷紅丸補腎。此即黃土湯主用附子之義也。能從此擴而充之。自有許多變化。豈楮墨間所能盡者。

予按此證。與婦人崩漏無異。女子崩中屬虛陷。此病亦屬虛陷。女子崩中屬虛寒。而亦兼有虛熱者。男子此症亦屬虛寒。而亦兼有虛熱者。

 蓋女子之血有經。男子之血亦有經。同是離經之血。下泄而出。

 故病情相類也。但所出之竅。各有不同。崩漏出前陰。

 故多治肝以和血室﹝uterus﹞。便血﹝hematochezia﹞出後陰。

 故兼治肺腎以固腸氣。腎主下焦。主化氣上升。腎足則氣不下陷。肺與腸相表裏。肺氣斂則腸氣自固。

 醫者能知此理。而又參用女子崩中之法。可以盡其調治。

又按此證。與吐衄同是血病。然一則其氣上行。一則其氣下行。

 故虛實治法。略有不同。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