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帶下」其義有二,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帶下,是泛指婦科的經、帶、胎、產疾病而言,因為這些疾病均發生在束帶以下的部位。狹義帶下,是指婦女陰道內流出的一種粘稠液體,如涕如唾,綿綿不斷,通常稱為白帶。如王孟英說:「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女子在發育成熟期,或經期前後,或妊娠初期,白帶可相應的增多,不作病論。如帶下量多,或色、質、氣味發生變化,或伴有全身症狀者,即稱「帶下病」。

 

病因病理:產生白帶的主要原因分內外兩種因素。內因與任、帶二脈有密切關係,任脈失約,帶脈不固,水濕下注,逐成帶下。任、帶二脈受病,與脾虛肝鬱,濕熱下注,或腎氣不足,下元虧損有關,其中尤以脾為更重要;外因是感受濕毒所致。臨床以白帶、黃帶、赤白帶為多見。

 

1、脾虛:由於飲食不節,勞倦過度,脾氣受損,水精不運,反聚為濕,流注下焦,傷及任脈,而為帶下。也有因脾虛濕盛,反而侮肝,肝鬱生熱,濕熱下注而致者。

2、腎虛:素體腎氣不足,下元虧損,或房勞多產,傷及腎氣,而使帶脈失約,任脈不固,逐致帶下。

3、肝火:由於情緒刺激,肝氣內鬱,日久熱化火,下注任、帶二脈而致帶下。如《景岳全書.婦人規》說:「帶下有由肝經怒火之下流者。」

4、濕毒:經行、產後、胞脈空虛,或因手術所傷,濕毒之邪乘虛而入,損傷任帶二脈,而為帶下。

 

辯證論治:帶證病機,與脾密切相關,脾失健運,是產生白帶病的內在原因,故治療多以健脾、升陽、除濕為主。但結合臨床見證,有疏肝、固腎、清熱解毒等法。若帶下清冷,滑脫無禁者,更應溫補腎元,固澀止帶。

 

1、脾虛:

主證:帶下色白或淡黃,質粘稠,無臭氣,綿綿不斷;面色光白或萎黃,四肢不溫,精神疲倦,納少便溏,兩足跗腫,舌淡苔白或膩,脈緩弱。

治則:健脾益氣,升陽除濕。

選穴: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關元、足三裏。可采揉按背部健脾法、揉按中脘和胃法、揉摩關元溫補法。

 

2、腎虛:

主證:白帶清冷,量多,質稀薄,終日淋漓不斷,腰疼如折,小腹冷感,小便頻數清長,夜間尤甚,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

治則:溫腎培元,固澀止帶。

選穴:腎俞、大腸俞、次繆、關元、帶脈、水道。可採用揉摩腰部固腎法,揉搓八繆除濕法,揉摩小腹溫陽法。


 

3、肝火:

主證:帶下色赤,或赤白相兼,或黃綠、質粘稠穢味,淋漓不斷,月經先後無定期,精神抑鬱易怒,胸脅滿,口苦咽乾,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則:疏肝理氣,清熱瀉火。

選穴:肝俞、章門、中脘、曲池、豐隆、太沖。可採用推拿脅部疏肝法,推按胃部理氣法,推拿頭肩清熱法。

 

4、濕毒:

主證:帶下量多,色黃綠如膿或夾血液,或渾濁如米泔,有穢臭氣,陰中瘙癢,或小腹痛,小便短赤,口苦咽乾,舌質紅,苔黃脈數或滑數。

治則:清熱解毒,除濕止帶。

選穴:大腸俞、次繆、育俞、氣沖、三陰交、太沖。可用重按大腸利便法,按壓育俞降濁法。壓放氣沖瀉熱法。

 

基本手法:

1、揉按背部健脾法:掌根揉、多指捏拿背部脊柱兩側;拇指按顫脾俞、胃俞、三焦俞、至陽、腰陽關。

2、揉按中脘和胃法:掌推揉中脘;拇指點按中脘、粱門、水分。

3、揉摩關元溫補法:掌揉摩關元,拇指揉按足三裏。

4、揉摩腰部固腎法:掌揉摩下腰部,掌根按顫命門,多指捏那腎俞。

5、揉搓八繆除溫法:掌根揉搓八繆、拇指點按大腸俞、次繆、下繆。

6、揉摩小腹溫陽法:掌揉摩小腹部;拇指點按關元、水道;多指捏拿帶脈,掌搓大腿內側。

7、推拿脅部疏肝法:掌推掌揉多指捏拿右側背脊肋部;拇指揉按肝俞、胃俞。

8、推按胃部理氣法:掌推掌揉胃部;拇指揉按期門,章門,中脘、陽陵泉、豐隆、太沖。

9、推拿頭肩清熱法:拇指分推前頭部;拇指揉按太陽,頭維、百會、風池;多指捏拿肩部,揉按曲池、合穀。

10、重按大腸利便法:拇指重按揉撥大腸俞、次繆、下繆。

11、按壓肓俞降濁法:拇指按壓肓俞(下肢有熱感為佳);多指捏拿帶脈、水道。

12、壓放氣沖瀉熱法:掌根壓放氣沖,拇指揉按血海,陰陵泉、三陰交、太沖。

 

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