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梨狀肌綜合徵﹝Piriformis_syndrome﹞ |
【解剖】: |
梨狀肌﹝pririform_m.﹞內側大半位於盆內,大部分起於第2~4骶椎前面骶前孔外側,出盆後,尚有起自骶髂關節﹝Sacroiliac_joint﹞囊﹝Joint_capsule﹞、骶棘韌帶和骶結節韌帶﹝Sacrotuberous_lig.﹞的附加纖維加入,肌束向外側集中,從坐骨大孔﹝Greater_sciatic_foramen﹞出盆後移行為肌腱,緊貼髖關節囊﹝Joint_capsule﹞的後上部,向外止於大轉子上緣的後部。 |
從尾骨尖至髂後上棘﹝PSIS﹞連線中點至大轉子尖畫一線,為梨狀肌﹝pririform_m.﹞下緣的表面投影。 |
梨狀肌﹝pririform_m.﹞作為臀部的一個重要標誌,與坐骨神經﹝Sciatic_n.﹞有極密切的關係,據統計:正常人約2/3的坐骨神經﹝Sciatic_n.﹞總幹是從梨狀肌﹝pririform_m.﹞下孔出盆腔孔,有1/3人是脛神經﹝Tibial_n.﹞出梨狀肌﹝pririform_m.﹞下緣、腓總神經﹝Common_peroneal_n.﹞從上下梨狀肌﹝pririform_m.﹞中穿過,另有極少數人為變異型。 |
【功能】:梨狀肌﹝pririform_m.﹞在伸髖時能使髖外旋,屈髖時能使髖外展。 |
【病因病理】: |
梨狀肌損傷﹝pririform_m._Damage﹞多由間接外力所致,如跨越障礙、下蹲、閃、扭等尤其是在下肢外展、外旋或蹲位變直立時,使梨狀肌﹝pririform_m.﹞拉長、過牽而損傷;部分患者可因勞累或受風寒而致。當梨狀肌損傷﹝pririform_m._Damage﹞後,局部充血、滲出、水腫,直接壓迫刺激坐骨神經﹝Sciatic_n.﹞而引起相應症狀。 |
梨狀肌﹝pririform_m.﹞與坐骨神經﹝Sciatic_n.﹞的解剖關係變異者往往更易於發生損傷。此外女性由於骶髂關節﹝Sacroiliac_joint﹞、盆腔卵巢或附件的炎症有時也可波及梨狀肌﹝pririform_m.﹞,引起相應症狀。 |
【診斷】: |
臨床症見臀部疼痛並可伴有同側坐骨神經﹝Sciatic_n.﹞沿線放射痛,重者伴活動障礙、不能行走,勞累或遇天氣變化可加重症狀。 |
查體腰部無壓痛、叩擊痛等症狀,在梨狀肌﹝pririform_m.﹞體表投影區可觸及壓痛、肌肉痙攣﹝Muscle_spasm﹞或呈條索樣腫脹,壓痛可向下肢坐骨神經﹝Sciatic_n.﹞沿線放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其加強試驗陰性,梨狀肌﹝pririform_m.﹞牽拉或抗阻力試驗陽性,屈頸試驗及頸靜脈壓迫試驗陰性。 |
【治療】: |
反阿是穴治療:梨狀肌綜合徵﹝Piriformis_syndrome﹞可在骶骨外下緣、股骨大轉子﹝Trochanter_major﹞外上方或中下段腰椎棘突外側尋找反阿是穴。指壓正確的反阿是穴時,疼痛必立即消失。 |
本病症狀輕者,採用反阿是穴點揉或毫針針刺常可一次解決,頑固或嚴重者,常於治療後不久復發,可按療程在反阿是穴上行多次毫針針刺治療。 |
推拿時注意在反阿是穴上治療的同時,必須做整個臀大肌﹝Greater_gluteus_m.﹞、臀中肌﹝Gluteus_medius_m.﹞、臀小肌、梨狀肌﹝pririform_m.﹞的充分放鬆,並選做腰部肌肉、闊筋膜張肌﹝tensor_m._of_broad_fascia﹞※※(含髂脛束﹝Iliotibial_tract﹞)、股二頭肌﹝biceps_m._of_thigh﹞的放鬆。 |
本病如遷延日久或因外感風寒濕邪所致,常伴有局部畏冷、喜溫喜按,可使用火針在反阿是穴或局部正反穴點刺治療,或施用毫針的欲行刺法和遊巷刺法,或用艾灸。亦可輔用熱敷、藥熨。還可選用命門、關元等穴配合使用。急性期局部脹腫壓痛顯著者,切忌進行局部阿是穴的點揉或針刺治療。 |
封閉療法:對於本病病情頑固或較嚴重,局部腫脹、壓痛明顯者。 |
針刀治療:局部消毒後,將針刀刀口線平行於肌纖維走向刺入反阿是穴或正反穴內,做縱向的鬆解2~3次後出針。術畢以創可貼粘貼針口。 |
傳統取穴:可選用腎俞、命門、大腸俞、秩邊、環跳、居髎、委中等穴。 |
TEST
預約專線: 0934-020-265
地址: 桃園縣平鎮市廣泰路295號
Email: YCT0934020265@gmail.com
Skype: YCT0934020265
- Oct 22 Mon 2012 09:47
梨狀肌綜合徵﹝Piriformis_syndrom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