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踝關節扭傷

【解剖】:

踝關節即距小腿關節,為屈戌關節,其功能為背伸及蹠屈。在日常生活中,如行走、奔跑、上下樓梯時,踝關節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踝關節功能一旦出現障礙,將給行動帶來很大不便。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內、外踝之間的關節面與距骨﹝Talus﹞上之滑車及其兩側關節面構成。

脛骨下端的關節面呈凹形,後唇較長,可以防止脛骨向前脫位。內踝較短,僅覆蓋距骨﹝Talus﹞內側1/4~1/3的面積,其基底部較外踝稍窄,但因內踝較深、短,比外踝更為堅強。

腓骨下端的關節面即外踝,其側面觀為卵圓形,比內踝長而偏後,完全覆蓋了距骨﹝Talus﹞外側。

距骨﹝Talus﹞有三個關節面,橫切面為楔形,頂面為鞍狀,與脛骨下端關節面相吻合;外側關節面呈三角形,與外踝關節面相吻合;內側關節面為逗點狀,與內踝關節面相吻合。距骨﹝Talus﹞體前寬後窄,能防止踝關節向後脫位。踝關節的關節囊﹝Joint_capsule﹞前、後鬆弛,兩側緊張。關節周圍的韌帶前後薄弱而兩側較強。內側副韌帶﹝MCL﹞呈三角形,又稱三角韌帶﹝Triangular_ligament﹞,其尖部朝上附著於內踝尖及前緣,向下擴散附於手舟狀骨﹝scaphoid_bone﹞、跟骨﹝Calcaneus﹞和距骨﹝Talus﹞,使內踝更加堅強。外側副韌帶﹝LCL﹞分三束,前束呈水準位,由外踝前達距骨﹝Talus﹞頭外側,稱距腓前韌帶﹝Anterior_talofibular_ligament﹞;中束呈縱形,由外踝尖至跟骨﹝Calcaneus﹞外側面,稱跟腓韌帶;後束較堅強,由外踝後緣至距骨﹝Talus﹞後結節,稱距腓後韌帶﹝Post.talofibular_ligament﹞。脛腓橫韌帶連接脛骨和腓骨下端,保持踝關節穩定,並防止脛、腓骨下端分離。

【病因病理】:

 由於外踝比內踝長,內側副韌帶﹝MCL﹞又比外側副韌帶﹝LCL﹞堅強,這樣有效地阻止了距骨﹝Talus﹞的外翻,故踝關節的外翻扭傷極為少見;另一方面,距骨﹝Talus﹞體前寬後窄,當足背伸時,距骨﹝Talus﹞體前面進入踝穴,踝關節比較穩定,不能左右搖擺,而當足蹠屈時,距骨﹝Talus﹞體後面進入踝穴,踝關節間隙增大,踝關節比較鬆弛,所以踝關節在蹠屈(如下樓梯、往下跳躍)、時容易因過度內翻而扭傷。

踝內翻扭傷容易使外側副韌帶﹝LCL﹞、腓骨長短肌﹝long,﹝short﹞_peroneal﹞以及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群肌腱遭受損傷,造成局部出血、腫脹,甚者造成韌帶、肌腱的斷裂或骨折。病程較長者,局部可形成慢性炎症,造成粘連。

【診斷】:

本病有明確外傷史,傷後踝外側或前外側疼痛腫脹,輕者尚能行走、跛行,重者不能行走或站立。

查體:可見踝前下方、外側腫脹、皮下瘀血,局部壓痛明顯,被動足內翻或蹠屈時疼痛加重。韌帶斷裂、骨折則腫脹疼痛更為顯著,可伴有異常活動。X光檢查:可排除骨折、脫位。

【治療】:

反阿是穴治療:踝關節扭傷如有合併韌帶斷裂、骨折或脫位,應首先尋求骨科治療。

反阿是穴對一般的踝扭傷有較好療效,對輕度或後遺症期的症狀常常是手到病除。但在較嚴重扭傷的早期,進行反阿是穴治療:的同時,不能忽視常規的對症治療如繃帶的加壓包扎、冰水浸泡等,對於減輕腫脹、減少損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本病急性期時切忌在損傷局部行針刺或揉按等治療,以免反而加重損傷、腫脹。

如疼痛位於踝關節的前外側,則在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的起點及肌腹(足三裏穴下1寸~2寸)、上尋找反阿是穴;如疼痛位於踝關節的外側,則在腓骨長肌﹝Peroneus_longus_m.﹞的起點或肌腹上尋找反阿是穴。正確的反阿是穴在指壓時疼痛常立即消失。

本病輕症者,採用反阿是穴點揉或毫針針刺常可一次痊癒,頑固或嚴重者疼痛常在治療後不久復發,可按療程在反阿是穴上施予毫針針刺治療。

推拿時注意在反阿是穴上治療的同時,必須避開病灶對脛前肌﹝Tibialis_anterior_m.﹞、趾長伸肌﹝long_extensor_m._of_digits﹞、拇長伸肌﹝long_aextensor_m._of_thumb﹞、腓骨長短肌﹝long,﹝short﹞_peroneal﹞做充分的放鬆,必要時選做股二頭肌﹝biceps_m._of_thigh﹞、股四頭肌﹝quadriceps_m._of_thigh﹞、闊筋膜張肌﹝tensor_m._of_broad_fascia﹞(包括髂脛束﹝Iliotibial_tract﹞)臀中肌﹝Gluteus_medius_m.﹞的放鬆。

本病若病程較長,辨證屬於虛寒濕痹者,症狀上伴有局部畏冷、喜溫喜按,可使用火針在反阿是穴及正反穴上施點刺治療。亦可輔用熱敷、藥熨。還可選用腎俞、命門、關元等穴配合使用。

封閉療法:對於本病病情頑固或較嚴重,局部壓痛明顯者。

針刀治療:局部消毒後,將針刀刀口線平行於肌纖維走向刺入反阿是穴或正反穴內,做縱向的鬆解2~3次後出針。術畢以創可貼粘貼針口。

傳統取穴:可選用足三裏、陽陵泉、丘墟、解溪、沖陽、足束骨等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