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法
一、推法的定義
用指、掌、拳、肘等部位著力於體表的特定部位上,做單方向的直線或弧形的移動。推法講究推於線,連線成面。推法頻率不宜過快。前臂主動用力,沿人體生理自然曲線推行,手法要求穩、實、柔、緩,節律均勻。
二、推法的分類
(一)拇指推法
用拇指著力,其餘四指分開,協助用力,按經絡循行或肌纖維方向做單方向或弧形推進。一般可連續操作5一l0遍,適用於胸、背、腰部,手、足及四肢部等。(如圖5—5)
(二)指推法的衍變手法
1.開天門法:術者雙手的中指與食指點按雙睛明穴,然後交替沿前額正中線推行,過上星穴,至百會穴止。若需加強,可在上星穴用雙拇指對壓,做十字下壓或用力切拈下壓至百會穴數次。
2.推前額法:也稱前額分陰陽法。是用雙手拇指交替從前額正中線向一側太陽穴推行,再從太陽穴推至回正中線,然後推另一側,最後止於前額正中線。
(三)掌推法
指發力於掌根,用手掌貼覆於體表,向身體的某一部位推進。掌法刺激緩和,是活血化瘀的有效手法,也是保健、推拿、按摩重要的放鬆過渡手法。此法常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胸、背腰、腹、四肢部等。掌推法包括平掌推法、斜掌(虎口)推法、重叠掌推法。
需要增加壓力時,可用一手重叠推進,也稱重叠推法或叠推。虎口推法是術者斜掌置於體表,沿生理曲線自然推行。在下肢操作時,虎口置於足跟時做快速牽拉,也稱斜掌推法。保健推拿按摩中把這三種推法合稱為「三推法」(如圖5—6)。
(四)掌推法的衍變手法
1.掌理法:受術者俯臥或仰臥於床,施術者雙手掌面沿全身生理曲線做快速的「S」形移動。宛如溪水沿山林流動的樣子,故又稱為「高山流水」。掌理法一般用在全身按摩剛開始時,起到放鬆疏理的作用。它還可以讓受術者消除緊張情緒,進入按摩狀態。
2.平斜掌複合推法:即雙掌在胸、背部用平掌推,在下肢部做斜掌推,也稱「順藤摸瓜」。反過來,先在下肢做斜掌推法,然後在腰骶部或胸腹部轉換至肩,肩部外展下壓叫「逆藤摸瓜」。此手法在全身按摩中運用較多,起到舒展筋骨、疏通經絡的作用。
(五)分法
用雙手拇指指腹或雙掌面自體表施術部位中心向兩個相反方向推開,也稱分推法。
1.指的「一」字分法:用兩手指指腹做「一」字形推開。常用於面部、手足部等。它起點較重、過程較輕、呈放射狀。通常起點是在穴位上。在眼瞼操作時,手法要輕柔,不可向下施壓力,做3—5次即可。(如圖5—7A、B)
2.指的「八」字分法:用兩指指腹做「八」字形推開。此方法常用於面部。眉以上部位終點均應向上挑,歸結在前發際線上;眉以下的部位終點都歸在太陽穴上。它的特點是起止點較重、過程較輕、呈牛角狀。多數情况起止點都是在穴位上,做3—5次即可。(如圖5—7C)
3.掌的「一」字和「八」字分法:用雙手掌先做垂直用力的手法,然後再做「一」或「八」字形推開。此方法常用於仰臥位或俯臥位的全身按摩。在胸部和膝關節部位操作時,禁忌向下用力壓,要直接做「一」或「八」字形推。下肢做到踝關節時,應從踝關節再回拉到膝關節,起到彌補手法不足的作用。掌的分推法在按摩中常起到連結過渡的作用。
(六)拳的推法
握拳,以指關節著力於體表,向一定方向推進。此方法是推法中刺激較強的一種手法。適用於腰背部、四肢部、腹部。拳推法操作時類似刮痧中的刮板,故也稱刮法。在操作前,一定要在治療部位上塗抹介質。此手法常用於保健、推拿、按摩的桑拿沐浴場所。(見圖5—8)
(七)肘推法
屈肘,用鷹嘴部著力,沿一定方向推進。此法是推法中刺激最強的一種手法,僅在體形較胖、肌肉豐滿的患者中使用,禁忌在骨性標志、骨突起比較明顯的部位操作。肘推法多用於腰背部脊椎旁開的膀胱經、臀部和下肢部。但在下肢部操作時,腓腸肌部位不宜使用。(如圖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