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實質的幾種主要觀點與假說:

 大量的臨床資料觀察和實驗研究,特別是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現象的研究,證實了經絡是客觀存在的,但經絡的實質是什麼?

 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各種假說。

 他們都從某一側面涉及到了經絡的實質,但尚需大量的、扎實的實驗依據予以驗證。

目前對經絡實質的看法大體上有以下3種觀點:

 「經絡」是以神經系統﹝Nerve_system﹞為主要基礎,包括血管、淋巴系統﹝Lymphatic_system﹞等已知結構的人體功能調節系統。

 「經絡」是獨立於神經、血管、淋巴系統﹝Lymphatic_system﹞等已知結構之外(但又與之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功能調節系統。

 「經絡」可能是既包括已知結構,也包括未知結構的綜合功能調節系統。

01、經絡的形態學研究:

 《靈樞•經水》篇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

 有力地證明,古人對人體是進行過解剖研究的。

 有學者根據《內經》有關經絡學說的記載,認為:

 第一,經脈循行路線,包括「目可視之」、「切可得之」、「刺可出血」、「行於脈內」的營血循行與「外可度之」、「刺可出氣」、「行於脈外」的衛氣循行兩大體系。

 第二,營血循行體系,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血液循環系統的範疇;

  衛氣循行體系,是與現代神經系統﹝Nerve_system﹞有關的體內感傳結構,是目前研究經脈實質的重要物件和主要途徑;

  並提出理論研究應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向體內感傳結構進軍,特別要從感覺神經生理、病理,尤其是功能等方面深入探索。

 經絡與神經系統﹝Nerve_system﹞的關係:

 《靈樞•經筋》篇說:「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

 從手太陽經筋之循行分佈,尤其是用指彈之感應能到達小指來看,手太陽經筋與尺神經實際上是同一組織結構;又「足少陽經筋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

 這同運動神經「錐體交叉」的情況極相類似。

 又從經筋的病變表現來看,如「口僻﹝deviated_mouth﹞」、「轉筋﹝spasm﹞」、「筋馳縱緩」等,與神經的關係頗為密切。

 不少學者認為刺激體表經穴﹝channel_point﹞能引起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並迅速地引起相應的臟腑器官功能的變化,只有在神經系統﹝Nerve_system﹞的參與下才可能完成。

 因此,經絡與神經系統﹝Nerve_system﹞的功能是分不開的。

 有人根據屍解的結果指出十二經脈﹝the_twelve_meridians﹞與外周神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如手太陰郄﹝HT06﹞肺經循行線與肌皮神經的外側束和前臂外側皮神經的走行幾乎一致,手少陰心經﹝HT﹞的循行線與尺神經及前臂內側皮神經走行相應,手厥陰心包經﹝PC﹞循行線與正中神經﹝median_nerve﹞的走行基本一致等。

 有人報導胸腹部的任脈﹝RN﹞、胃經循行部位與肋間神經及腰神經有一定的關係,背部膀胱經內側線的循行部位與交感神經幹在體表的投影有一定關係,強調了經絡與神經節段分佈有其相關性。

腧穴﹝acupoint﹞與經絡的關係是密切不能分割的。

 有學者在屍體對腧穴﹝acupoint﹞進行形態的觀察,發現324個腧穴﹝acupoint﹞0.5公分針周範圍內,有腦或脊神經分佈者占323個穴位(99.6%),其中與淺層皮神經有關的304穴(93.8%),與深部神經有關的155穴(47.8%),與深淺神經均有關的137穴(42.3%)。

 說明經絡與神經系統﹝Nerve_system﹞的關係是比較密切的。

 並且發現經穴﹝channel_point﹞與相關臟器的神經分佈同屬一脊髓節段,或在該臟器所屬的神經節段範圍內,表裏兩經也基本上隸屬相同脊髓節段。

 也有人指出針﹝withdrawing_needle﹞刺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66個特定穴﹝specific_points﹞,其之所以能治全身疾患與神經節段分佈有關,從而認為軀體—內臟神經節段聯繫,可能是經絡實質之所在。

 有學者運用組織化學方法對動物及在外科手術過程取到小塊人的組織,包括軀體深淺部位的結締組織、膝關節囊、骨胳肌、內臟漿膜、內臟器官取下的新鮮組織做成切片或恒冷箱切片,檢查結果:不論人或動物,在上述各個器官的結締組織中的小血管周圍,用顯微鏡都可以看到有腎上腺素﹝adrenalin﹞能和膽鹼能神經﹝cholinergic_neurons﹞終末分佈。

 但它們只分佈在阻力血管,並且是雙重神經分佈。

 在同一細小動脈雙重分佈的腎上腺素﹝adrenalin﹞能和膽鹼能神經﹝cholinergic_neurons﹞走行不僅有相同的,而且有相異的。

 研究者認為:「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小血管並行的衛氣,是它們的腎上腺素﹝adrenalin﹞能和膽鹼能神經﹝cholinergic_neurons﹞。

 交感兩種節後纖維和阻力血管密不可分與古人從臨床實踐提出氣血和經脈密不可分是一致的。

 因此研究者認為:交感神經系統﹝Nerve_system﹞是經絡實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與血管的關係:

 《靈樞•本臟》篇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靈樞•九針論》篇說:「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

 《難經》更明確指出:「十二經皆有動脈。」

 從以上所舉,古人已知經絡與血管的密切關係。

 並且對動脈與靜脈血亦有描寫。

 如《靈樞•經水》篇:就提到「血之清濁」;

 《靈樞•血絡論》篇:「血氣俱盛而陽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

 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其血黑以濁,故不能射。」前者刺之則射,是刺中動脈,後者血黑以濁,不能射,是指靜脈血。

 有學者對309個穴進行了觀察,正當動脈幹者為24穴(占7.26%),旁有動脈的262穴(占84.36%)。

 從腧穴﹝acupoint﹞部位來看,經絡與血管是密切有關。

 有人發現穴區動脈的配布有一定的形式。

 如規則性的輻輳型與放射排列型以及不規則排列型。

 一般幅輳型排列者,穴點常位於其中央部。

經絡與淋巴管﹝lymphatic_vessel﹞的關係:

 《靈樞•寒熱》篇說:「寒熱瘰癧﹝Scrofula﹞在於頸腋者,皆何氣使生?此皆鼠瘺寒熱之毒氣也,留於脈而不去者也。」

 此處所說瘰癧﹝Scrofula﹞、鼠瘺,是頸及腋下淋巴結﹝lymph_node﹞腫大,乃寒熱之毒氣留於脈所致。

 明確地指出了經脈與淋巴管﹝lymphatic_vessel﹞的關係。

 有學者研究認為:可以看到人體的經脈與淋巴管﹝lymphatic_vessel﹞收集叢或淋巴管﹝lymphatic_vessel﹞和淋巴結﹝lymph_node﹞有關。

 督脈﹝DU﹞、任脈﹝RN﹞和帶脈﹝Dai_Meridian﹞與淋巴收集叢有關。

 手太陰肺經﹝LU﹞,足陽明胃經﹝ST﹞、手少陰心經﹝HT﹞,下肢的足太陰脾經﹝SP﹞和足太陽膀胱經﹝BL﹞幾乎與分佈在該處的深的或淺的淋巴管﹝lymphatic_vessel﹞完全一致。

 有學者按中醫經典理論,對12個胎兒屍體的下肢,在三條陰經的近趾端穴位,包括下肢的支脈分佈終末處,注入繪圖墨水,觀察到顯示的淋巴管﹝lymphatic_vessel﹞循下肢陰經而走,在三陰交﹝SP06﹞處有交會或靠近,位置在脛骨﹝tibia﹞後緣,內踝上3.11±0.10同身寸,深度在1/4~1/3同身寸,與三陰交穴﹝SP06﹞相一致。

 此外,有學者在針麻手術中直接刺激一些組織,發現刺激神經多引起麻感;刺激血管多引起痛感;刺激肌肉、肌腱或骨膜﹝periosteum﹞多引起酸脹感。

經絡與皮膚電阻的關係:

 皮膚電阻測定的資料表明:在經絡穴﹝Luo-Connecting_point﹞位上呈現有電阻低和通電量高的特點,故又稱「良導點」。

 並在測定中發現:經穴﹝channel_point﹞導電量高,非經穴﹝channel_point﹞導電量低;氣血旺盛者導電量高,氣血虛弱者導電量低。

 認為經穴﹝channel_point﹞是人體導電的門戶,經絡是電子流動的路線。

 但是,用皮膚電現象來解釋研究經絡學說,還有學者持不同的看法,因為實際研究的結果,常因局部出汗、乾濕度、溫度、測定探頭的壓力,環境的安靜、精神情緒等均會影響測定值的變化,即使是同一個人體,在不同的時間中,測定值的波動也很大。

02、針刺作用傳導途徑的研究:

 研究針刺作用的傳導途徑,也是研究經絡的一個方面。

傳入途徑探討:

 實驗證明當有關神經通路的某一部分受到阻滯、切斷或破壞後,針刺效應就相應的消失。

 如切斷動物眶下神經,觀察人中穴﹝DU26﹞的傳入途徑,發現切斷神經後,針刺該穴不再引起升高血壓效應;封閉正中神經﹝median_nerve﹞及阻斷臂叢神經,或切斷頸6、7、8脊髓後根,都能直接影響針刺內關﹝PC06﹞效應的發生。

 因此,認為針刺人中﹝DU26﹞發生的作用是眶下神經傳入的,針刺內關﹝PC06﹞的作用是正中神經﹝median_nerve﹞傳入的。

 進一步記錄動物腧穴﹝acupoint﹞部位神經細束的生物電變化,人體針刺得氣﹝needling_sensation﹞時的肌電變化以及定位損毀或切割脊髓的實驗證明,針刺信號經外周神經傳入脊髓,並在脊髓的腹外側部傳至高級中樞與痛、溫覺的傳導通路有密切關係,「得氣﹝needling_sensation﹞」感覺的持續與深感覺傳導通路關係較大,深部感受器是產生針感的主要感受裝置。

 實驗證明:「足三裏穴﹝ST36﹞」的主要傳入途徑有軀體神經和血管壁神經,單獨切斷坐骨神經的隱神經,或單獨阻斷股動、靜脈管壁的傳導,均不能使電針「足三裏﹝ST36﹞」對電刺激內臟神經引起的皮層誘發電位﹝Evoked_potential,EP﹞A1、A2波的抑制作用消失。

 如果兩種措施合併,則在多數動物這種抑制作用消失,少數動物還存在輕微的抑制的作用。

 如果再切斷大腿上部全部軀體神經(除上述神經外,又切斷股背側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Obturator_n.﹞)並高位(鼠蹊部)阻斷股動脈、股靜脈和閉孔動脈血管壁的神經傳導,電針「足三裏﹝ST36﹞」對皮層誘發電位﹝Evoked_potential,EP﹞的抑制作用完全消失,這表明穴位電針傳入衝動,最後是通過軀體神經和血管壁神經叢兩條道路傳入的。

 有人研究認為:各經穴﹝channel_point﹞的主治症(尤其是四肢部),絕大部分同節段反射聯繫是一致的。

 穴位有相對的特異性:穴點就是內臟病理生理狀態在體表的機能感應點。

 軀體內臟神經的節段性聯繫是其物質基礎。

傳出途徑探討:

 有不少學者研究認為,針刺引起的某些效應是通過植物性神經起作用的。

 如切斷動物頸交感神經和內臟大神經,或用藥物阻滯植物神經的傳遞,針刺人中﹝DU26﹞、足三裏﹝ST36﹞、公孫﹝SP04﹞等穴的效應不再出現。

 當切斷動物迷走神經或注射藥物阻斷副交感神經後,原先針刺不同穴位產生的各種效應:如足三裏﹝ST36﹞使心率加快,內庭﹝ST44﹞增加小腸運動,素髎﹝DU25﹞、人中﹝DU26﹞升高血壓等,都大為減弱或消失。

 因此認為,植物性神經可能是針刺效應的傳出環節。

中樞部位關係的探討:

 《靈樞•海論》篇說:「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DU16﹞。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tinnitus﹞,脛﹝lower_leg﹞痠眩冒,目無所見﹝loss_of_vision﹞,懈怠安臥。」

 從經脈循行來看,督脈﹝DU﹞循行「並於脊裏,上至風府﹝DU16﹞,入腦」,足太陽經脈循行「從巔入絡腦」,其病變有「脊強反折」,「狂、癲疾、頭項痛」等腦部疾患。

 說明經絡與腦部的聯繫是密切的。

 科學工作者通過微電極技術觀察單個神經元的電活動,觀察到強烈的痛刺激能使腦細胞產生放電現象,這時如果給貓的肢體上某穴施以電針,或者直接刺激神經幹,就會發現這種非痛刺激可以減弱上述這種反應,說明針刺能明顯地降低機體對痛刺激的反應,而這種針刺的效應是針感和痛感在腦內進行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丘腦﹝Thalamus﹞、腦幹和脊髓水準上都可看到痛覺衝動和針刺傳入衝動相互作用,針刺衝動對痛覺衝動產生抑制作用。

與神經—體液關係的探討:

 主要是神經介質及激素兩方面的研究,針刺的效應可以從體液成分的改變反映出來。

 通過狗的肢體灌流和貓的交叉迴圈實驗,結果發現電針狗的肢體「足三裏﹝ST36﹞」等穴,可使另一側肢體的血管對某些傷口血徐緩激肽和組織按等致痛物質的舒血管反應受到抑制;通過甲乙兩隻貓的交叉迴圈實驗,在21次實驗中,電針甲貓能使乙貓內臟大神經皮層誘發電位﹝Evoked_potential,EP﹞被抑制的有七次,部分被抑制的有八次,沒有變化的有六次,抑制率達71.4%。

 說明被針刺貓的體液因素,通過血液迴圈作用於未針刺之貓。

針刺與神經介質的關係:實驗研究表明,用優降甯增加腦內5-羥色胺﹝serotonin,5-HT﹞的水準,能加強電針的鎮痛效果;如用對氯苯丙氨酸(PCPA)降低腦內5-羥色胺﹝serotonin,5-HT﹞的含量,結果使間腦和低位腦幹的5-羥色胺﹝serotonin,5-HT﹞明顯降低,同時電針和嗎啡的鎮痛作用也明顯減弱。

 說明5-羥色胺﹝serotonin,5-HT﹞在針刺鎮痛中具有重要作用。

 有學者用密膽鹼(CH3)注射至動物腦室內,以降低腦內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ACh﹞的生物合成,結果發現當腦內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ACh﹞含量明顯降低,使針刺的鎮痛效應也明顯減弱。

 說明5-羥色胺﹝serotonin,5-HT﹞和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ACh﹞作為中樞神經介質在針刺鎮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實驗研究表明,針刺的作用與單胺類物質有關,與嗎啡的作用類似。

 當用利血平耗竭腦內單胺類物質以後,嗎啡或電針的鎮痛作用均不能再出現。

 若用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ACh﹞在腦室內注射,可以提高痛閾,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ACh﹞加電針則痛閾顯著上升,兩者有協同作用。

 有學者用電針刺激大白鼠「水溝﹝DU26﹞」「承漿穴﹝RN24﹞」後,使其皮膚痛閾明顯升高,同時丘腦﹝Thalamus﹞內真性及假性膽鹼酯酶活性也有一定程度的加強,並認為電針後真性酶活性加強,可能代表丘腦﹝Thalamus﹞內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ACh﹞含量有所增加,而假性酶活性的加強,則有助於腦內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ACh﹞含量的調節。

 多數實驗研究結果認為:5-羥色胺﹝serotonin,5-HT﹞和兒茶酚胺是矛盾的兩個方面,這兩者數量的增減,直接影響到針刺的鎮痛效果。

 鎮痛效果好的,外周血5-羥色胺﹝serotonin,5-HT﹞含量增加,5-羥色胺﹝serotonin,5-HT﹞增加量與臨床鎮痛效果呈線狀關係。

 例如針麻效果好的病人,血中兒茶酚胺顯著下降。

 另有學者報導,使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氟呱啶有加強電針鎮痛的作用,臨床應用氟呱啶或氟呱啶醇能顯著提高針麻效果。

 腦室內注射單胺類遞質可以出現痛閾明顯提高,具有增強針刺鎮痛的效果。

 有人認為:腦室內注射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具有鎮痛作用,但比5-羥色胺﹝serotonin,5-HT﹞為弱;也有報導認為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引起痛閾明顯升高;有的認為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能夠提高痛閾,但無統計學意義,若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加電針,則痛閾顯著上升。

 科學家在近年發現,當針刺鎮痛時,動物腦內內啡呔含量明顯增加,而且與鎮痛效應相關。

 延緩腦啡呔的降解可以大大延長針﹝long_needle﹞刺鎮痛效應。

 在臨床觀察到,用針刺鎮痛時,人腦脊液中內啡呔的含量顯著增加。

 並在人體和動物實驗中證明,針刺鎮痛效應可部分地被嗎啡拮抗劑納洛酮所對抗。

針刺與內分泌的關係:

 研究表明針刺對內分泌系統﹝Endocrine_system﹞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對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影響:針刺能加強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表現在針刺可使血液中的加氫皮質素和組織氨的含量升高,還可使腎上腺的類脂質、膽固醇和抗環血酸的含量明顯減少,核糖核酸、鹼性磷酸酶含量增多,以及使血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量顯著降低。

 針刺的效應是由於啟動腦垂體前葉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而影響腎上腺皮質的機能。

對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的影響:表現在針刺能使腎上腺髓質中的腎上腺素﹝adrenalin﹞細胞和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數目增加,胞體增大,胞質反應加深等。

 針刺休克﹝shock﹞動物,能使其血糖上升,血液中乳酸、丙酮酸等含量顯著增加,而肝內、肌內的糖元相應減少。

 如將動物腰部的交感神經鏈抽去,或用藥物阻滯其針刺部位的神經傳導,此時原腎上腺素﹝adrenalin﹞的釋放效應則完全消失。

 因此,初步結論是針刺使肌體釋放腎上腺素﹝adrenalin﹞的效應是通過整個神經反射弧而產生的。

對腦垂體—甲狀腺系統的影響:臨床上觀察到針刺合谷﹝LI04﹞、天突﹝RN22﹞等穴可促進甲狀腺素的功能活動,故針刺治療對單純性甲狀腺腫有效。

 研究者還發現針刺或電針後,原血糖高者下降,低者上升。說明針刺對甲狀腺機能有調節作用。

 對腦垂體—性腺系統的影響:針刺能使生乳激素分泌增強。

 臨床觀察到針刺還可以治療不孕症﹝sterility﹞及繼發性閉經﹝Secondary_amenorrhea﹞,使患者排卵過程與月經週期恢復正常。

 動物實驗表明,針刺後家兔卵巢的間質細胞普遍出現黃體化,還可以看到性器官形態學的改變。

 研究者認為,這些變化可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_nervous_system,CNS﹞的主導下,通過垂體釋放促性腺激素與黃體生成素的作用所致。

 對腦垂體後葉的影響:針刺兔的「素髎﹝DU25﹞穴」使休克﹝shock﹞兔的血壓回升,這是由於針刺該穴能增強腦垂體後葉功能的緣故,如切斷垂體柄,則血壓升高的效應基本消失。針刺或電針還能引起腦垂體後葉抗尿激素的形成與釋放。

03、內臟與體表相關的研究:

經絡內聯臟腑,外絡肢節。

 針刺體表穴位通過經絡可以治療內臟疾病;反之,內臟病變也可通過經絡影響體表。

 例如在體表(包括耳廓等局部)出現壓痛點、敏感點、低電阻點等等。

 從研究內臟影響體表的途徑著手,也是探討經絡的一個方面。

 這方面的工作多數是在臨床進行觀察的,詳細資料見腧穴﹝acupoint﹞研究概況。

04、穴位的組織結構及生理功能的研究:

穴位是針刺「得氣﹝needling_sensation﹞」產生感應的地方。

 研究穴位的組織結構及生理功能,亦是研究經絡實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靈樞•經脈》篇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說明【經脈循行】多在深部組織內,只是少數經脈、絡脈有在淺表者。

 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認為:針刺「得氣﹝needling_sensation﹞」的感應產生於穴位深部組織中,在針刺皮膚或皮下時,往往感到痛,而沒有感應或極少遇到有痠、麻、脹感應者(頭部及耳廓部例外)。

 實驗也證明,用普魯卡因封閉穴位深部組織後,原來所看到的針刺效應就不再出現,若封閉皮膚或皮下則不影響針刺效應或者影響不大。

 多數實驗表明,腧穴﹝acupoint﹞「得氣﹝needling_sensation﹞」後感應的產生,主要來源於腧穴﹝acupoint﹞深部的幾種感受器。

 詳細研究情況參見腧穴﹝acupoint﹞研究概況。

05、經絡實質其他一些研究和設想:

從發生學觀點探討經絡實質:

 研究者認為人體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以體節為基礎,人和高等動物在胚胎早期,體節均呈縱軸橫向排列,很有規則,每個體節由三部分組成:

  軀體部,形成未來的四肢、軀體的皮膚、肌肉和骨胳;

  內臟部,形成未來的空腔和實質的內臟;

  神經節段,形成未來的神經系統﹝Nerve_system﹞。

 再逐漸變成超分節的高級中樞及保持節段或有節段痕跡的脊髓和腦幹,每個體節內的神經節段分別發出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通過這些神經的聯繫,從而構成一個機能性的局部單位,以後不論機體如何變形、分化,其神經分佈仍保持原節段所支配。

 研究者認為:軀體——神經節段——內臟的聯繫,是體表——穴位、經絡——內臟聯繫的基礎。

 因此,內臟的病變,往往能反應於相關的體表,而體表功能的變化也能影響相同節段的內臟。

 從經穴﹝channel_point﹞分佈形式來看,很大程度上同節段支配的關係是一致的,尤其在軀幹腹背側更為典型。

 研究者認為:針灸腧穴﹝acupoint﹞所以能治療相應內臟的疾病,正是機體在發生學上和結構上有其內在聯繫的緣故。

 腧穴﹝acupoint﹞可能是內臟病理、生理狀態在體表上的機能感應點,而軀體、內臟神經的節段性聯繫,可能是經絡傳導的物質基礎。

 但是臨床還有不少現象,不是神經節段所能解釋,如針灸「光明﹝GB37﹞」、「太衝﹝LR03﹞」可治眼病,針灸「內庭﹝ST44﹞」可治鼻部疼痛等。

 因此以發生學解釋經絡,也存在局限性。

從生物控制論觀點進行探討:

 控制論是一門研究各種控制過程共同規律的,關於控制系統基本理論的新興的一門邊緣科學,它包括生物控制論、工程控制論等分支。

 生物控制論,把人體看成是一個自動控制的系統。

 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人體已逐漸成為一個自行協調、自動平衡的多級控制系統。

 有研究者認為,經絡是人體的控制系統,人體內部各種調節與控制過程,比如對體溫、血壓、血糖等生理參數的調節與穩定,都有一個自動調節的過程,而測定經絡的平衡狀態可以幫助疾病的診斷;調節經絡的平衡狀態,則有助於疾病的治療,經絡學說與控制論有許多類同之處。

 研究者認為,針麻與針灸治病都是在特定條件下的生物控制過程。

 但是,控制論只能從總體上解釋人體的某些生理功能,具體細節問題還缺乏實驗的依據。

 因此,用控制論來闡明經絡的本質還處於假說的階段。

第三平衡系統假說:

 研究者認為,現代生理學已知的人體平衡機構大約有三:軀體神經系統﹝Nerve_system﹞、植物神經系統﹝vegetative_nervous_system﹞、內分泌系統﹝Endocrine_system﹞。

 前二者的反應較快,是以秒計的,後一種反應較慢,是以分計的。

 按反應速度計,似乎植物神經系統﹝vegetative_nervous_system﹞和內分泌系統﹝Endocrine_system﹞之間還存在一個中間系統,它比神經慢,比內分泌快。

 因此人體有四種平衡系統,其速度與作用是:

  第一平衡系統骨胳神經,速度100米/秒,作用,快速姿式平衡;

  第二平衡系統植物神經,速度1米/秒,作用,內臟活動平衡;

  第三平衡系統經絡,速度0.1米/秒,作用,體表內臟間平衡;

  第四平衡系統內分泌,速度以分計,作用,全體慢平衡。

 研究者認為經絡的活動很象神經,更象植物神經。

 但由於經絡速度遠比已知植物神經慢,因此考慮第三種結構,這種結構也許是神經系統﹝Nerve_system﹞的一部分,也許不是。

 即使是分支,也可自成系統。

 並認為第三平衡系統將是未來神經生理學者廣擴開拓的新場所。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經絡實質的研究,既是以針刺感傳現象為目標,尤應以經脈循行路線為基礎。

臨床方面:

 應該重新驗證十二經脈﹝the_twelve_meridians﹞與奇經八脈﹝the_eight_extra_meridians﹞以及十二經脈﹝the_twelve_meridians﹞循行的真實情況及其相互關係,做為深入研究經脈的先決條件。

理論研究方面:

 應廣泛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向體內感傳結構進軍,特別要從感覺神經生理、病理,尤其是功能等方面做深入一步的探索。

 並認為如能對針刺「大椎﹝DU14﹞」的針感直達腰骶,針刺「關元﹝RN04﹞」、「中極﹝RN03﹞」的針感直達陰部以及針感可隨針尖方向移動放射等機理,從其與感覺傳導有關的神經生理、病理,尤其是功能方面,在新的發現中得到突破,將對目前神經學說不易解決的針感放射機理,有所闡明,進而體內感傳結構,也將隨之得到證實。

 將此結果與臨床重新驗證出來的十二經脈﹝the_twelve_meridians﹞與奇經八脈﹝the_eight_extra_meridians﹞以及十二經別﹝the_twelve_divergent_meridians﹞等相關的經線,相互合參,則對經脈實質,可能得到相應的結果。

經絡實質的二重反射假說:

 近年來又有人提出經絡實質的二重反射假說,認為針刺穴位,

  一方面可以通過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_nervous_system,CNS﹞引起通常的反射效應(即長反射);

  另一方面,由於局部組織損傷而產生的一些酶、化學物質作用於游離神經末梢,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通過神經叢(網)相互作用,一個局部短反射的效應成為另外一個局部反射的原因,依次相繼激發,從而引起了循經出現的各種經絡現象﹝channel_phenomenon﹞。

軸索反射﹝axon_reflex﹞接力聯動假說:

 對針刺時,在循經出現的紅線、皮丘帶等經絡現象﹝channel_phenomenon﹞與皮膚三聯反應的特點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有人提出了「軸索反射﹝axon_reflex﹞接力聯動假說」,認為針刺穴位時,一個感覺神經元﹝sensory_neurons﹞的軸索反射﹝axon_reflex﹞可以引起下一個神經元的軸索反射﹝axon_reflex﹞傳到遠方,從而引起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等經絡現象﹝channel_phenomenon﹞,並推斷接力聯動的物質基礎可能是相鄰近皮節在皮膚中的軸突樣聯接。

 這一假說試圖從組織生理學角度對循經皮膚反應等經絡現象﹝channel_phenomenon﹞的產生機制和組織結構基礎作出合理的解釋。

 針對這一假說,目前正在開展深入的實驗觀察。

 除此之外,尚有「經絡電通路假說」和「經絡波動假說」等,旨在從生物物理學的角度去探索和揭示經絡實質的奧秘。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