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_4_中醫外治~上肢骨~橈、尺骨幹雙骨折.gif

     橈、尺骨幹雙骨折較為多見,兒童占多數。橈骨上段包括橈骨頭和橈骨頸,由上向下逐漸粗大,下端與腕骨相對應構成腕關節主要部分,橈骨有向橈側突的一個約9.3°的生理弧度,尺骨近端與肱骨構成肘關節的主要部分,尺、橈兩骨均向背側有一個約為6.4°的生理弧度,兩骨間有乙緻密的纖維膜稱為骨間膜,骨間膜上下鬆緊一致,對穩定上下橈尺關節及維持前臂旋轉功能起重要作用。當前臂在中立位時,骨間隙最大,骨間膜上下一致緊張。而當前臂旋前或旋後時,骨間隙縮小,骨間膜上下鬆緊不一致,兩骨間的穩定性消失。故在處理橈、尺骨幹雙骨折時,為了保持骨間膜的最大寬度和前臂旋轉機能,預肪骨間膜攣縮,在骨折復位後,應將前臂置於中立位。

 

()病因病機

    造成橈骨、尺骨幹雙骨折的外因有三種:

 

    (1)直接暴力:一般造成橫斷或粉碎骨折,兩骨折往往在同一或相近平面上。

 

    (2)間接暴力:兩骨折線多不在同一平面,橈骨骨折線在上,以橫斷、短斜形為多,尺骨斷面較低。

 

    (3)扭轉暴力:骨折線向一側傾斜,橈骨幹骨折線在下,尺骨幹骨折線在上,以螺旋骨折為多。

 

()辨證論治

1、辨證:

    臨床診斷多無困難,有明確外傷史,前臂局部腫脹,青紫明顯,疼痛及壓痛,前臂功能喪失,完全骨折時多有縮短及成角畸形,並可出現骨擦音及異常活動。X光檢查應包括肘關節和腕關節,可進一步明確診斷及瞭解骨折類型和移位元等情況。

 

2、論治

    《普濟方·折傷門》對前臂骨折的治療,採用「令患人正坐,用手拿患人紇膊伸舒,揣捏平正,用消毒散敷貼,外用薄板片紙裹,絹帶子縛定」,「換藥依前紮縛,痊可為妙」。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分骨手法即屬揣捏的範疇。

 

(1)整復方法:

    麻醉:復位時要求有充分的麻醉,以使前臂肌肉放鬆。一般採用臂叢麻醉,同時根據X光片顯示的骨折類型確定整復手法。

 

    牽引:患者平臥,肩外展80°一90°,肘屈曲90°,上13骨折前臂旋後位,中、下13骨折前臂中立位,兩助手分別沿前臂縱軸對抗牽引3-5分鐘,矯正重疊、成角及旋轉畸形。

 

    分骨:是整復橈、尺骨幹雙骨折的重要手法。術者用兩手拇指和食、中、環三指分別置於掌、背兩側的骨折部,將尺、橈骨間隙最大限度地分離,恢復骨間膜的緊張度。

 

    折頂:折頂手法能較省力地整復殘餘重疊。術者兩手拇指由背側推按突出的骨折端,兩手其他手指托提向掌側下陷的骨折另一斷端,逐漸加大成角,待感到突出的皮質骨與下陷的皮質骨相碰時,驟然反折;反折時,拇指繼續向掌側推按向背側突出的遠側段斷端,而食、中、環三指向背側托起,其方向、力量大小依骨折斷端移位程度及方向而定。

 

    擠按端提:在分骨的基礎上,用此法矯正殘餘側方移位。掌尺側的移位須向中心推擠,掌背側移位須向上提托下陷的骨折斷端。如同時有橈、尺側及掌背側移位時,可斜向用力。如橈、尺骨幹雙骨折合併下尺橈關節脫位者,應先整復下尺橈關節脫位,用合骨墊繃帶固定後再進行復位。

 

(2)固定方法:

    在牽引下外敷消瘀膏,然後放置分骨墊。若骨折原有成角畸形,則採用三點加壓法。必要時,在骨折移位方向加一平墊間接加壓,各墊放置妥當後,依次放上掌、背、橈、尺側夾板。掌側板由肘橫紋至腕橫紋,背側板由鷹嘴至腕關節或掌指關節,橈側板由橈骨頭至橈骨莖突,尺側板自肱骨內上髁下達第5掌骨基底部。前臂中立位三角巾懸吊胸前,固定至臨床癒合,成人約6-8周,兒童約3-4周。最初1周內透視1-2次,如有移位應及時糾正,同時注意手指、手背的顏色、溫度和感覺。

 

(3)活動與運動

    固定期間儘早開始手指屈伸活動,以及可能的肩肘關節活動(如小雲手、大雲平等),活動範圍逐漸增大,但不宜作前臂旋轉活動。

 

(4)藥物治療

    按骨折三期辨證用藥,若尺骨下13骨折癒合遲緩時,要著重補肝腎、壯筋骨以促進其癒合,若後期前臂旋轉活動仍有障礙者,應加強中藥熏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