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傷辨》腎之脾胃虛方-神聖復氣湯:

 治復氣乘冬,足太陽寒水、足少陰腎水﹝kidney_edema﹞之旺。

 子能令母實,手太陰肺實,反來侮土,火木受邪。

腰背胸膈閉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流濁涕不止,或息肉不聞香臭,咳嗽﹝cough﹞痰沫。

 上熱如火,下寒如冰。

 頭作陣痛﹝labor_pain﹞,目中流火,視物䀮䀮﹝blurred_vision﹞,耳鳴﹝deafness﹞、耳聾﹝Tinnitus﹞。

 頭並口鼻或惡風寒,喜日陽,夜臥不安,常覺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兩脇縮急而痛。

 牙齒動搖,不能嚼物。

 陰汗出﹝sweating﹞,前陰冷。

 行步欹側,起居艱難,掌中熱,風痹﹝wind_arthralgia﹞麻木。

 小便數﹝frequent_urination﹞而晝多夜頻,而欠,氣短﹝brachypnea﹞喘喝,少氣不足以息,卒遺失無度。

婦人白帶﹝Leukorrhea﹞,陰戶﹝vulva﹞中大痛,牽心而痛,黧黑﹝blackish_complexion﹞失色。

男子控睪﹝small_intestinal_mounting﹞牽心腹,陰陽而痛,面如赭色。

 食少,大小便不調,心煩﹝vexation﹞霍亂﹝cholera﹞,逆氣裏急而腹痛﹝abdominal_pain﹞,皮色白,後出餘氣,復不能努,或腸鳴﹝rumbling_intestines﹞,膝下筋急﹝tension_of_the_sinews﹞,肩胛大痛。

 此皆寒水來復,火土之仇也。

 乾薑(炮為末,一錢三分)、柴胡(銼如豆大)、羌活(銼,以上,各一錢)、甘草(銼)、本(以上,各八分)、升麻(銼)、半夏(湯洗,以上,各七分)、當歸身(酒浸銼,六分)、防風(銼如豆大)。郁李仁(湯浸去皮,研如泥,入藥同煎)、人參(己上各五分)、附子(炮,去皮臍,二分)、白葵花(五朵,去心,細剪入)。

 上件藥都作一服,水五盞,煎至二盞,入草豆蔻(麵裹燒,麵熟去皮幹)、黃芪(以上,各一錢)、橘皮(五分)。

在內,再煎至一盞,再入下項藥枳殼(五分)、黃柏(酒浸)、黃連(酒洗,以上,各三分)、生地黃(湯洗,二分)。

 以上四味,預一日另用新水浸,又以川芎(細末)、蔓荊子(以上,各三分)、華細辛(二分)。

預一日,用新水半大盞,分作二處浸此三味,並黃柏等煎正藥,作一大盞,不去渣,入此浸者藥,再上火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空心。

又能治齧頰﹝cheek_biting﹞、齧唇﹝Lips_biting﹞、齧舌﹝tongue_biting﹞,舌根強硬等證,如神。

 宜食羊肉及濃厚滋味。

 大抵腎並膀胱經中有寒,元氣不足者﹝insufficiency_of_original_qi﹞,皆宜服之,神驗。

 于月生月滿時隔三五日一服,如病急,不拘時分服。

 治法已試驗者,學人當以意求其的,觸類而長之,則不可勝用矣。

 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而上氣短﹝brachypnea﹞,精神不足,且脈弦,皆陽氣衰弱,伏匿于陰中故耳。

 癸卯歲六七月間,霖雨陰寒,逾月不止,時人多病瀉痢,乃濕多成五泄故也。

 一日,體重肢節疼痛,大便泄並下者三,而小便閉塞,默思《內經》有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先利小便也。

 又治諸瀉而小便不利者﹝Dysuria﹞,先分利之。

 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法當利其小便,必用淡滲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

 噫!

 聖人之法,雖布在方策,其不盡者,可以意求。

 今客邪寒濕之勝,自外入裏而甚暴,若以淡滲之劑利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也,則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陰重強而陽重衰也。

 茲以升陽之藥,是為宜耳。

 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二錢,防風半錢,炙甘草半錢。

 同咀﹝chewing﹞,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一服乃愈。

 大法云:寒濕之勝,助風以平之。

 又曰:下者舉之。

 此得陽氣升騰故愈,是因曲而為之直也。

 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則可以知百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