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踝關節扭挫傷

【疾病科屬】:骨傷科

【疾病概述】:

踝關節扭挫傷是指踝關節遭受內、外翻和扭轉牽拉外力而引起踝部筋肉的損傷,是常見的軟組織損傷之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多見。

【診斷要點】:

1、傷後踝部即出現腫脹、瘀斑﹝eccymosis﹞、疼痛,跛行或不能行走。

2、內翻扭傷時,在外踝前下方腫脹、壓痛明顯,將足部內翻時疼痛加劇。

3、外翻損傷時,在內踝前下方腫脹、壓痛明顯,將足部外翻時疼痛加劇。

4、疑有韌帶斷裂或合併骨折脫位者,應作與受傷姿勢相同的內翻位或外翻位X-ray 檢查。一側韌帶完全撕裂,往往顯示側關節間隙增寬;下脛腓韌帶斷裂,可顯示內外踝間距增寬。

【辨證分析】:

1、踝關節因負重量大,且經常處於負重下活動,損傷的機會較多。

行走或跑步在不平道路上,上、下樓梯或斜坡時不慎,或跌撲、跳躍,如踝關節處於蹠屈位時,則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而使踝關節不穩定,可引起扭挫傷。

2、踝關節蹠屈內翻時,容易損傷外側的腓距前韌帶,臨床上較常見;單純內翻損傷是,容易損傷外側的腓跟韌帶;踝關節外翻時,由於三角韌帶比較堅強,較少發生損傷,但可引起下脛腓韌帶撕裂。直接的外力打擊,除韌帶損傷外,多合併骨折和脫位。

3、扭傷後,筋肉受損,絡脈隨之受傷,氣血互阻,血腫形成,氣滯血瘀,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若治療不當或不及時,以致傷處氣血滯澀,血不榮筋,風寒濕邪乘虛侵襲,故傷處腫脹難消,筋肉攣縮、疼痛。

【辨證論治】:

手法理筋:

對單純韌帶扭傷或韌帶部分撕裂者,可於傷後第二天開始進行理筋。

瘀腫嚴重者,則不宜重手法。先點按複溜、昆倉、懸鐘、丘墟等穴。

然後術者一手握足跟,另一手用萬花油外擦撫摩,用大、小魚際肌揉足部以消腫,並從患處向上推按至小腿部,由下而上理順筋絡,反覆數次,使瘀腫消散。

再用手握足尖,緩緩作踝關節的背伸,蹠屈及內外旋轉。

損傷後期,若局部粘連、腫脹難消,按摩手法力量宜增大,可行揉捏、推按手法,推按應直達小腿中段,拿商丘、丘墟、懸鐘等穴,並搖晃踝關節,最後作足外翻或內翻活動以解除肌肉痙攣,鬆解粘連。

【藥物治療】:

1、【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ㄅ、主方:舒筋活血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處方:羌活6克,防風9克,荊芥6克,獨活9克,當歸12克,續斷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紅花6克,枳殼6克。水煎服,每日1劑。

 ㄆ、外用方:活血消腫散(熊曼琪等《實用家庭中醫百科全書》)

→→處方:大黃2份,側柏葉2份,澤蘭1份,黃柏1份,防風1份,乳香1份。共研細末,用水、密糖調煮,外敷患處。

2、中【後期治法】:舒筋活絡,活血壯筋。

→主方:肢傷二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2克,赤芍12克,續斷12克,威靈仙12克,生薏苡仁30克,桑寄生30克,骨碎補12克,五加皮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腫脹難消者,加茯苓12克、防己12克。

風寒濕邪滯留者,加獨活12克,千年健10克、制川烏10克。

氣血虛弱者,加黃芪20克、熟地黃15克。

 ㄆ、外用方:正骨燙藥(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講義》)

→→處方:當歸、羌活、紅花、白芷、乳香、沒藥、骨碎補、續斷、防風、川木瓜、川椒、透骨草各12克。上藥裝入布袋,放於蒸籠內,蒸熱後敷於患處,每次持續1小時左右,每日2次,也可煎水熏洗患處。

 ㄇ、中成藥:

  A、狗皮膏,烘熱外敷患處。

  B、傷濕止痛膏,外貼患處。

  C、舒活精,外搽患處。

【固定方法】

早期敷藥後用繃帶包紮,保持踝關節於受傷韌帶鬆馳的位置,並暫時限制走路。韌帶撕裂傷較嚴重者,可選用膠布或夾板固定踝關節於0°位,內翻扭傷採用外翻固定,外翻扭傷採用內翻固定,並適當抬高患肢,以利消腫。一般固定3周左右,若韌帶完全撕裂者則固定4~6周。

【運動訓練﹝Exercise_training﹞】:

固定期間做足趾屈伸活動,解除固定後做踝關節屈伸活動訓練,並逐步練習下地步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