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以經穴和線狀穴為主,介紹肩井、大椎等11個穴位。

 

一、肩井

【位置】

肩井又名膊井,在肩上,督脈大椎穴(第七頸棘突亥高點)與肩峰連線之中點,肩部筋肉處,屬足少陽膽經之經穴,系手足少陽、陽維之交會穴。

 

【操作】

有拿肩井、按肩井和揉肩井之分。拿肩井:患兒坐位,以雙手拇指與食中兩指相對著力,稍用力作一緊一鬆交替提拿該處筋肉3~5次,稱為拿肩井;以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著力,稍用力按壓該處10~30次,稱按肩井;以拇指羅紋面或中指累紋面著力,揉動10~30次,稱揉肩井;以拇指爪甲著力掐該處3~5次,稱為掐肩井。若一邊揉肩井,一邊屈伸其上肢,即為複式操作法中的總收法。

 

【作用】

宣通氣血,解表發汗,通竅行氣。常用於治療感冒、驚厥,上肢抬舉不利,肩背痛,項強等病症。常與推攢竹、分推坎宮、運太陽、揉耳後高骨等相配合,多用於治療外感發汗無汗,肩臂疼痛,頸項強直,肌性斜頸等病症。還可作為治療的結束速手法。

 

二、大椎

【位置】

又名百勞,在後正中線,當第七頸椎棘突與第一胸椎棘突這間凹陷處,屬督脈之經穴,系手足三陽與督脈之交會穴。

 

【操作】

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擠大椎、擰大椎、刮大椎之分。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壓大椎30~50次,稱按大椎;用拇指、中指指端或羅紋面、或掌根著力,揉動大椎30~50次,稱揉大椎;用雙手拇指與食指對稱著力,用力將大椎穴周圍的皮膚捏起,進行擠捏,至局部皮膚出現紫紅瘀班為度,稱捏擠大椎;用屈曲的食中兩指蘸(ㄓㄢˋ) 水,在大椎穴上提擠其肌膚,至局部皮膚出現紫紅瘀班為度,稱擰大椎;用湯匙或錢幣之光滑邊緣蘸水或油,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膚出現紫紅瘀班為度,稱刮大椎。

 

【作用】

清熱解表,通經活絡。按揉大椎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項強等病症。捏擠、提擰大椎對百日咳有一定的療效。刮大椎用於中暑發熱。


三、風門

【位置】

風門又名熱府,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系足太陽與督脈之交會穴。

 

【操作】

攻者用拇指端或羅紋面、或食中兩指的指端與羅紋面著力,在一側或兩側風門穴上作按法或揉法20~50次左右,稱按風門、揉風門。

 

【作用】

解表通絡。多與清肺經、揉肺俞、推揉膻中等相配合,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咳嗽氣喘等病症;與揉二馬、揉腎頂、分手陰陽等相配合,用於治療骨蒸潮熱,盜汗等病症;與拿委中、拿承山、拿昆侖等相配合,用於治療背腰肌肉疼痛等病症。

 

四、肺俞

【位置】

肺俞別名肩中外俞,肺念,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脈身柱穴旁開15寸處,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系肺之背俞穴。

 

【操作】

有揉肺俞、推肺俞(分推肩胛骨)之分。以兩手拇指或一手之食、中兩指的指端或羅紋面著力,同時在兩側肺俞穴上揉動50~100次左右,稱揉肺俞;以兩手拇指羅紋面著力,同時從兩側肩胛骨內上緣自上而下推動100~300次左右,稱推肺俞或稱分推肩胛骨。以食、中、無名指三指指面著力,擦肺俞部至局部發熱,稱擦肺俞。

 

【作用】

益氣補肺,止咳化痰。揉肺俞、分推肩胛骨能調肺氣,補虛損,止咳嗽,多與推攢竹,分推坎宮、運太陽、揉耳後高骨等相配合,常用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如外感發熱、咳嗽、痰鳴等病症;如久咳不癒時可加推脾經以培土生金,或揉肺俞時可加少許鹽粉,以增強效果。風寒咳嗽、寒喘用揉肺俞或擦肺俞;風熱咳嗽、熱喘用分推肺俞。

 

五、脾俞

【位置】

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脈脊中穴旁開15寸處。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系脾之背俞穴。

 

【操作】

以拇指羅紋面著力,在一側或兩側脾俞穴上揉動50~100次左右,稱揉脾俞。

 

【作用】

健脾和胃,消食祛濕。常用於治療嘔吐、腹瀉、疳積、食欲不振、黃疸、水腫、慢驚、四肢乏力等病症。常與推脾經、揉揉足三裏等相配合,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乳食內傷,消化不良等病症。並能治療脾虛所引起的氣虛、血虛、津液不足等。

 

六、腎俞

【位置】

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督脈命門穴旁開15寸處。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系腎之背俞穴。

 

【操作】

以拇指羅紋面著力,在腎俞穴上揉動50~100次左右,稱揉腎俞。

 

【作用】

滋陰壯陽,補益腎元。常用於治療腹瀉、便秘、哮喘、少腹痛,下肢痿軟乏力等病症。多與揉二馬、補脾經或推三關等相配合,以治療腎虛腹瀉,陰虛便秘;與揉肺俞、揉脾俞等相配合,以治療腎虛腹瀉,陰虛便秘;與揉肺俞、揉脾俞等相配合,以治療腎虛氣喘;與揉腰俞、拿委中,按揉足三裏等相配合,以治療下肢痿軟乏力,慢性腰痛痛等病症。


七、腰俞

【位置】

腰俞又名腰眼,在第三、四腰椎刺突間旁開3寸~35寸凹陷處。又說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4寸凹陷處。屬經外奇穴。

 

【操作】

以雙手拇指端或羅紋面著力,按揉兩側腰俞穴15~30次左右,稱按腰俞或揉腰俞。

 

【作用】

通經活絡。多用於治療腰痛,下肢癱瘓,泄瀉等病症。

 

八、中樞

【位置】在第十胸椎棘突下,屬督脈的穴位。

 

【操作】

有按中樞與揉中樞之分。以拇指端著力,按壓中樞穴3~5次,稱按中樞;用拇指或中指羅紋面著力,在中樞穴上揉動30次左右,稱揉中樞。

 

【作用】

健脾和胃,舒筋活絡。常用於治療胃痛,腰痛,膽囊炎等病症。

 

九、七節骨

【位置】

在第四腰椎(督脈腰陽關穴)至尾椎骨端(督脈長強穴)成一直線。又說自第二腰椎(督脈命門穴)至尾椎骨端(長條強穴)成一直線。

 

【操作】

有推上七節骨與推下七節骨之分。以拇指羅紋面橈側或食、中兩指羅紋面著力,自下向上作直推法100~300次,稱推上七節骨;若自上向下作直推法100~300次,稱推下七節骨。

 

【作用】

溫陽止瀉,瀉熱通便。推上七節骨多用於治療虛寒腹瀉或久痢等病症,臨床上與按揉百會、揉丹田等相配合,還可用於治療氣虛下陷、遺尿等病症。若屬實熱証,則不宜用本法,用後多令兒腹脹或出現其他變症。推下七節骨多用於治療腰熱便秘或痢疾等病症。若腹瀉屬虛寒者,不可用本法,以免滑脫。

 

十、龜尾

【位置】

龜尾又名長強,在尾椎骨端,屬督脈的經穴,在尾骨端與肛門連線之中點處,系督脈絡穴。但小兒推拿習慣取尾骨端。

 

【操作】

有揉龜尾與掐龜之分。以拇指端或中指端著力,在龜尾穴上揉動100~300次左右,稱揉龜尾;用拇指爪甲掐3~5次,稱掐龜尾。

 

【作用】

通調督脈,調理大腸。治療泄瀉、便秘、脫肛、遺尿等病症。龜尾穴性平和,既能止瀉又能通便,多與揉臍、推七節骨等相配合,以治療腹瀉、便秘等症。


十一、脊柱

【位置】

在後正中線上,自第一胸椎(大椎穴)至尾椎端(龜尾穴)成一直線。穴呈線狀,屬督脈,系小兒推拿之特定穴。

 

【操作】

有推脊、捏脊、按脊之分。以食中兩指羅紋面著力,自上而下在脊柱穴上作直推法約100~300次左右,稱推脊;以拇指與食中兩指呈對稱著力,自龜尾開始,雙手一緊一鬆交替向上擠捏推進至大椎穴處,反復操作3~7遍,稱捏脊;以拇指羅紋面著力,自大椎穴向下依次按揉脊柱骨至龜尾穴3~5遍,稱按脊。

 

【作用】

調陰陽、和臟腑、理氣血、通經絡。常用於治療發熱、驚風、夜啼、疳積、腹瀉、腹痛、嘔吐、便秘等病症。

 

脊柱穴屬督脈循行路線,督脈貫脊屬腦絡腎,督率陽氣,統率真元。臨床上捏脊多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摩腹、按揉足三裏等相配合,治療先天和後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捏脊法單用稱捏脊療法,不僅可用於治療小兒腹瀉、疳積等病症,還可用於治療成人的失眠,腸胃病,月經不調等病症。捏脊法操作時亦旁及足太陽膀胱經脈,臨床應用時可根據不同病情,重提或按揉相應的背部俞穴,能加強療效。因此,捏脊法具有強健身體的功能,是小兒保健推拿常用的主要手法之一。推脊柱自上而下,有清熱的作用,多與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湧泉等相配合,用於治療發熱,驚風等病症。按脊法多與揉腎俞、按揉腰俞、拿委中、拿承山等相配合,用於治療腰背強痛,角弓反張,下焦陽氣虛弱等病症。

 

A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