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07章 第24節 踝關節扭挫傷.GIF 

     踝關節扭挫傷甚為常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踝關節周圍主要的韌帶有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和下脛腓韌帶。外側副韌帶起自外踝,止於距骨前外側的為腓距前韌帶,止於跟骨外側的為腓跟韌帶,止於距骨後外側的為腓距後韌帶,外側副韌帶相對薄弱,容易損傷。內側副韌帶(三角韌帶)起於內踝,止於足舟狀骨、距骨前內側、跟骨的載距突,內側副韌帶相對堅強,不易損傷。下脛腓韌帶又稱脛腓聯合韌帶,為脛骨與腓骨下端之間的骨間韌帶,有保持踝穴間距,穩定踝關節作用。

 

一、病因病機:

    踝關節扭傷較挫傷更多見,扭傷多由間接暴力所致。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和距骨組成。外踝比較窄而長,下極低於內踝1cm左右;內踝的三角韌帶較外踝的腓距、腓跟韌帶堅強,故阻止外翻的力量大,阻止內翻的力量小。脛腓骨下端之間被堅強而有彈性的脛腓韌帶連接在一起。距骨體前寬後窄,其上面為鞍狀關節面,當作背伸運動時,距骨體之寬部進入踝穴,腓骨外踝稍向外後側分開,而踝穴較蹠屈時能增寬1.5~2mm,以容納距骨體。此時下脛腓韌帶緊張,關節面之間緊貼,關節穩定,不容易扭傷。而踝關節處於蹠屈位時,下脛腓韌帶鬆弛,關節不穩定,容易發生扭傷。如走不平道路,上、下樓時不慎,或騎車跌倒時,若踝關節處於蹠屈則多引起損傷。

 


 

 

    踝關節扭傷分內翻扭傷和外翻扭傷兩類,以前者多見。蹠屈內翻時,容易損傷外側的腓距前韌帶;單純內翻損傷時,容易損傷外側的腓跟韌帶;外翻姿勢時,由於三角韌帶比較堅強,較少發生損傷,但可引起下脛腓韌帶撕裂。直接的暴力打擊,除韌帶挫傷外,多合併骨折和脫位(脫臼)

 

二、辨證論治:

()辨證:

    有明確的踝部外傷史。損傷後踝關節即出現疼痛,局部腫脹,皮下瘀斑,伴跛行。局部壓痛明顯,若內翻扭傷者,將足作內翻動作時,外踝前下方劇痛;若外翻扭傷者,將足作外翻動作時,內踝前下方劇痛。X光片檢查未見骨折。下脛腓韌帶斷裂,X光片可顯示下脛腓骨間隙增寬。

 

()論治:

1、理筋手法:

    患者平臥,術者緩緩作踝關節的背伸、蹠屈及內翻、外翻動作,理順筋絡,然後用兩掌心對握內外踝,輕輕用力按壓,對下脛腓韌帶斷裂踝關節半脫位(脫臼)者有復位作用。最後按摩踝部。瘀腫嚴重者,則不宜手法。

 

2、藥物治療:

    早期治宜活血祛瘀、理氣止痛,外敷消瘀止痛膏,腫脹不明顯者外敷三色敷藥。內服活血止痛湯或活血舒筋湯。後期宜溫經通絡止痛,可用下肢損傷洗方熏洗,並內服小活絡丹。

 


 

 

3、固定和運動與活動:

    早期敷藥後用繃帶包紮,內翻扭傷採用外翻固定,外翻扭傷採用內翻固定,暫時限制走路,一般固定3周左右,若韌帶完全斷裂者固定4~6周。解除固定後,開始鍛煉踝關節的伸屈功能,並逐步練習走路。

 

    4、手術治療

    下脛腓韌帶斷裂、踝關節脫位(脫臼)閉合復位失敗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張辰奕整理)

 

 

10

 

 

 

 

 

 

 

 

知人不必言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口德與己
責人不必苛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肚量與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