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學傳燈》(清‧陳歧)

 卷上:

 濕:

濕之為病。散見各門。此將濕之原委。逐一講貫。治之。方不謬也。

 有自外而傷者;有自內而中者,從外而傷者,即如冒雨而行。霧露而處。

 冷水灌汗。濕從上受也。若涉水履冰。當風洗足。坐臥濕地。濕從下受也。

 初起濕邪在經。未鬱為熱。但覺骨中冷痛﹝cold_pain﹞。或皮肉微腫。微微惡寒﹝aversion_to_cold﹞。

 其脈細緩而不洪數。可知其為寒濕也﹝cold-dampness﹞。俱用人參敗毒散加減。

濕留日久。壅遏本身正氣。即成濕熱﹝dampness-heat﹞。脈多洪緩數大。向之細緩者,今則烏有矣。但看上下部分。紅腫酸痛。惡寒﹝aversion_to_cold﹞、發熱者﹝fever﹞。知其為濕熱也﹝dampness-heat﹞。雖宜解表。但可用辛涼。

 不宜用辛溫。如柴葛二妙湯。上下俱可著用。如寒熱已退。紅腫不消。

 宜用加減柴苓湯。

《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見治濕之法。

 又以利小便為第二義矣。然而利小便之法。有濕則利濕。無濕則損津液。腫盛者可用。微腫而痿弱者,又當除濕養榮。

《內經》云:因於濕。首如裹。言濕邪初客。未鬱為熱。但覺蒙昧不清。如以物裹其首也。

又云:大筋軟短。小筋馳長。是言濕客日久。濕鬱為熱。熱傷其血。則大筋為之軟短。濕傷其筋。則小筋為之馳長。明此數語。

 方知治濕之不可過於燥矣。

 此濕從外受者也。至於濕從內中者,又有上下之不同。

 如茶酒湯水。脾虛不能消散。積于上焦。即為上焦之濕。其人頭面發腫。或生癮疹﹝urticaria﹞。是為濕中生熱。

 治當涼散。

 不宜溫散。亦用柴葛二妙湯。

 若其人小便不利﹝Dysuria﹞。

在上之濕。難於下趨。又當用柴苓湯。利其小便。

 若脈來細緩無力。小便色白。不時淋滴而多汗。一切利水之藥。即不可施。其有身熱足寒。時頭熱面赤﹝red_face﹞。濕熱﹝dampness-heat﹞上壅。陽氣不能下通于陰。

 宜用柴胡湯:加大黃下之。

濕積於下。即為下焦之濕。合用柴苓湯:利之矣。

 若其人惡寒發熱﹝aversion_to_co1d_with_fever﹞。或兩尺洪盛。餘脈沉細。濕熱﹝dampness-heat﹞下壅。陰氣不能上通于陽。必用柴葛二妙湯。散其標邪。方可利水。

 若脈來細緩。小便色白者宜用獨活寄生湯。助陽以驅濕。亦不得不用之法也。

人參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桔梗、人參、白茯、甘草。

 寒甚者,加桂枝。無人參。以白術代之。

柴葛二妙湯: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乾葛、赤芍、蒼術、黃柏。

 濕熱﹝dampness-heat﹞之脈。洪數者多。亦有濕邪壅滯。脈沉細緩者,但問身熱內煩。即以此方散之。在上者去黃柏。加連翹。

加減柴苓湯: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赤茯、澤瀉、赤芍、枳殼、苡仁、木瓜。

除濕養榮湯: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牛膝、杜仲、木瓜、苡仁、續斷、黃芩、石斛、五茄皮。

加味柴胡湯:

 柴胡、黃岑、甘草、花粉、白芍、麥冬、山梔、大黃。

獨活寄生湯: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茯苓、甘草、杜仲、牛膝、續斷、秦艽、防風、獨活、細辛、肉桂、桑寄生。

 (按:此方,重在助陽以驅濕,小溲清白,脈來尺微,寸緩,是其的劑,若濕熱﹝dampness-heat﹞未盡者,尤宜三復庶免抱薪救焚之虞)。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