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傳燈》(清‧陳歧) |
卷上: |
傷風: |
風為陽邪。只傷三腸。不傳三陰。由太陽而陽明。由陽明而少陽。亦有首尾只在一經者,非若傷寒之傳三陰也。肺為華蓋。內通膀胱。而為氣之主。所以太陽傷風。則肺亦咳。 凡渾身酸痛。咽乾﹝dry_pharynx﹞眼脹。或鼻之兩旁迎香穴痛。不必咳嗽﹝cough﹞。汗出﹝sweating﹞然後為風也。 治分有汗、無汗﹝anhidrosis﹞。 無汗﹝anhidrosis﹞為感冒﹝common_cold﹞。 有汗為傷風。傷風之脈。浮細而緩。或前小後大。 人身之中有衛氣﹝defensive_qi﹞。有榮氣﹝nutrient_qi﹞。榮深而衛淺。風但傷衛。所以不可發表。發之則汗多亡陽。或津液虧損。變生壞症。 宜用參蘇飲。微解其肌。 仲景用稀粥以助汗者,因解肌之藥不能達表。故與粥以助之。 若腹中有滯。此法又不宜用矣。解散之後。身熱咳嗽者﹝cough﹞。 此中伏有妙義。 《經》云:外邪之入必與內邪相合。傷風之人。平日有痰有火。火熏皮毛。腠理不密。風從火勢。火借風威。互相鼓煽。不去其痰。屢痊屢發無有已也。此痰伏於肺胃之間。膠粘固結。非半夏可除。 宜用蘇杏二陳湯。內有杏仁油以潤之。金沸鹹以軟之。庶幾痰消而火降也。 如耳中氣閉。咳嗽﹝cough﹞、口苦﹝bitter_taste_in_mouth﹞。邪傳少陽膽經。 宜用柴陳湯。亦加杏仁、金沸之類。不可過用發散也。三陽既盡。咳嗽﹝cough﹞宜愈。 每見傷風久嗽不止者,其故何耶。真陰素虛。咳久傷氣。肺葉不收。不治多成癆怯。 宜用加味地黃湯。斂而降之。 若脈來細緩無力。或洪大無力者,中氣大虛。土不生金。 宜用加減補中湯。固其元氣﹝primordial_qi﹞。曾見傷風氣虛。隨治隨作。後至氣脫而死。病症雖小。亦可畏也。 傷風汗多者,衛氣﹝defensive_qi﹞不固。風邪襲入榮中。以致四肢微冷。冷汗多出。脈來沉細如絲。 宜用桂枝芍藥湯。倍加黃。 若脈來洪大無力。身熱汗出者﹝sweating﹞。元氣﹝primordial_qi﹞猶未大傷。但用桂枝湯可也。 傷風面腫者,咳嗽﹝cough﹞氣急。脈多沉弦。風邪從呼吸而入。客于肺管。肺葉脹大不收。失其降下之令。氣逆於頭面而為腫也。甚則上身俱腫。 醫者不識。呼為水腫﹝edema﹞。誤人多矣。 宜用芎蘇散散之。 咳血者﹝Hemoptysis﹞。 宜用茯苓補心湯治之(肺逆失降,而為膚腫,且肺主皮毛,故也。豈可誤為水哉)。 無汗﹝anhidrosis﹞傷風者謂之感冒﹝common_cold﹞。因有咳嗽﹝cough﹞邪氣。留連三陽。不傳三陰。所以較傷寒為輕也。但當禁其飲食。與傷風不同。 宜用藥芎散。或人參敗毒散治之。其中在經在腑。悉從傷寒調治。無二法也。 |
參蘇飲: |
陳皮、半夏、白茯、甘草、桔梗、枳殼、前胡、木香、紫蘇、葛根、人參。 |
風盛則氣壅。氣壅故痰聚。是方多用順氣之品。可見傷風以利氣為第一義矣。 醫者須識此意。咳嗽﹝cough﹞聲啞者,宜加黃芩。 (按:黃芩宜用枯者,取輕清之義。原本未分晰特重訂正)。 |
蘇杏二陳湯: |
陳皮、半夏、白茯、甘草、枳殼、桔梗、紫蘇、杏仁、金沸草、桑皮。 |
此方順氣化痰。於理是矣。而又用紫蘇者,以其餘邪未盡也。胸不寬加厚朴。 (按:方中,金沸草宜絹包,不爾有毛射入肺而咳甚矣)。 |
加味柴陳湯: |
柴胡、黃芩、半夏、甘草、陳皮、白茯、枳殼、杏仁、金沸草。 |
加味地黃湯: |
熟地、山藥、白茯、山萸、丹皮、澤瀉、麥冬、五味、烏梅。 |
加減益氣湯: |
人參、白術、甘草、黃芪、當歸、陳皮、麥冬、五味子。 |
桂枝湯: |
桂枝(三錢)、白芍(生用三錢)、甘草(二錢)、大棗(三枚)、浮麥(一撮)。 氣虛脈細加黃芪。 |
茯苓補心湯: |
陳皮、半夏、白茯、甘草、枳殼、桔梗、前胡、紫蘇、乾葛、當歸、川芎、白芍、熟地。 (萬不可用以滋陰膩膈遏伏外邪當辨外風之有無是為至要)。 |
此即參蘇飲合四物湯:是也。參蘇一倍。四物湯原是兩倍。不可輕重失倫。咳血者﹝Hemoptysis﹞。忌半夏。以花粉代之。川芎亦當議去。 (按:審邪正而用藥。如正虛邪重當用參蘇飲二倍,四物湯一倍。醫貴變通而化裁之,豈可執一以誤人哉?)。 |
芎蘇散: |
紫蘇、乾葛、柴胡、川芎、陳皮、半夏、白茯、甘草、枳殼、桔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