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針灸大成》【八脈圖並治症穴-任脈﹝RN﹞】:

【考穴】:

 列缺﹝LU07﹞二穴,肺經。手腕內側一寸五分,手交叉沿指盡處骨間是。針八分,主心腹脇肋五臟病,與照海﹝KI06﹞主客相應。

【治病】:

〔西江月〕

 痔瘧便腫泄痢﹝diarrhea﹞,唾紅溺血﹝hematuria﹞咳痰﹝Sputum﹞,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產後發強不語﹝mutistic﹞,腰痛﹝lowback_pain﹞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LU07﹞乳癰﹝Acute_mastitis﹞多散。

07-任脈  

○凡治後症,必先取列缺﹝LU07﹞為主,次取各穴應之(徐氏):

 鼻流涕臭,名曰鼻淵﹝thick_and_sticky_nasal_discharge﹞:曲差﹝BL04﹞、上星﹝DU23﹞、百會﹝DU20﹞、風門﹝BL12﹞、迎香﹝LI20﹞。

 鼻生息肉,閉塞不通:印堂﹝DU29﹞、迎香﹝LI20﹞、上星﹝DU23﹞、風門﹝BL12﹞。

 傷風面赤,發熱頭痛﹝headache﹞:通裏﹝HT05﹞、曲池﹝LI11﹞、絕骨﹝GB39﹞、合谷﹝LI04﹞。

 傷風感寒,咳嗽﹝cough﹞咳滿:膻中﹝RN17﹞、風門﹝BL12﹞、合谷﹝LI04﹞、風府﹝DU16﹞。

 傷風,四肢煩熱頭痛﹝headache﹞:經渠﹝LU08﹞、曲池﹝LI11﹞、合谷﹝LI04﹞、委中﹝BL40﹞。

 腹中腸痛,下利不已:內庭﹝ST44﹞、天樞﹝ST25﹞、三陰交﹝SP06﹞。

 赤白痢疾﹝dysentery﹞,腹中冷痛:水道﹝ST28﹞、氣海﹝RN06﹞、外陵﹝ST26﹞、天樞﹝ST25﹞、三陰交﹝SP06﹞、三裏。

 胸前兩乳紅腫痛:少澤﹝SI01﹞、大陵﹝PC07﹞、膻中﹝RN17﹞。

 乳癰﹝acute_mastitis﹞腫痛,小兒吹乳﹝breast_blowing﹞:中府﹝LU01﹞、膻中﹝RN17﹞、少澤﹝SI01﹞、大敦﹝LR01﹞。

 腹中寒痛,泄瀉﹝diarrhea﹞不止:天樞﹝ST25﹞、中脘﹝RN12﹞、關元﹝RN04﹞、三陰交﹝SP06﹞。

 婦血積痛,敗血不止:肝俞﹝BL18﹞、腎俞﹝BL23﹞、膈俞﹝BL17﹞、三陰交﹝SP06﹞。

 咳嗽﹝cough﹞寒痰,胸膈閉痛:肺俞﹝BL13﹞、膻中﹝RN17﹞、三裏。

 久嗽不愈,咳唾血﹝spitting_blood﹞痰:風門﹝BL12﹞、太淵﹝LU09﹞、膻中﹝RN17﹞。

 哮喘﹝asthma﹞氣促,痰氣壅盛:豐隆﹝ST40﹞、俞府﹝KI27﹞、膻中﹝RN17﹞、三裏。

 吼喘胸膈急痛:彧中﹝KI26﹞、天突﹝RN22﹞、肺俞﹝BL13﹞、三裏。

 吼喘氣滿,肺脹不得臥﹝insomnia﹞:俞府﹝KI27﹞、風門﹝BL12﹞、太淵﹝LU09﹞、中府﹝LU01﹞、三裏、膻中﹝RN17﹞。

 鼻塞不知香臭:迎香﹝LI20﹞、上星﹝DU23﹞、風門﹝BL12﹞。

 鼻流清涕、腠理不密,噴嚏不止:神庭﹝DU24﹞、肺俞﹝BL13﹞、太淵﹝LU09﹞、三裏。

 婦人血瀝,乳汁不通:少澤﹝SI01﹞、大陵﹝PC07﹞、膻中﹝RN17﹞、關衝﹝SJ01﹞。

 乳頭生瘡,名曰妒乳﹝jealous_milk﹞:乳根﹝ST18﹞、少澤﹝SI01﹞、肩井﹝GB21﹞、膻中﹝RN17﹞。

 胸中噎塞痛:大陵﹝PC07﹞、內關﹝PC06﹞、膻中﹝RN17﹞、三裏。

 五癭﹝five_goiters﹞等症。項癭之症有五:

 一曰石癭﹝thyroid_carcinoma﹞,如石之硬;

 二曰氣癭﹝simple_goiter﹞,如綿之軟;

 三曰血癭﹝blood_goiter﹞,如赤脈細絲;

 四曰筋癭﹝sinew_goiter﹞,乃無骨;

 五曰肉癭﹝adenoma_of_thyroid﹞,如袋之狀,此乃五癭﹝five_goiters﹞之形也。

 扶突﹝LI18﹞、天突﹝RN22﹞、天窗﹝SI16﹞、缺盆﹝ST12﹞、俞府﹝KI27﹞、膺俞﹝LU01﹞:(喉上)膻中﹝RN17﹞、合谷﹝LI04﹞、十宣﹝EX-UE11﹞(出血)。

 口內生瘡,臭穢不可近:十宣﹝EX-UE11﹞、人中﹝DU26﹞、金津﹝EX-HN12﹞、玉液﹝EX-HN13﹞、承漿﹝RN24﹞、合谷﹝LI04﹞。

 三焦極熱,舌上生瘡:關衝﹝SJ01﹞、外關﹝SJ05﹞、人中﹝DU26﹞、迎香﹝LI20﹞、金津﹝EX-HN12﹞玉、液﹝EX-HN13﹞、地倉﹝ST04﹞。

 口氣衝人,臭不可近:少衝﹝HT09﹞、通裏﹝HT05﹞、人中﹝DU26﹞、十宣﹝EX-UE11﹞、金津﹝EX-HN12﹞、玉液﹝EX-HN13﹞。

 冒暑大熱,霍亂﹝cholera﹞吐瀉:委中﹝BL40﹞、百勞﹝DU14﹞、中脘﹝RN12﹞、曲池﹝LI11﹞、十宣﹝EX-UE11﹞、三裏、合谷﹝LI04﹞。

 中暑﹝Summer_stroke﹞自熱,小便不利﹝Dysuria﹞:陰谷﹝KI10﹞、百勞﹝DU14﹞、中脘﹝RN12﹞、委中﹝BL40﹞氣海﹝RN06﹞、陰陵泉﹝SP09﹞。

 小兒急驚風﹝infantile_convulsion﹞,手足搐搦:印堂﹝DU29﹞、百會﹝DU20﹞、人中﹝DU26﹞、中衝﹝PC09﹞、大敦﹝LR01﹞、太衝﹝LR03﹞,合谷﹝LI04﹞。

 小兒慢脾風,目直視,手足搐,口吐沫:大敦﹝LR01﹞、脾俞﹝BL20﹞、百會﹝DU20﹞、上星﹝DU23﹞、人中﹝DU26﹞。

 消渴﹝diabetes﹞等症。三消其症不同,消脾、消中、消腎。

 《素問》云:『胃府虛,食斗不能充饑。腎臟渴,飲百杯不能止渴;及房勞不稱心意,此為三消也。』

 乃土燥承渴,不能克化,故成此病。

 人中﹝DU26﹞、公孫﹝SP04﹞、脾俞﹝BL20﹞、中脘﹝RN12﹞、關衝﹝SJ01﹞、照海﹝KI06﹞:(治飲不止渴)太谿﹝KI03﹞:(治房不稱心)三裏(治食不充饑)。

 黑痧,腹痛﹝bellyache﹞頭疼,發熱惡寒,腰背強痛,不能睡臥:百勞﹝DU14﹞、天府﹝LU03﹞、委中﹝BL40﹞、十宣﹝EX-UE11﹞。

 白痧,腹痛﹝bellyache﹞吐瀉,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臥:大陵﹝PC07﹞、百勞﹝DU14﹞、大敦﹝LR01﹞、十宣﹝EX-UE11﹞。

 黑白痧,頭疼發汗,口渴,大腸泄瀉﹝diarrhea﹞,惡寒,四肢厥冷,不能睡臥,名曰絞腸痧。或腸鳴﹝rumbling_intestines﹞腹響:委中﹝BL40﹞、膻中﹝RN17﹞、百會﹝DU20﹞、丹田、大敦﹝LR01﹞、竅陰、十宣﹝EX-UE11﹞。

○楊氏治症:

 血迷血暈:人中﹝DU26﹞。

 胸膈痞結:湧泉﹝KI01﹞、少商﹝LU11﹞、膻中﹝RN17﹞、內關﹝PC06﹞。

 臍腹疼痛:膻中﹝RN17﹞、大敦﹝LR01﹞、中府﹝LU01﹞、少澤﹝SI01﹞、太淵﹝LU09﹞、三陰交﹝SP06﹞。

 心中煩悶:陰陵﹝SP09﹞、內關﹝PC06﹞。

 耳內蟬鳴:少衝﹝HT09﹞、聽會﹝GB02﹞、中衝﹝PC09﹞、商陽﹝LI01﹞。

 鼻流濁汙:上星﹝DU23﹞、內關﹝PC06﹞、列缺﹝LU07﹞、曲池﹝LI11﹞、合谷﹝LI04﹞。

 傷寒發熱:曲差﹝BL04﹞、內關﹝PC06﹞、列缺﹝LU07﹞、經渠﹝LU08﹞、合谷﹝LI04﹞。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中文

【永康堂】中醫解說

◎五癭:

病名,五種癭病名之總稱。見《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有五癭﹝five_goiters﹞丸方。其癭瘤第七列「治石癭、氣癭、勞癭、土癭、憂癭等方」。《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五:「石癭、泥癭、勞癭、憂癭、氣癭,是為五癭﹝five_goiters﹞。」大凡各按其癭之形狀、軟硬、病人體質、病因等而分別命名者。因此,五癭﹝five_goiters﹞之名在歷代醫著中其內容多有小異。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所述五癭﹝five_goiters﹞則系石癭、、肉癭、筋癭、血癭、氣癭。證治參各該條。

◎五癭-石癭:

◎五癭-石癭:癭病較嚴重的一種,可由肉癭等發展而成,癭塊比較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的堅硬如屬,推之不移,甚至可有疼痛發生。伴有煩躁、心悸、氣促 、多汗、多食善飢、消瘦、脫髮,或眼球突出,手部震顫,月經不調等症 ,亦可發生聲音嘶啞,呼吸及吞嚥困難等症。多因久病情志鬱結,肝脾氣逆,痰濕瘀血凝滯所致。類似於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癌等病。

◎五癭-肉癭:

◎五癭-肉癭:以頸前喉結一側或兩側結塊,柔韌而圓,如肉團為主要表現的癭。 ◎五癭-肉癭:癭瘤之一種。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多因鬱結傷脾,脾氣不行所致。證見頸部單發或多發腫塊,狀若覆盤,皮膚色澤多正常,柔軟者如棉,堅硬者如饅,終不破潰。重者可伴發全身多汗,心悸胸悶,性情急躁等。治宜開鬱化痰,軟堅安神之劑,可用海藻玉壺湯。外敷可選陽和解凝膏,摻以桂麝散,適於手術者可切除之。該證相當於甲狀腺腫瘤,或結節性甲狀腺腫等病。

◎五癭-血癭:

癭瘤病證之一種。出《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多因肝火熾盛,血熱沸騰,複為外邪所搏,鬱結頸部而成。證見患者頸部暫生癭塊,皮色呈紫紅,其表面有交叉顯露之赤脈紅絲可見,腫塊逐漸長大,多不產生明顯之局部壓迫症狀。治宜滋陰制火,養血化瘀,可選用芩連二母丸,或四物湯加海藻、昆布、豬靨之類治療。相當於頸部之血管瘤。

◎五癭-氣癭:

◎氣癭:以頸部漫腫,腫塊柔軟無痛,可隨喜怒而消長為主要表現的癭。

◎五癭-筋癭:

◎五癭-筋癭:癭的一種。表現為結喉部的癭塊上筋脈暴露盤曲,形如蚯蚓者。多由怒氣傷肝,肝火亢盛,灼爍陰血而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