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諸積:

論曰:若腹中成形作塊,按之不移,推之不動,動輒微喘,令人寒熱,腹中時痛,漸漸羸瘦,久不治之,多變成水虛勞﹝consumptive_disease﹞,亦由憂思驚恐寒熱得之。

 陰陽痞滯,氣結成形,其脈結澀謂之積氣,萬安丸主之。

萬安丸:

 大戟(炒)、甘遂(炒)、牽牛(炒)、五靈脂(各半兩)、芫花(炒,一分)、膽礬(一錢,研)、細墨(燒,一蝥二十個,去頭去翅)。

 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如綠豆大。

 生薑橘皮湯下一粒,日二服,病去六七分即住服。

 史氏《指南方》有續隨子、郁李仁、信砒各一分,無延胡索、巴豆。

 袁當時《大方》有砒一分,無斑蝥、芫青、巴豆。

若左脇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已,令人發痰瘧,寒熱,咳,或間日也。

 始由肺病傳肝者,當傳脾,脾乘王而不受邪,其氣留於肝,故結而為積,其脈澀結,麝香丸主之。

麝香丸:

 蓬莪術(炮,一兩)、桂心、當歸、人參(各半兩)、細辛(去苗)、川烏頭(炮,去皮臍,各一分)、巴豆(一分,去皮,出油)。

 上研細末,白麵糊為丸,如綠豆大。

 食後飲下三粒。

 史氏《指南方》無蓬莪術,有芍藥(一兩)。

若心下如盤,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loss_of_use_of_the_limbs﹞,發黃疸﹝icterus﹞,飲食不榮肌膚。

 始由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乘王而不受邪,氣留於脾,其脈緩澀時結,謂之痞氣﹝spleen_amassment﹞,三棱煎主之。

 孫氏《仁存方》云:兼治食症、酒症、血蠱﹝Blood_tympanites﹞、氣塊、血瘕﹝blood_conglomeration﹞,時發刺痛﹝stabbing_pain﹞,婦人血分,男子脾氣橫泄。

三棱煎:

 京三棱(銼)、蓬莪術(各四兩,銼)、芫花(一兩)。

 上用米醋三升,煮令醋盡,獨炒芫花令乾,餘二味切片子,焙乾,同為末,白麵糊為丸如豌豆大。

 橘皮湯下三粒,以知為度。

若從少腹上衝心胸,咽喉發痛,如肝狀,發作欲死,由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乘王而不受邪,氣留於腎,結而為積,其脈沉結,謂之賁﹝CHD﹞,賁湯主之。

湯:

 甘草(炙)、川芎、半夏(湯洗七遍)、芍藥、黃芩(各二兩)、葛根、甘李根皮(各五兩)。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史氏《指南方》加當歸(一兩)。

 孫氏《仁存方》加乾薑(一兩一分),當歸(二兩),無葛根。

若脈大而散,時一結,謂之伏梁﹝heart_amassment﹞,伏梁丸主之。

伏梁丸:

青皮(白馬尿浸三日,令軟透,切,三十個,)、巴豆(去皮,十五個,與青皮同炒乾,去巴上為末,白麵糊為丸,如綠豆大。

 飲下五粒,未知漸加至十粒。

若身體及髀、股、胻皆腫,環臍而痛﹝periumbilical_pain﹞不可動,動之為水,亦名伏梁﹝heart_amassment﹞,椒仁丸主之。

椒仁丸:

 五靈脂、吳茱萸(炒)、延胡索(炒,各半兩)、芫花(醋浸一宿,炒,一分)、續隨子(去皮,研)。

 仁甘遂(炒)、附

 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

 豌豆大,橘皮湯下一粒,早晨、日午、臨臥服。

 如婦人血分,則去木香,加斑蝥、芫菁各三十枚,去頭足翅,炒當歸半兩。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