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喘證﹝panting_patterns﹞: |
論曰:凡人一呼一吸謂之息,呼出心肺,吸入腎肝,呼吸之間,脾受其氣,則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而周身之氣,無過不及。 若藏氣乘並,則榮衛不能循常,氣過周身失度,不能隨陰陽出入以成息,故促迫而喘,諸氣並上於肺,肺管隘,則氣爭而喘也。 |
其始或因墜墮恐懼,恐則精卻,精卻則上焦閉而氣不行,氣不行則留於肝,肝乘於肺,此喘出於肝也。 或因驚恐,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氣亂而氣乘於肺,此喘出於心也。 或因渡水跌僕,腎氣暴傷,腎氣乘肺,此喘出於腎也。 或因飽食過傷,動作用力,穀氣不流行,脾氣逆而乘肺,此喘出於脾也,團參散主之。 |
若喘而發熱﹝fever﹞,頸脈皆動,日漸瘦削,由客熱乘肺,或因飲食失宜,氣不轉而氣急,誤服熱藥,火氣熏肺而遂喘,頰赤咽燥,其脈細數,治屬骨蒸﹝bone_steaming﹞,小建中湯、天門冬湯主之 |
團參散: |
人參(一兩)、桑白皮(銼,炒,二兩)、大腹皮(銼,炒,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橘皮(洗,一兩)、吳茱萸(炒)、檳榔(銼,炒)、芫花(炒)、附子(炮,去皮臍)、澤瀉(各半兩實(麩炒,去瓤,半兩)、白術(半兩)。 |
上為細末,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二十粒,食前服。 |
小建中湯: |
芍藥(六兩)、桂心(三兩)、甘草(炙二兩)。 |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個,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
天門冬湯: |
天門冬(去心,一兩)、馬兜鈴、百部(各半兩)。 |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
若喘嗽時血出,四肢懈怠,脈浮大而沉,由腎氣上並於胃,氣道壅塞,血無所行而散溢於脾,精不化,上不勝下,脾之絡脈外絕,去胃外歸陽明,白術丸主之。 |
白術丸: |
麥門冬(去心)、人參、茯苓、白術、澤瀉、生地黃(焙)、大豆卷(各一兩)、桑白皮(炒,二兩)。 |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米飲下三十粒,食前服。 |
若病患不臥,臥而有所不安則喘者,臟有所傷,精有所寄,故不得臥﹝Insomnia﹞而喘,肺氣盛,脈滿大也,牡蠣散主之。 |
牡蠣散: |
用左顧牡蠣,文片色白正者(二兩),先杵為粗末,以乾鍋子盛,火燒通赤,放冷,研為細末。 每服一錢,濃煎鯽魚湯調下,不拘時。 鯽魚重四兩者一個,去鱗肚,濃煎,煎時不許動。 |
若咳嗽逆,倚息喘急﹝rapid_panting﹞,鼻張,其人不得仰,咽中作水雞聲,時發時止,由驚憂之氣蓄而不散,肺氣鬱,或因過飽勞傷,氣上行而不能出於肺,復遇寒邪,肺寒則諸氣收聚,氣緩則息,有所觸則發,經久則不能治,杏子散主之,及灸腎腧,百壯。 |
杏子散: |
杏仁(去皮尖,麩炒黃色,研成膏)、麻黃(為末,等分)。 |
上研和。 煎橘皮湯,調二錢匕。 |
玉腋散: |
人參、川芎、茯苓、桂心(各一兩)、知母、貝母(炒)、杏仁(去皮尖)、葶藶(炒,二兩)、橘皮(洗)、白術(各一兩半)、甘草(灸)、羌活、瑪兜鈴(各半兩)。 |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個,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
若喘息肺鳴而痿蹶,由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氣鬱而肺熱葉焦上舉,是謂肺痿﹝lung_flaccidity﹞,阿膠丸主之。 |
阿膠丸: |
天門冬(去心)、桔梗、生乾地黃(焙)、阿膠(銼,炒燥)、桑白皮(銼,炒)、麥冬(去心)。 柏子仁(炒,研,各半兩)、甘草(炙,一分)。 |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溫服。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