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嘔吐﹝vomiting﹞:

論曰:嘔吐者﹝vomiting﹞,由清濁不分,中焦氣痞。

 若心下牢大如杯,或時寒時熱,朝食則暮吐,暮食則朝吐,關脈弦緊,弦則為虛,緊則為寒,虛寒相搏,此名為格,與關格﹝dysuria_and_frequent_vomiting﹞同也,是謂反胃﹝stomach_reflux﹞,青金丹、朴附丸主之。

青金丹:

 硫黃、水銀、木香(末)。

上將硫黃水銀二味同研,令不見水銀星子為度,合木香再研,用生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米飲下三粒,食後服。

朴附丸:

 厚朴(去皮,銼作小塊子)、附子(炮,去皮臍,銼作小塊子,各一兩)、生薑(八兩,去皮取汁)。

 上將二味,以薑汁同煮,盡汁為度,焙乾為末,酒煮和丸,如梧桐子大。

 米飲下三粒,食前服。

若心中溫溫常欲嘔,聞食吐酸﹝Spits_the_acid﹞,由宿寒在胃,不能運水穀,中腕成痰,其關弦,脈小而短,白術丸、大半夏湯主之。

白術丸:

 白術(三兩)、半夏(湯洗七遍,二兩)、橘皮(洗)、乾薑(各三兩)、丁香(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薑湯下三十丸,食前服。

 史氏《指南方》無橘皮。

大半夏湯:

 半夏(一升)、人參(一兩)、白蜜上為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加白蜜少許,食前服。

若心上汪洋嘈煩,頭目時痛,胸中不利,或嘔膽汁,大便或利或秘,喜渴,此中脘伏痰旋復丸主之。

旋復花丸:(見前熱證門)。

若心下虛滿,不入飲食,時時欲嘔,嘔無所出,惙惙短氣﹝brachypnea﹞,由他病瘥後,復為寒邪傷氣氣寒則不能食,胃無穀氣以養,其脈微弱,大藿香散主之。

大藿香散:

 藿香葉、人參、茯苓、桔梗、木香、桂(取心)、白術(各半兩)、半夏(湯洗七遍,為末半兩,薑汁和成餅子,陰乾)、枇杷葉(十片,刷去毛)。

 上為末。

 每服三大錢,水一盞,炒薑絲一分,與藥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劉孟容《瑣碎錄》名藿香湯。

若心下煩,不喜熱物,得熱即嘔,喜渴,由胃受邪熱,胃熱﹝stomach_heat﹞則氣濁,陰陽渾亂,其脈虛數,或細而疾,竹茹湯主之。

竹茹湯:

 竹茹、橘皮、甘草、半夏、赤茯苓、麥冬、人參、枇杷葉上加薑棗煎,胃寒去竹茹麥冬,加丁香,實火去人參。

若心下悶亂,嘔吐﹝vomiting﹞不止,臥起不安,手足躁擾,水漿不下,由冷熱不和,邪正相干,清濁不分,陰陽錯亂,喜冷者因熱,惡冷者因寒,名曰霍亂﹝cholera﹞。

 其脈弦大者,寒也,大理中湯、半硫丸主之。

 其脈數疾者,熱也,小藿香散、青金散主之。

大理中湯:(方缺)。

半硫丸:

 半夏(湯洗七遍,焙,為末)、硫黃(研,等分)。

 上研細,生薑汁煮糊為丸。

 米飲下三十丸。

小藿香散:

 丁香、枇杷葉(去毛)、乾葛、赤茯苓、藿香葉、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青金散:(方缺)。

若卒然嘔吐﹝vomiting﹞,胸中痞悶,氣不下行,由飲食過傷,胸氣滯﹝qi_stagnation﹞而不轉,胃中為濁,逆行則吐其脈沉疾,金汁丸主之。

金汁丸:(方缺)。

若痛而嘔者,此寒氣客於腸胃,腸胃得寒則聚沫,聚沫則痛,痛則氣逆,逆則津液反出而嘔,其脈緊細而滑,粳米湯主之。

粳米湯:

 附子(炮,去皮臍,切片子,半兩)、半夏(湯浸七遍,切片子,二兩半)、甘草(炙,銼碎,一兩)、陳粳米(二兩半)。

 上拌和,分作十二服。

 每服用水三盞,薑十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若因嘔而噦者﹝Dry_Vomiting﹞,吳茱萸丸主之。

 吳茱萸丸:

 吳茱萸(炒,一兩)、橘皮(洗,二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飲下二十粒,食前服。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