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指迷方》咳嗽﹝cough﹞:

論曰:古書有咳而無嗽,後人以咳嗽﹝cough﹞兼言之者,蓋其聲響亮。

 不因痰涎﹝Phlegm-drool﹞而發,謂之咳痰涎﹝Phlegm-drool﹞上下隨聲而發,謂之嗽,如水之漱蕩,能漱其氣也。

 諸咳之原,其來雖各不同,其氣至於肺而後發。

 若非其時感邪而發咳者,固因臟氣虛弱,抑或五行之氣,內相克制。

 病作治,無使傳注,不即治之,傳注他臟,遂至不起。

 然有因寒者,因風者,因熱者。

 風寒從至,熱則從內起。

 風寒則諸經自受其邪,熱則臟腑﹝zang-fu_viscera﹞薰蒸,乘而為病,風則散之,寒則溫之熱則調之、瀉之。

 因風者惡風,出風中則咳甚;因寒者,遇寒則劇;因熱者,得熱則發。

因外感風寒,不即治之,邪氣留淫日深,攻傷臟氣,一臟受極,遂傳其所不勝。

 如肺經受久而不去,咳則右脇痛﹝Hypochondriac_Pain﹞,不可轉側,遂傳之肝。

 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咳引左脇,臥,臥則咳劇,遂傳之脾。

 脾,土也,為木來克,則大便鴨溏,甚則瘛瘲﹝Tugging_and_slackening﹞如癇狀,腎屬水,為土所克則骨痿﹝bone_flaccidity﹞,不能起於床,手足浮腫,次傳之心則死。

 若因臟氣自心乘於肺,急補肺而瀉心,補肺宜辛甘,瀉心宜苦。

 若脾熱薰蒸,但瀉其脾,治肺以辛溫,謂之間傳,學宜知此。

若肺咳,惡風脈浮,小青龍湯主之。

 惡寒﹝aversion_to_cold﹞脈緊,杏子湯主之。

 微弱者,鐘乳丸主之。

 惡熱喉燥,脈數甚則咯血﹝emptysis﹞,天門冬湯、杏子湯主之。

 孫氏《仁存活法秘方》:肺咳之狀,喘息有音,甚則咯血﹝emptysis﹞。

小青龍湯:(見前寒證門)。

杏子湯:

 杏仁(去皮尖)、乾薑、細辛(去苗)、甘草(炙,各半兩)、五味子、桂心(各一兩)。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棗一個,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痰多者,加半夏半兩,湯洗七遍。

鐘乳丸:

 鐘乳(銀石器內煮一時,研一伏時,一兩)、紫菀(去苗及枯燥者,半兩)、桑白皮(一分,銼,微炒)、款冬花、黃芪(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三十丸,食前服。

天門冬湯:

 天門冬(去心)、紫菀(去苗及枯燥者,焙)、知母(焙,各一兩)、桑白皮、五味子、桔梗(各半兩)。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咳血者﹝Hemoptysis﹞,阿膠半兩,炒燥。

 大便澀而喘,加葶藶半兩。

若心咳,脈浮惡風,桂心湯主之。

 惡寒﹝aversion_to_cold﹞,時口噤﹝lockjaw﹞,脈緊大,附子細辛湯主之。

 惡熱脈疾小便赤澀﹝rough_voidings_of_reddish_urine﹞,茯苓湯主之。

桂心湯:

 孫氏《仁存活法秘方》云:心咳之狀,上引心痛﹝cardialgia﹞,喉介介然如梗,甚則咽喉腫痛,脈浮惡風,宜桂心湯。

 人參、桂(取心)、白茯苓(各一兩)、麻黃、貝母(炒,各半兩)、遠志(去心)、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附子細辛湯:

 附子(炮,去皮臍)、細辛(去苗,各半兩)、人參、菖蒲(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五味子(二兩)。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茯苓湯:

 茯苓、麥門冬(去心)、黃芩(各一兩)、秦艽(去土)、柴胡(去苗,各半兩)、杏仁(去皮尖,一分)。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若肝咳,惡風脈浮弦,射干湯主之。

 孫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肝咳之狀,咳則兩脇痛﹝Hypochondriac_Pain﹞,甚則不可轉側,轉側兩脇下滿。

 惡寒﹝aversion_to_cold﹞脈浮緊,五味子煎主之。

 惡熱脈疾,目赤﹝red_eyes﹞頭眩﹝dizzy_head﹞,百部丸主之。

射干湯:

 射干、麻黃(去根節,各半兩)、五味子、半夏(湯泡七遍,各一兩)、款冬花(二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五味子煎:

 五味子(五兩)、桂(取心,一兩)、川烏頭(炮,去皮臍,一兩)。

 上為末,水五升,煎至一升,絞取汁,用好蜜(二兩),再熬成膏。溫酒化彈子大,食前服。

百部丸:

 百部(八兩,為細末)、生地黃(五斤,取汁,熬成膏)。

 上將地黃膏和百部為丸,如梧桐子大。

 飲下三十粒,食後服。

若脾欬惡風脈浮緩,麻黃厚朴湯主之。

 孫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脾欬之狀,咳則右脇下痛﹝rib-side_pain﹞引肩背,痛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口中如含霜雪,中脘隱隱冷,惡寒﹝aversion_to_cold﹞脈緊弱,溫中丸主之。

 大便堅,從腹上至頭發熱﹝fever﹞,脈疾,茯苓丸主之。

麻黃厚朴湯:

 厚朴(去皮,薑汁塗,炙)、麻黃(去根節)、杏仁(去皮尖)、橘皮(洗,各一兩)、甘草(炙)、半夏(湯洗七遍,各半兩)。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溫中丸:

 乾薑、半夏(湯洗七遍,各一兩)、白術(二兩)、細辛(去苗)、胡椒(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粒,食前服。

茯苓丸:

 茯苓、黃芩(各一兩)、五味子(半兩)、半夏(湯洗七遍,切,薑汁浸,焙,半兩)、橘皮(洗,一兩)、桔梗(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粒,食後服。

若腎欬惡風脈浮,白前湯主之。

 孫氏《仁存活法秘方》云:腎欬之狀,咳則腰背相引疼痛。

 惡寒﹝aversion_to_cold﹞,唾冷沫,小便數﹝frequent_urination﹞,脈緊,椒紅丸主之。

 惡熱,骨間煩疼,地骨皮湯主之。

白前湯:

 白前、細辛(去苗)、川芎、五味子(各一兩)、麻黃(去根節)、芍藥、桂(取心,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椒紅丸:

 椒(去目,炒出汗,半兩)、款冬花、紫菀(去苗及枯燥者)、乾薑(各一兩)、礬石(火煆一伏時)、附子(炮,去皮臍)、細辛(去苗)、皂莢(去子,酥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米飲下三十粒,食前服。

地骨皮湯:

 地骨皮、百部(各二兩)、芍藥、赤茯苓(各一兩)。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葉十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若顴骨赤,大如錢,日晡﹝3~5P.M.﹞、發熱者﹝fever﹞死。

 若潮熱﹝hot_flush﹞有時,五心煩熱﹝dysphoria_with_feverish_sensation_in_chest_palms_and_soles﹞,搏于營衛,不咳者易治,脈促澀者難治,青蒿煎、柴胡芍藥湯主之。

青蒿煎:

 青蒿(汁,一升)、人參、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上將二味為末,用青蒿汁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

 飲下二十粒,食後服。

 柴胡芍藥湯

 柴胡(去苗)、芍藥(各一兩)、地骨皮、石膏(各半兩)。

 上為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小麥五十粒,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若但嗜臥,飲食不榮肌膚,或不能食,心腹虛脹滑泄﹝efflux_diarrhea﹞,背膂牽急,勞倦﹝overstrain﹞不能動止,或因大病後,或因下利後不復常,得之於脾。脈弦大者不治,四肢煎厥﹝scorching_syncope﹞,亦謂之肉極,炙肝散、白術丸主之。

炙肝散:(見前氣證門)。

白術丸:

 白術、橘皮(洗,各一兩)、厚朴(去皮,薑汁塗,炙焦)、人參(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米飲下三十丸。

若咳嗽﹝cough﹞如膿涕,或微喘急﹝rapid_panting﹞,短氣﹝brachypnea﹞,脇下痛﹝rib-side_pain﹞,皮膚乾燥,動則咳極,由形寒飲冷傷于肺經久嗽不已則肺枯燥,令人先寒後熱,脈弱者可治,或緊或弦者不可治。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