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明•周王、朱橚撰)

 卷二:

 論補瀉說:

黃帝問邪氣在經。其病如何。取之奈何。

 岐伯對曰:邪之在經。如水得風。波湧隴起。其行脈中。循循然其中手也。時大時小。動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納鍼。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鍼。以得氣﹝needling_sensation﹞為候。故呼引鍼。呼盡乃去。火氣皆出。故命曰瀉。

帝又問曰:不足者補之奈何。

 對曰:先必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納鍼。靜以久留。

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鍼。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惟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端效方曰:古人云:灸熨蒸。助陽退陰。方宜法異。自北南亨。

 穴真灸當。疾蒸熨陽衝氣壯。辛甘湯液。內外相應。卒暴陰寒。為病甚篤。先賢哲知。尚猶誡慎。消詳上世。遺風垂範。再思可矣。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