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研究概況-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現象的客觀指標:

 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現象的有無、強弱、距離長短和顯著程度的判定,往往要依賴於受試者的主觀感覺和陳述,這對於準確進行客觀定量和進一步深入探討頗為不利。

 所以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求一種能精確反映這一現象的客觀指標。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曾有過多方面的嘗試和探索,歸納其要大約有如下二大類:

01、間接指標:

 根據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與臟腑器官機能活動之間的密切聯繫,有人嘗試用感傳所到之處←的器官效應為指標來間接指示感傳的客觀存在與其到達之部位,其結果與受試者主觀感覺和陳述基本吻合。

 例如:心電圖、腦電圖、局部肌電、局部血流圖、腸鳴﹝rumbling_intestines﹞音監聽、胃腸蠕動的X線監視、腎功能測定等。

 近年來又有用局部血管容積、器官血流圖、局部微循環或甲皺微循環等指標的變化來間接指示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的到達。

 但此類指標並非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本身屬性的客觀顯示,也不能直接顯示感傳路線的軌跡,更重要的是有些出現器官效應的受試者不一定均有感傳,所以難以廣泛應用。

02、直接指標:

人們一直在期望找到一種可以直接指示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的客觀存在並顯示其「感傳路線的體表軌跡」的指標——直接指標,至今尚無滿意結果。

 但所做的嘗試中也有部分可供借鑒或參考之處。

 例如

  有人用瞬間肌電為指標、阻滯感傳為手段,客觀地測試出感傳經過的體表軌跡;

  也有人通過皮膚電阻測量來顯示感傳的到達及路線;

  還有人用局部血流圖多位元點監視或循經線皮膚微循環變化、或穴位振動圖、各部痛閾、耐痛閾的循經變化、或感傳線上其他生物物理學特徵的變化(如紅外線熱圖像、輻射場攝影、超聲波攝影、冷光測定、液晶熱圖像等),以及循經皮溫、電泳漆技術等來顯示經絡感傳的存在和到達。

 張維波等(1996)用高靈敏度CO2呼出量測定儀證實,針間使穴﹝PC05﹞後,心包經近心端經線上CO2呼出量升高幅度顯著高於經線外對照區,起針﹝withdrawing_needle﹞後經線上的回降又較對照區顯著。

 似乎說明:此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得氣﹝needling_sensation﹞」、「氣至」或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的到達。

 在國外也有人進行過類似的研究,如匈牙利的Eory(1987)用此法觀察到針肺雲門穴﹝LU02﹞引起的肺經CO2呼出量的值沿經線呈波動或傳播,其速度為每秒幾公分。

 但未能進一步重複和深入探討。

 由於此類指標技術設備要求高而且複雜,而其穩定性、特異性、重現性均較差,所以要使循經感傳﹝propagated_sensation_along_channel﹞研究向縱深發展,目前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之一仍是感傳路線的客觀顯示方法或指示標誌。

 這一探索目前仍在繼續進行之中。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