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痹證﹝Bi_syndrome﹞:

痹證﹝Bi_syndrome﹞:

 是由風、寒、濕、熱等邪引起的以肢體關節、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症的一類病證。

古代痹證﹝Bi_syndrome﹞的概念比較廣泛,包括內臟痹和肢體痹,本節主要討論肢體的痹證﹝Bi_syndrome﹞。

 主要包括西醫學的風濕熱﹝rheumatic_fever﹞、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ic_arthritis﹞、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ic_arthritis﹞、骨性關節炎等。

【病因病機】:

本病與外感風寒濕熱等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

 風寒濕等邪氣,在人體衛氣虛弱時容易侵入人體而致病。

 汗出當風,坐臥濕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風寒濕等邪氣侵入機體經絡,留於關節,導致經脈氣血痹阻不同,不通則痛,正如

 《素問•痹論》所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根據感受邪氣的相對輕重,常分為行痹(風痹)、痛痹(寒痹)、著痹(濕痹);風邪善行數變,故可見疼痛遊走不定;

 寒性收引,故見疼痛較劇,得熱痛減;

 濕性重濁,故見疼痛困重,或伴關節腫脹。

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複感風寒濕邪,邪從熱化,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可見關節紅腫熱痛兼發熱,為熱痹。

 總之,風寒濕熱之邪侵入機體,痹阻關節肌肉筋絡,導致氣血痹阻不通,產生本病。

【辨證】:

【主症】: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遊走,痛無定處,時見惡風發熱,舌淡苔薄白,脈浮,為行痹(風痹);

 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為痛痹(寒痹);

 若肢體關節酸痛重著不移,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為著痹(濕痹);

 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為熱痹。

【治療】:

【基本治療】:

【治法】:通痹止痛。以病痛局部穴為主,結合循經選穴。

【主穴】:阿是穴﹝Ashi_points﹞

【配穴】:

 行痹者,加膈俞﹝BL17﹞、血海﹝SP10﹞;

 痛痹者,加腎俞﹝BL23﹞、關元﹝RN04﹞;

 著痹者,陰陵泉﹝SP09﹞、足三裏﹝ST36﹞;

 熱痹者,加大椎﹝DU14﹞、曲池﹝LI11﹞;根據部位循經配穴。

【方義】:病痛局部循經選穴,可疏通經絡﹝dredging_the_meridian﹞氣血,使營衛調和而風寒濕熱等邪無所依附,痹痛遂解。

 風邪偏盛為行痹,取膈俞﹝BL17﹞、血海﹝SP10﹞活血養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

 寒邪偏盛為痛痹,取腎俞﹝BL23﹞、關元﹝RN04﹞,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

 濕邪偏盛為著痹,取陰陵泉﹝SP09﹞、足三裏﹝ST36﹞健脾除濕。

 熱痹者,加大椎﹝DU14﹞、曲池﹝LI11﹞可瀉熱疏風、利氣消腫。

【操作】:毫針﹝filiform_needle﹞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可加灸法。大椎﹝DU14﹞、曲池﹝LI11﹞可點刺出血。

2、其他治療:

(1)刺絡拔罐法:用皮膚針重叩背脊兩側和關節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許,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採用當歸、丹皮酚、威靈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選穴,每穴注入0.5~1ml,注意勿注入關節腔內。每隔1~3日注射1次。

(3)電針法﹝electrotherapy﹞:選擇上述處方穴位,針刺得氣﹝needling_sensation﹞後,通電針機,先用連續波5分鐘,後改疏密波,通電10~20分鐘。

【按語】:

1、針刺治療痹證﹝Bi_syndrome﹞有較好的效果,尤其對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ic_arthritis﹞。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ic_arthritis﹞病情纏綿反復,屬於頑痹範疇,非一時能獲效。

2、本病應注意排除骨結核、腫瘤,以免延誤病情。

3、患者平時應注意關節的保暖,避免風寒濕邪的侵襲。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