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瘡瘍作渴 三十二

 瘡瘍作渴。不問腫潰。但脈數發熱而渴。用竹葉黃湯。脈不數。不發熱。或脈數無力而渴。或口乾。用補中益氣湯。若脈數便秘。用清涼飲。尺脈洪大。按之無力而渴。用加減八味丸。若治口燥舌黃。飲水不歇。此丸尤妙。

 

 《精要》曰:口渴與口乾不同。不宜用丹藥鎮墜。禍如反掌。惟桑枝煎五味湯以救陰水。

 

 丹溪曰:不言食味起火。怒氣生火。房勞激火。吾恐渴亦未易止也。

 

 《精要》曰:瘡作渴甚。急與神仙追毒丸。取下惡毒。清膻湯。千金蘆湯。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萬金散。皆可選用。利後仍渴。卻用生津補氣藥。津液生。氣血完。渴自止。

 

 丹溪曰:大渴而與利藥。非明示脈證。何以知其當下。後言利後仍渴。卻用補藥。又不明言脈證。恐是但有大渴必下。下後尚渴。方與補藥。古人治未病。如此用藥可乎。況渴。

 

 屬上焦。當腫瘍時。猶或可用。若潰瘍後渴。多因血氣之虛。何待利後方議甚虛也。

 

 癰疽發渴。乃氣血兩虛。用參、以補氣。歸、苓以養血。或忍冬丸。黃六一湯。

 

 

 

 一人渴後發背未潰。脈數無力。此陰虛火動。用加減八味丸。咀二劑。稍緩次用丸劑而癒。

 

 一人腦疽作渴。脈雖洪。按之無力。治以此藥不信。自用滋陰等藥愈盛。七惡並致而沒。

 

 東坦云:論人病疽癒後發渴。多致不救。惟加減八味丸最妙。癰疽多因虛而得。疽安而渴者,服此丸則渴止。安而未渴者服此丸,永不發渴。或未疽而先渴者,服此不惟渴止。而疽亦不作。

 

 一貴人疽未安而渴作。一日飲水數升。予用加減八味丸。

 

 諸醫大笑,云:此能止渴。

 

 我輩不復業醫矣!皆用木瓜、烏梅、紫蘇、參、苓、百藥煎等劑而渴愈甚。不得已用此藥,三日渴止。其疾本以腎水枯竭,心火上炎。是以生渴。此藥生水降火為最。患者鑒之。

 

 附子氣味勁悍。有回陽之功。命門火衰。非此不補。性雖有毒。但炮製有法。或用甘草、防風同炒。或童便久浸以去其毒。複與地黃等味同用。以制其熱。潤其燥。緩其急。假其克捷之功。而駕馭其剽悍之勢。則雖久服亦無害也。觀東垣八味丸論。則較然矣!

 

 《精要》曰:疽向安後發渴。與加減八味丸。

 

 丹溪曰:夫當此時氣血兩虛。當用參、補氣。歸、補血。渴當自止。何必澤瀉、茯苓佐以肉桂以導水耶。若忍冬丸。黃六一湯。亦為切當。忍冬養血,黃補氣。渴何由作機。

 

 按:丹溪所言與前八味元丸論治,不合宜以脈證別之,庶幾兩得其宜而無背馳之濕也。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