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運用:

一、經絡的作用:

(一)聯繫臟腑、溝通內外:

《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the_twelve_meridians﹞者,內屬於府藏,外絡於肢節。」

 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

 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the_eight_extra_meridians﹞、十五絡脈﹝the_fifteen_collaterals﹞,縱橫交錯、入裏出表、通上達下,聯繫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繫肢體筋肉皮膚;浮絡和孫絡聯繫人體各細微部分。這樣,經絡將人體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經絡的聯絡溝通作用,反映出經絡具有傳導功能。

 體表感受病邪和各種刺激,可傳導於臟腑;臟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傳導於體表。

 這些都是經絡作用所為。

(二)運行氣血、營養全身:

《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營養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能將營養物質輸布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使臟腑組織得以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

(三)抗禦病邪、保衛機體:

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

 經絡「行血氣」而使營衛之氣密佈周身,在內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在外抗禦病邪,防止內侵。

 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裏,先從皮毛開始。

 衛氣充實於絡脈,絡脈散佈於全身、密佈于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衝發揮其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

 如《素問•繆刺論篇》所說:「夫邪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

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一)說明病理變化:

經絡是人體通內達外的一個聯絡系統,在生理功能失調時,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具有反映病候的特點。

 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過程中,常可在經絡循行通路上出現明顯的壓痛,或結節、條索狀等反應物,以及相應的部位皮膚色澤、形態、溫度等變化。

 通過望色、循經觸摸反應物和按壓等,可推斷疾病的病理狀況。

(二)指導辨證歸經:

辨證歸經,是指通過辨析患者的症狀、體徵以及相關部位發生的病理變化,以確定疾病所在的經脈。

 辨證歸經在經絡學說指導下進行。

 如頭痛﹝headache﹞一證,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後項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督脈﹝DU﹞、足厥陰經有關。

 這是根據頭部經脈分佈特點辨證歸經。

 臨床上還可根據所出現的證候,結合其所聯繫的臟腑,進行辨證歸經。

 如咳嗽﹝cough﹞、鼻流清涕、胸悶,或胸外上方,上肢內側前緣疼痛等,與手太陰肺經﹝LU﹞有關;脘腹脹滿、脅肋疼痛、食欲不振、噯氣吞酸等,與足陽明胃經﹝ST﹞和足厥陰肝經﹝LR﹞有關。

(三)指導針灸治療:

針灸治病是通過針刺和艾灸等刺激體表經絡腧穴﹝acupoint﹞,以疏通經氣﹝meridian-Qi﹞,調節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腧穴﹝acupoint﹞的選取、針灸方法的選用是針灸治療的兩大關鍵,均依靠經絡學說的指導。針灸臨床通常根據經脈循行和主治特點進行循經取穴,如《四總穴歌》所載:「肚腹三裏留,腰背委中﹝BL40﹞求,頭項尋列缺﹝LU07﹞,面口合谷﹝LI04﹞收」。

 就是循經取穴的具體體現。

 由於經絡、臟腑與皮部有密切聯繫,故經絡、臟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膚針叩刺皮部或皮內埋針進行治療,如胃脘痛﹝stomachache﹞可用皮膚針叩刺中脘﹝RN12﹞、胃俞穴﹝BL21﹞,也可在該穴皮內埋針;經絡瘀滯、氣血痹阻,可以刺其絡脈出血進行治療,如目赤腫痛﹝swelling_and_pain_of_eye﹞刺太陽穴出血,軟組織挫傷在其損傷局部刺絡﹝puncturing_collateral﹞拔罐﹝blood-letting_puncturing_and_cupping﹞等;經筋疾患,多因疾病在筋膜肌肉,表現為拘攣、強直、弛緩,可以「以痛為輸」取其局部痛點或穴位進行針灸治療。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