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五發疽: |
夫五發者,謂癰疽生於腦、背、眉、髯、鬢是也。 大概論之,分為三等。 一者疽也,二也,三者癤也。 夫疽初生,如黍米大,癢痛有異,誤觸破之,即焮展四畔,赤腫沉悶,牽引脅肋疼痛;數日之後,漸覺肌膚壯熱,惡寒煩渴,腫暈侵展,燣漿汁出,積日不潰,抑之則流血者,謂之發背疽也。 →【燣〔火禾〕:音,ㄌㄢˊ。意:焦黃色。】 其發於腦者,為腦疽也;其發於鬢、眉、髯者,以類呼也。 又有初生,其狀無頭,腫闊三、四寸,始覺注悶疼痛,因循數日,皮光微緛者,甚則亦令人發熱惡寒,頭痛煩渴者,謂之發背癰也。 又有初生一頭,色浮赤而無根腫,見於皮膚之間,大小一二寸者癤也。 三者之候,惟疽最重。 此疾初生,皆由滋味與濃衣。 衣服濃暖,則表易招寒;滋味過多,則五臟生熱。 臟腑積熱,則血脈不流,而毒氣凝滯,邪氣伏留,熱搏於血,血聚則肉潰成瘡,淺則為癤,實則為癰,深則為疽矣。 亦有因服金石發動而患此疾者,亦有平生服金石藥而亦患此疾者,蓋由上祖曾服餌者,其毒氣流傳子孫。 此病初生認是疽,則宜速療之;若氣實之人,急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 若年幾未五十,少壯實者,可服五利大黃湯、化毒丸,取通利臟腑一、二行,瘡頭上用追毒散之類,貼溫熱膏劑,更焮腫湯,潰毒湯淋之。 如此調治,以待膿成,以前不可以諸藥救療,以安患人之心,慎勿惱觸。 著至膿成敗潰,宜服五香湯及內托裏散、茯苓湯、當歸托裏散之類;渴不止者,服竹葉黃芪湯、乳香散,勿為大熱服大黃、樸硝苦寒之藥。 若因服利藥而利不止者死矣。 若瘡中惡肉未退,膿水不快者,即用追蝕之藥,或鋌子絍之,上用鹿角散,以醋熬為糊貼之。 惡肉退去,好肉漸生,即用搜膿散、翠霞散之類絍之。 若瘡中毒氣未盡,慎勿早斂,忌早上生肌之藥;縱得平復,必再發。 其間調理次第,臨時制宜,將護忌慎之法耳! |
永康堂整體保健【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