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漏:

 痔漏之症,雖瘍醫之事,而鄙談之,然擇疾而療,豈仁者之用乎。

 

 予閱《內經》惟云:因而飽,食經脈橫解,腸癖為痔,蓋為飽食則傷土,土傷則不能榮養金,金失養,則木無制,而生心火,侮金尅土,於是尅所勝而侮所不勝也,然飽食而成此症者,必有其因,其因惟何。

 

 蓋因飽食之後,或暴怒,或努力,或枯坐,或酒色婦人或產難,小兒或夜啼等因,致使氣血縱橫,經絡交錯,流注肛門而成此痔矣,如其腫者濕也,痛者火也,癢者風也,閉結者燥也,惟宜隨其勝者以抑之,乃其治也,第恐學者未得其詳,附以專科趙真子家傳的本,再附己意於後,稍補缺略云爾。

 

 二十四痔:

 臟癰痔:

 肛門腫如饅頭,兩邊合緊,外堅而內潰,膿水常流,此終身之疾。

 治之無益。

 

 鎖肛痔:肛門內外如竹節鎖緊,形如海蜇,裏急後重,便糞細而帶匾,時流臭水。此無治法。

 

 番花痔:肛門四邊番出如碗大,肉紫黑,痛流血水。服涼血解毒之藥,藥水洗之,藥線扎之,根未盡者,萬憶膏敷三四次,除根,內服犀角地黃丸一料,永不再發。

 

 重疊痔:生騎縫中間,層層疊起,乾燥無水,只癢而不腫痛,搽如聖散日三四次,七日痔落,不須服藥。

 

 鉤腸痔:肛門內外有痔,摺縫破爛,便如羊糞,糞後出血穢臭大痛者,服養生丹,外用薰洗,每夜塞龍麝丸一丸於穀道內,一月收功。

 

 懸膽痔:生於臟內,懸於肛外,時流膿水,便痛出血,先枯去痔,不須收口,服血竭內消丸。

 

 內外痔:肛門內外皆有,遇大便即出血疼痛,用熊膽冰片膏日搽三四次,用後方薰洗。

 

 內痔:在肛門之裏,大解則出血如箭,便畢用手按,良久方入,服番肛散,塞換痔散,即番出洗淨,敷如聖散五七次,其痔紫黑色自落,換收口藥收口藥收口,服收肛散即入,或番出時用藥線扎之亦,服槐角苦參丸,或涼血地黃丸,前法治之,其大便有七八日難解,須少用飲食,先與患者說明,免惑。

 

 血箭痔:與內痔同,但無痛癢為異耳,若大解則鮮血如箭,不問糞前後。宜灸承山穴,內服皮象龍丸。

 

 氣壯痔:肛門側邊有形無痔,遇勞若氣怒酒色則發,發則腫脹,形若核桃,堅硬如石,俟氣消毒散,則平復如初,惟戒氣怒,不須醫治。

 

 沿肛痔:週圍皆,有痛癢出水,搽二仙丹一二次,化為黃水,用槐花,朴硝,煎湯洗之,服涼血解毒丸三四帖,或清金丸(半斤),則毒盡根除。

 

 楊梅痔:亦週圍皆有,形似楊梅,只癢不痛,乾燥無膿,此梅毒將發之候也,先服如聖散一劑,次服托裏解毒湯十餘劑,外搽射糞丹三四次,自癒。

 

 子母痔:兩邊相對,或大或小,時腫時疼,頭大根小,敷二仙丹,內服槐角地榆丸收功。

 

 雌雄痔:亦兩邊相對,但一大一小,腫痛出膿,頭小根大為異耳,敷如聖散六七次,俟痔落而再醫漏,如無漏孔,就可收口。 宜服:苦參丸,清熱解毒。

 

 菱角痔:狀如菱角,左右皆有三四孔,一孔通腸流膿水,先宜去痔,次穿漏孔,年久者內有附管,用藥丁去管,次穿漏收口。 宜服:蠟礬丸乾膿收口,虛者服十全大補湯六十帖。

 

 葡萄痔:左右如孔頭堆起,只癢不痛,遇辛苦出水,或痔有孔出膿。 宜先去痔,次穿漏孔,如不通腸,用丁取管收口,服蠟礬丸收功。

 

 核桃痔:肛外一邊,形如核桃,有孔腫痛流膿,先用藥線扎去痔,次穿漏,服蠟礬丸收口。

 

 石榴痔:生穀道前,形如石榴,破塌疼痛,有孔出膿。 宜先去痔,次收口。 宜服:槐角苦參丸。

 

 櫻桃痔:宜先去痔,次穿孔,服琥珀丸收功。

 

 牛奶痔:先用藥線扎去,次點萬憶膏一二次除根。

 


 

 

 雞冠痔:亦先扎去,敷粉霜一次,痔平即可收口。

 

 雞心痔:鼠尾痔。俱無痛癢,遇辛苦則發,不治無害。

 

 右痔二十四種,形色雖殊,而治法則一,開載已悉,學者宜依次調理,不得妄為加減,致取不驗至囑。

 

 痔漏主治方:

涼血地黃湯:

 治痔腫痛出血。

 歸尾(一錢五分)、生地(二錢)、赤芍(一錢)、連(炒二錢)、枳殼(一錢)、黃芩(炒黑一錢)、槐角(炒黑三錢)、地榆(炒黑二錢)、荊芥(炒黑一錢)、升麻(五分)、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右一劑加生側柏(二錢);

 用水二大鐘,煎一鐘,空心服三四劑,則痛止腫消,更外兼薰洗。

 

薰洗方:

 凡痔腫痛出血,及漏毒腫痛,俱效。

 地骨皮、槐花、韭菜根、朴硝(各二兩)、白礬(各二兩)、蘇葉(五錢)、葱頭(七個);

 用水十五碗,煎百沸,傾淨桶內,令患者坐之,四圍遮蓋,勿令走氣,先薰後洗,待痔出黃水為妙。

 

清金養榮湯:

 痔漏腫痛,大便燥急,裏急後重者。

 枳彀(二錢)、白芍(八分)、熟地(二錢)、黃連(二錢)、連翹(一錢)、黃芩(一錢五分)、熟大黃(錢半)、枳殼(二錢)、麻仁(二錢)、茯苓(一錢)、天花粉(一錢)、甘草(五分);

 用水二鐘,煎一鐘,食前服。忌辛熱等物。

 

通聖散:

 痔漏腫痛,大便閉結不通。

 防風(八錢)、荊芥、赤芍、歸尾、梔子、連翹、黃芩、白朮(各一錢)、薄荷(八分)、川芎(五分)、甘草(五分)、桔梗(八分)、石膏(八錢)、滑石(二錢)、大黃(五錢)、朴硝(三錢);

 每劑加漏蘆一兩,生薑三片,紅棗七個,燈心三十根,用水煎服,瀉二三次,食涼粥止之,忌葷腥油膩三五日,但有熱毒內結者,服此一劑,瀉去餘毒,次服清金散三四劑,退腫止痛。

 

清金散:

 黃連(三錢)、枳殼(一錢)、陳皮(一錢)、孔香(一錢)、沒藥(五分);

 用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服,如腫痛甚者,外兼薰洗,用番丹敷效。

 

十全大補湯:

 氣血不足,不能長肉收口者。

 黃(蜜炙)、當歸(各二錢)、熟地(三錢)、芎藭、白芍、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肉桂(五分)、甘草(五分);

 用紅棗二個,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脾胃弱者,加陳皮、炒砂仁各一錢。

 

黃芪六一湯:

 漏孔穿開,膿水不絕者。

 黃(六錢,蜜水拌炒)、甘草節(一錢);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十餘服,膿水自乾。

 

槐角地榆丸:

 痔漏腫痛出血。

 槐角(四兩,炒黃)、地榆(炒黑)、地黃(炒焦)、黃芩(炒)、荊芥(炒,各二兩)、枳殼(一兩五錢)、歸尾(一兩);

 共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白滾湯送下,日明二服。忌煎炒熱物。

 

若參地黃丸:

 痔漏出血,腸風下血,酒毒下血。先紅為腸風,後紅為酒毒。

 苦參(切片酒浸濕蒸晒九次為度炒黃為末淨一斤)、地黃(四兩,酒浸一宿蒸熟搗爛加蜂蜜和苦參為丸);

 每服二錢,白滾湯或酒送下,日服二次。

 

扁柏丸:

 痔漏腸風臟毒等下血,及吐血血崩等症。

 生側柏葉(一斤用白礬四兩入銅鍋內水五六碗煎乾為度晒乾炒焦枯)、青州柿餅(十個燒)、舊陳棕(燒存性,二兩)、血餘灰(一兩)、槐花(四兩,炒焦);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空心白酒送下,日進三服,以止為度。

 

二妙丸:

 內痔藏毒出血。

 棉花子(一斤)、朴硝(四兩,入小酒瓶加老酒四碗入瓶內封口炭火烟盡為度取出為末);

 每服三錢,空心白酒調服,日進二次忌生酒熱物。

 

搜風順氣丸:

 治內熱結閉,裏急後重,并腸風臟毒下血。(原見中風門余採入此以補其缺耳)

 大黃(五兩酒蒸黑色)、麻仁(微炒去殼取仁)、郁李仁(滾水泡去皮另研)、獨活、車前子(酒浸)、兔絲子(酒煮)、枳殼(麩炒)、檳榔、山藥、牛膝(酒浸)、山茱萸(酒浸,各二兩)、加羌活(一兩此楊慶亭之秘法也);

 共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

 

蠟礬丸:

 大凡漏孔穿開,即服此丸,乾膿收口,乃漏症緊要之藥也。

 黃蠟(一兩)、白礬(一兩三錢);

 先溶蠟化,離火俟稍溫,方下礬末,攪勻乘熱搓成條,隨烘隨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滾湯送下,日進三服。

 

琥珀丸:

 治症同前。

 白礬(一兩)、象牙(一兩)、血竭(三錢)、乳香(一錢)、沒藥(一錢)、麝香(三分)、窠(一錢);

 共末,用黃蠟溶化,和藥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滾湯下,日進二服。

 

六味地黃丸:

 補,滋陰,益氣養血。

 依古方,以地黃用人乳浸九次蒸晒為異耳。

 

八味地黃丸:

 治久漏,膿水清稀,不能收口,服此補陰助陽,通暢,肌肉易長,膿水易乾,刻日見效。

 依前方加大附子、肉桂(各二兩)。

 

內消退管丸:

 又名血竭內消丸。此能退管收口,不須外治,瘡毒成漏,服此尤佳。

 蜂房(帶子者一個存性)、刺皮(一個重五兩者,煅存性)、血竭(二兩)、象牙(醋炒,為末,五錢)、僵蠶、蟬螁、木香、火硝、乳香、沒藥(各三錢);

 共末,用黃蠟八兩,熬黑取起,待溫入藥,攪勻,丸桐子大,每服三錢,酒下,日進三服,連服七日,膿水更多,已後一日一服,半月後,毒將盡,肉長管出,漸漸剪去,用生肌散,如毒未盡,用火腿肉湯日洗二三次,乾膿收口。

 

生肌散:

 盤雞(一個存性,每用一錢)、血竭、兒茶(各五分)、冰片(一分);

 共為末,吹入漏孔內收口。

 

養生丹:

 內消痔漏,百發百中。母猪大腸(一尺)、入朴硝(四兩,兩頭扎住入瓦罐水三碗煮將乾鹽泥塞口勿泄氣炭火煅存性聽用)、象牙(末二兩)、刺皮(二個存性、麝香(一錢)、猪懸蹄(二十四個切片土炒)、川山甲(二十四片土炒)、乳香、沒藥、雄黃、地榆(各三錢)、大黃(五錢)、青鹽(七錢)、白芷(一兩)、明礬(五錢)、小活龜(三個,連肉入罐內用泥封口存性)、蜂房(帶子者一個,焙乾為末)、黃牛角腮(一個,存性)、朴硝(七錢)、槐花(五錢炒)、黃蠟(一兩)、自然銅(醋內七次,五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空心,老酒送下,日進二服,服至半月,出管,一月痊癒,不用生肌。

 

皮象龍丸:

 退管內消,不須掛線。

 水銀、雄黃、雌黃、礦石、禹糧石、明礬(各一兩);

 為末,入陽城罐內封固,火打三炷香,水擦盞底,俟香完,過宿取出,出火毒,聽配後藥。

 

 刺皮(土炒)、山甲(土炒)、象牙(炒,各一兩)、血竭(六錢)、乳香、沒藥、猪懸蹄(各五錢);

 共末,用黃蠟(二兩)溶化為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每日三服。用槐花湯送下。忌茶、酒、蔥、蒜、椒、糟、房事,一月癒。

 


 

 

收功盡根丸:

 痔漏服藥痊癒,須服此藥,庶不再發。

 枯礬、雄黃、文蛤(炒)、烏梅肉(炒,各三錢)、冰片(一分);

 共末,煉蜜為丸,分五服,每日一服,空心白滾湯送下。

 

番肛散:

 內痔服此一劑,即時番出。

 枳殼(三兩生用)、陳皮(一兩);

 作一劑,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服,外喚痔散敷之。

 

喚痔散:

 此藥送入肛門內一時,其痔即番出,洗淨,用如聖散日敷五六次,看痔紫黑色為度,七日其痔自落,每日用猪蹄煎湯洗三四次,待瘡口收完,用收肛散一劑,即收入。

 生草烏尖(一錢)、刺皮(末三錢)、枯礬(五分)、白鹽(一兩)、麝香(三分)、冰片(三分);

 各為細末,葱汁調藥,送入。

 

收肛散:

 陳皮(三兩)、枳殼(一兩);

 水二鐘,煎一鐘服。

 

內塞散:

 一名龍射丸,如臟頭收入,內有疼痛,用此藥塞入穀道內三四夜,止疼收功,內痔腫痛尤佳。

 牛黃、天竺黃、輕粉(各五分)、乳香、沒藥、薄荷葉(各一錢)、冰片(二分);

 共為末,用蜒蚰搗爛為丸,如棘核大,再研冰片為衣,臥時塞一丸入穀道內,七夜為止,除根不發。

 

如聖散:

 內外一切諸痔,七日自落。

 雞糞(四兩,用雌雄雞二隻餓二日次早用豬胰子切碎拌糯米粉一二合徐徐喂之六七日接糞四兩為度曬乾聽用。)、雌黃(六錢)、雄黃(六錢)、明礬(一兩)、皮硝(一兩)、膽礬(五錢);

 共為末。入傾銀罐內,用瓦蓋之。火青煙為度。取出,加乳香沒藥各三錢。冰片五分。共為末。瓷罐收封口。用唾津調敷痔上。良久去藥。再上藥。如此七次。看痔黑色。則不須上藥。待七日。其痔自脫。略用生肌散。二三日收口。

 

二仙丹:

 一名賽金散。治外痔。

 金腳砒(二錢)、白礬(一兩);

 二味為末,傾銀罐。煙盡為度,加瓦焙蠍尾七個,生草烏一錢;

 共末。敷如如聖散法.

 

玉紅散:

 去漏腐肉,亦可點痔。

 靈藥、雄黃、白丁香(各一錢)、蟾酥、乳香、沒藥(各五分);

 共為末,瓷罐收,任用。

 

退管錠子:

 外漏用此二三次,硬管即出,如追透通腸,亦可以穿線,諸瘡漏皆用。

 靈藥(二錢)、白丁香(一錢半)、雄黃(一錢)、蟾酥(一錢)、輕粉、乳香、沒藥(各五分)麝香(二分)、蜣螂(三個存性);

 共末,飯為條,燈草粗二寸長,陰乾,收用。

 

生肌藥丁:

 漏瘡去後,用此收口。

 珍珠、象牙、龍骨、兒茶、芷石、血竭(各一錢)、輕粉、白芷、白蘝、硃砂(各五分)、冰片(三分);

 共為末,飯為條,陰乾收用,不可加減。

 

藥線:

 用此縛痔穿漏。

 鮮芫花根(一錢)、雷丸(一錢)、蟾酥(一錢)、草烏(三錢);

 水二鐘,煎一鐘,去渣取汁,用生絲一錢,入藥汁內。以文火煮汁將乾,存汁一小酒鐘,取起曬乾,復浸汁內,又曬又浸,以汁盡為度。曬乾包收聽用,至六七月。取露天蜘蛛絲,做成藥線,任用。

 

生肌散:

 用線掛開者,此藥收口。諸瘡長肉收口。

 爐甘石(一兩三黃內七次)、木香、降香、乳香、沒藥、血竭、兒茶、黃柏、黃連、白芷、白蘞(各五錢)、龍骨(三錢)、冰片(一錢)、麝香(三分)、赤石脂(一兩)、黃丹(一兩飛七次)、海蛸(湯泡去皮五錢);

 共為末用。

 

珍珠散:

 長肉生肌收石。

 珍珠、石膏(炒)、赤石脂、輕粉(各一錢)、白龍骨(三錢)、冰片(二分)、孩兒骨(五分狗胎骨亦可);

 共末收用,一加象牙一錢。

 

萬憶膏:即五灰所淋之汁。

 

真子家傳痔漏的本終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