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蹠管綜合徵

【解剖】:

 蹠管又稱踝管﹝Malleolar_canal﹞,是一個缺乏彈性的骨纖維管,位於踝關節內側。其頂部由屈肌支持帶組成,起於內踝尖,向後下止於跟骨﹝Calcaneus﹞內側骨膜;蹠管底部為跟骨﹝Calcaneus﹞內側面,蹠管的內容物由前向後依次分為:脛後肌腱﹝Tibialis_posterior_m,tendons﹞、趾長屈肌腱﹝Flexor_digitorum_longus_m.,tendons﹞、脛後神經血管束及足拇長屈肌腱﹝Flexor_digitorum_longus_m,tendons﹞。

脛後肌﹝Tibialis_posterior_m.﹞起於小腿骨間膜後面外側分的上2/3及鄰近的脛骨和腓骨後面,止於足舟狀骨粗隆、第2~4蹠骨及除距骨﹝Talus﹞之外的全部跗骨足底面。有內翻足、蹠屈踝關節及拉緊足弓的功能;

趾長屈肌﹝Flexor_digitorum_longus_m.﹞起於脛骨後面比目魚線以下的上1/3骨面及小腿深筋膜,止於第2~5趾的遠節趾骨底足底面。有屈第2~5趾的遠節趾骨、蹠屈並內翻踝關節、支持內側縱弓的作用;

拇長屈肌﹝Flexor_digitorum_longus_m﹞起於腓骨後面下2/3、小腿骨間膜後面下分及後肌間隔,止於足姆趾遠節趾骨底足底面。有屈足拇趾、蹠屈內翻踝關節及拉緊內側縱弓的作用;

脛後神經由小腿後側下行經過內踝後面,在屈肌支持帶下面發出1~2跟支,穿過屈肌支持帶,支配足內側皮膚。

脛後神經出蹠管後發出蹠內側神經,沿外展拇肌上緣行進,最後在外展拇肌筋膜纖維管通過,支配外展拇肌、5個屈趾短肌、第1蚓狀肌、屈拇屈趾內側3個半腳趾的感覺。蹠外側支潛入外展拇肌深面,通過屈拇長肌腱旁纖維弓,然後經過足蹠面,支配蹠方肌、外展小趾肌和外側的一個半足趾的感覺。

【病因病理】:

脛後神經血管束在蹠管中被縱向纖維間隔包繞並和肌腱間隔分開,相對地很少受到踝關節的活動牽拉。但由於蹠管是缺乏彈性的骨纖維管,前口又很窄,因此很易因局部外傷、腱鞘炎、腱鞘囊腫、骨刺刺激以及外感風寒濕邪等,使管壁或管內發生充血、水腫、滲出,管腔內壓力增高,壓迫脛後神經而發生一系列症狀。

【診斷】:

蹠管綜合徵多見於青壯年男性、從事體力勞動者,亦可見於肥胖女性,常有內踝扭傷史。臨床症見內踝後下方疼痛麻木,足底部麻木,站立行走時加重,休息時緩解。

查體在內踝後下方有壓痛或麻感並能向足底放射,背伸或外翻足時症狀加重,可伴有足部脛後神經支配區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

X線有時可見距骨﹝Talus﹞內側有骨刺形成或其他造成骨性壓迫的原因。

【治療】:

反阿是穴治療:由於小腿後部的肌肉較厚實,而脛後肌﹝Tibialis_posterior_m.﹞、趾長屈肌﹝Flexor_digitorum_longus_m.﹞及拇長屈肌﹝Flexor_digitorum_longus_m﹞的部位又較深,在尋找反阿是穴時可在小腿內後側肌肉包括小腿三頭肌﹝triceps_m._of_calf﹞處上下按壓敏感點,尋找可使症狀消失的點。

蹠管綜合徵症狀輕者,採用反阿是穴點揉或毫針針刺常可一次見效,頑固或嚴重者疼痛常在治療後不久復發,可按療程在反阿是穴上施予毫針針刺治療。

推拿時注意在反阿是穴上治療的同時,必須對脛後肌﹝Tibialis_posterior_m.﹞、趾長屈肌腱﹝Flexor_digitorum_longus_m.,tendons﹞及拇長屈肌腱﹝Flexor_digitorum_longus_m,tendons﹞做充分的放鬆,必要時選做小腿三頭肌﹝triceps_m._of_calf﹞、半腱肌﹝Semitemdinosus_m.﹞、半膜肌﹝Semimenbranosus_m.﹞的放鬆。

本病若病程較長,辨證多屬於虛寒濕痹者,症狀上伴有局部畏冷、喜溫喜按,可使用火針在反阿是穴及正反穴上施點刺治療。亦可輔用熱敷、藥熨。還可選用腎俞、命門、關元等穴配合使用。

針刀治療:局部消毒後,將針刀刀口線平行於肌纖維走向刺入反阿是穴或正反穴內,做縱向的鬆解2~3次後出針。術畢以創可貼粘貼針口。

傳統取穴:可選用陰陵泉、承山、三陰交、太溪、照海、湧泉等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