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疾病名稱】:足跟痛﹝heel_ache﹞

【解剖】:

足跟痛﹝heel_ache﹞與足底蹠腱膜關係最為密切。蹠腱膜即足底深筋膜增厚部,分為三個部分,中間部自跟骨結節﹝calcaneal_tuberosity﹞內側突的蹠面起始,向前分為五支,與足趾的屈肌纖維鞘及蹠趾關節的側面相融合,蹠腱膜如同弓弦,緊張於跟骨結節﹝calcaneal_tuberosity﹞蹠面及蹠骨頭之間,為支援足縱弓的最堅強部分;蹠腱膜的內側部,介於跟骨結節﹝calcaneal_tuberosity﹞至拇趾第1節趾骨底,它覆蓋拇展肌,但甚弱;蹠腱膜的外側部也很薄,覆蓋小趾展肌,在它的外側另有堅強的纖維帶,起於跟骨結節﹝calcaneal_tuberosity﹞內側突或外側突,止於第5蹠骨粗隆。

【病因病理】:

蹠腱膜深面有趾短屈肌附著其上,正常行走時,先是蹠趾關節背伸,然後趾短屈肌收縮,蹠趾關節蹠屈,再加上體重的下壓,這三種因素均使蹠腱膜遭受長期、持續的拉應力。如果患者長時間站立、長途行走、體重增加或足力降低等情況,就可以在蹠腱膜跟骨結節﹝calcaneal_tuberosity﹞附著處發生慢性纖維組織炎症,以後形成骨刺,被包在蹠腱膜的起點內,這種骨刺可引起拇展肌、趾短屈肌和蹠腱膜內側張力增加,或引起滑膜囊炎,遂引起足跟痛﹝heel_ache﹞。

跟骨﹝Calcaneus﹞骨刺位於跟骨結節﹝calcaneal_tuberosity﹞處,向前延伸,大小不同,有的僅骨面上一點粗糙,有的呈長鉤狀突出,臨床症狀的輕重和骨刺的大小不一定成正比。患者可能足跟疼痛及壓痛很明顯而X線片上卻顯示骨刺輕微;相反,有的患者跟骨結節﹝calcaneal_tuberosity﹞處的骨刺呈長鉤狀突出,但臨床症狀卻不甚明顯。骨刺多為雙側,但兩側骨刺的大小多不相同。

【診斷】:

本症好發于成年人,並尤多見於40歲以上體型肥胖者。

主要症狀為足跟底部疼痛,特別是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時疼痛更為顯著,經休息後好轉。

查體:可在跟骨結節﹝calcaneal_tuberosity﹞略偏內側處觸及明顯壓痛,少數伴有輕微腫脹。

X線攝片可於跟骨﹝Calcaneus﹞側位看見跟骨結節﹝calcaneal_tuberosity﹞處向前呈尖狀凸出,並可排除其他骨性疾病如跟骨﹝Calcaneus﹞無菌性壞死等。

【治療】:

反阿是穴治療:以往在針灸科或推拿科,許多醫師不願接診足跟痛﹝heel_ache﹞這樣的病人,因為除了封閉之外,似乎找不到很直接有效的方法。而反阿是穴治療:足跟痛﹝heel_ache﹞卻有很好的療效。

足跟痛﹝heel_ache﹞的反阿是穴位於足底部正中心稍偏內、後側的部位,在這裏可以以指壓找到一個壓痛敏感點,即為足跟痛﹝heel_ache﹞的反阿是穴。參閱圖22。

對於一般的足跟痛﹝heel_ache﹞患者,採用反阿是穴點揉或毫針針刺常可一次見效,頑固或嚴重者疼痛則可能在治療後不久複發,可按療程在反阿是穴上施予毫針針刺治療。

推拿時注意在反阿是穴上治療的同時,進行足底肌肉和小腿三頭肌﹝triceps_m._of_calf﹞的放鬆,必要時選做半腱肌﹝Semitemdinosus_m.﹞、半膜肌﹝Semimenbranosus_m.﹞以及臀部肌群的放鬆。

本病若病程較長,辨證多屬於肝腎虧虛或氣血兩虛,除取反阿是穴治療:外,還應從人體大整體角度進行辨證取穴。

如肝腎虧虛者配以腎俞、肝俞、命門、關元等穴;氣血兩虛者配以脾俞、足三裏、三陰交等穴進行治療。在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囑患者改穿稍厚一點的軟底鞋。

針刀治療:局部消毒後,將針刀刀口線平行於蹠腱膜走向刺入反阿是穴或正反穴內,做縱向的鬆解2~3次後出針。術畢以創可貼粘貼針口。

傳統取穴:可選用承山、三陰交、太溪、昆侖、照海、湧泉等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