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用推拿手法接觸面及意義

 推拿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醫者運用手法作用於患者一定部位,達到防治疾病、強身健體的一種中醫外治療法。其中手法是聯繫醫生和患者的必須工具(對於推拿治療與保健而言),其品質好壞直接關係到療效。而一定的手法總是施加於患者一定部位,這種局部接觸是推拿進行的標誌,也是推拿醫學重要的學術特點。圖示其接觸面、並具體分析其產生原理與特徵,對於正確地理解、掌握與運用手法有積極意義。現根據自己的感悟與教學經驗,將常見的幾種推拿手法的圖示及意義介紹如下。

 

一、一指禪推法:

 一指禪推法以指端推最有代表意義,練習其部位(指端)的吸定和操作過程中始終如一地沉肩與垂肘是整個推拿手法的基本功。其接觸部位由A和B兩部分構成,A位於中央,是吸定點,面積小,部位固定,為垂直向下的拇指指端的印記。B為兩半月形,緊緊地包繞著吸定點A,且左右基本對稱,為前臂向尺側擺出去時部分指腹和向橈側擺回來時部分指甲背所留下的印記。其中A處壓力持續、恆定且最大,深透性最強,為治療重點;兩側B由於擺動而使局部呈振盪(波浪)式受力,不斷向兩側擠壓,結果A處的力通過擺動源源不斷地向兩側擴散,增大了治療面積;又似鑽勘一樣增強了拇指端向下(由垂肘而產生)克服局部阻力的能力,最終增強了深透性;同時擺動的結果突破了傳統推拿手法單一的方向,改變了原有力(單純向下的壓力)的性質,使手法更柔和了,這也是一指禪廣為流傳,樂於被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二、扌袞法:

 扌袞法乃丁季峰先生所創,丁本人為一指禪推拿傳人之後裔,但他有感於一指禪推法在接觸面積(不得不以緊推慢移來彌補)和力度方面的不足,設計併發明瞭扌袞法。扌袞法是以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緊貼於治療部位上,通過前臂的旋轉和腕關節的屈伸複合而成的一種手法。

 其接觸面也由兩部分構成,A是吸定點,固定不移、壓力較大、且均衡。B為以A為起點向扌袞動方向擴散的圖形,類似扇形,B處的壓力特徵為扌袞出去時,由A至B主動發力,手的小魚際與手背尺側均勻地對所扌袞部位產生按壓,逼氣血離經;回來時從B到A為被動運動,壓力較小,外周氣血隨之複歸,所以連續扌袞動時,局部氣血反復被壓出去、又退回來,呈潮汐樣改變,在所扌袞部位形成特殊的「氣血泵」,這是扌袞法推拿的最大特點。據此,扌袞法推拿的頻率應為120~160次/min,才能使氣血充分振盪而發揮作用,如果頻率過快,氣血來不及振盪,反而會削弱其「泵」力,這是操作中應注意的。特殊的「泵」作用與接觸面積大、力度強,使扌袞法在腰、腿、背及肩等肌肉豐厚部位的操作得天獨厚,其行氣活血、解痙鎮痛之功是其他手法難以比擬的,這是扌袞法創立之後能迅速推廣運用的重要原因。

 

三、揉法:

 揉法以指腹、大小魚際、掌根或前臂等部位吸定於治療部位,作迴旋運動。在操作上揉法有如下特點:從接觸面來看,隨所用部位不同,揉法面積可大可小;其深度則隨用力大小可重可輕;在旋轉方向上則可順時針,又可逆時針。所以在運用上,其廣度可及全身各部,其深度可達機體各層,不同的迴旋方向又使其集推拿補法(左轉)和瀉法(右轉)於一體。加之其操作簡便,不象一指禪和扌袞法那樣難於掌握;而表皮吸定之後,局部摩擦近乎零(即肉動而皮不動)。患者感受又較為舒適,難怪古人謂「揉以和之」,既表明了揉法在操作時的柔和,也反映了其功能上的調和性質。這使揉法成了臨床上醫患都很喜歡的推拿方法。

 

 


 

四、推法:

 推為單方向的直線運動。從該定義出發,推法主要用於兩種情況。第一種用於理筋,因為筋在人體的分佈一般是線性的。而筋傷是筋的位置、形態與結構的異常改變;推拿治療筋傷的原理與整複的標誌也被譽為「理順撫平」。要改變其異常的位置和形態,要使其回復原有的線性,即理順與撫平,推法尤有特色,其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但由於筋位於皮下、筋附於骨、諸筋者皆屬於節;同時在人體當從O點推向A點時,O點左面的軟組織(B處)也隨之被帶動,這不利於理筋與整複。因此,要達到正確的理筋,必須掌握正確的推法,筆者將其總結為:

  路徑一定要與筋的走行方向一致。

  ㄆ推的力應深沉,頻率應慢。

  在筋的中部推時,最好固定一端,推向另一端。固定B點,再從O點推向A點,就將O點的筋理順了。

  在筋的兩端推時,應推向其起點或止點,才有助於增強筋與骨的吻合,若反向推(即與起止點相背),則起止點處所受牽拉力更強,有可能加重損傷。推法運用的第二種情況是在保健與小兒推拿中,它廣泛用於「線性」穴位,如開天門、推背、推五經、推三關、推六腑、推上下七節骨等,其操作應輕快。

 

五、摩法:

 學術界長期認為摩法是皮動肉不動地在體表作環(圓)形運動。其定義就決定了摩法的操作要點:

  路徑一定要圓。

  ㄆ力度很輕(才能做到皮動肉不動),且頻率較緩。

  操作部位一定要緊貼治療部位。

  客觀存在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的不同。

 由於摩法力度很輕,只刺激皮膚,推測其作用機理在於通過對人體淺感覺器的刺激,以及通過患者在入靜條件下,悉心體會其輕癢舒適的感覺的導引方式而調氣調血與調神。與摩法類似的手法有運法和旋推法,臨床多有混淆。三者的軌跡都相似,但摩法皮動肉不動,力度最輕,且歷史悠久,為早期的推拿手法;因此當圓形或弧形運動既需要皮動,也需要肉動時,必然要賦予其新的名稱和內涵,後起的運法就應運而生了。有人認為運法的力度比摩法還要輕,試問,比只有皮動還輕的摩擦類手法當然是皮也不動了,這同運法的定義相矛盾,同時小兒推拿臨床,不論運土(水)入水(土),運內(外)八卦,海底撈月,還是運太陽等,只有做到輕而不浮,才能保證療效,可見運法應該比摩法重些。小兒推拿的旋推傳統上用於五經穴,由於其在嬰幼兒的螺紋面上操作,因此圓的軌跡較小,或類似揉法。在成人旋推則被推揉或按揉等複合手法取代。並且「推」字本身較之「摩」與「運」意味著克服的阻力更大,所以其力度最強。三者的力度與所達層次為:旋推>運法>摩法。

 

六、擦法:

 擦法的定義為沿直線來回運動。由於來回運動,反復摩擦,所以擦法對局部表皮的刺激很強,是重要的產熱方法。可用於局部皮膚的感覺異常,如感覺遲鈍、寒涼、麻木、蟻行、瘙癢等;也借助其所產之熱的深透,用於各種傷筋及經脈治療結束之時,以使患者保持一定的溫熱感覺,有助於增強局部的感應性和療效。因此擦法在運用時,必須保持一定的頻率和力度,為防止過度摩擦,甚至不得不運用潤滑類介質。關於擦法的寒溫屬性,臨床爭論不休。其實,適當的運用擦法(力度較小,時間較短),在表皮產生熱量,逐漸向內向裏傳導,溫煦機體,當屬溫熱無疑,於虛寒之證和數九寒天尤宜;而過度的摩擦(力度強,時間長),當局部潮紅、青紫或破皮之時,隨著局部血管擴張,所產之熱散失,患者又有熱退身涼之感,屬於典型的瀉法與清法。

 

七、抹法:

 對抹法的理解較為混亂,有認為抹為「以羅紋面緊貼皮膚,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動」;有認為抹法與推法類似,但比推法用力更重。其實,抹者,塗也,拂也。從字面上講,抹是一拂而過,一帶而起之意,因此,抹法的力度不應該重。再考察臨床運用最多的面部抹法、掌抹法、推抹脅肋、推抹橋弓等,可以發現,抹法的運行軌跡多為弧形、螺旋形或不規則形狀(單看一側雖不規則,但卻顯左右對稱)。而現實推拿手法中,恰恰沒有螺旋與不規則形的操作方法,但在推拿治療與保健過程中,不可能每一招每一式(法)的軌跡都方方正正,一定會有螺旋與不規則形的操作,由此可以推測抹法正是用來解釋或規範這類操作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