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手部: 

 經絡:

 大拇指屬手太陰肺經

 食指屬手陽明大腸經

 中指屬手厥陰心胞絡

 無名指屬手少陽三焦經

 小指屬手少陰心經

 

 手發背:

 生於手背,初如水刺,無頭漫腫,破爛至骨,由二陽經風熱所致。

 宜羌活散,熱加薑黃,寒加桂枝。

 有表症者,紺珠丹汗之;裏症者,內疏黃連湯下之,元氣虛者。

 宜大補之。

 

 手心毒:生于手心,一名穿掌毒,由心胞絡經積熱所致。

 

 手癰:生于手心,偏于掌邊,一名穿埂毒,二症治同手發背,外用藕節煎湯浸洗,再搗田螺肉敷之。

 

 病蝦:生于手背,腫赤如蝦,用消毒等藥,外以鹽糟油炒令香,淬以熱湯,淋洗患處。

 

 合谷疔:

 生于虎口,又名虎口疽,丫叉毒,擘蟹毒,皆其名也。

 如初生小泡疙瘩,癢熱痛者,多有紅絲上腋,由手、足陽明濕熱攻注

 初宜刺破瘡頂,搽拔疔散,蓋膏,餘腫處磿離宮錠子塗之,內服蟾酥丸,或紺珠丹汗之,膿成脹痛者針之,插蟾酥條,膏蓋自癒。

 

 手叉發:為五指叉處結腫痛也,治同虎口疽,灸內關間使各三七壯。

 

 

 

 調疽:

 生于手大指頭,若生于別指指頭,則又名熛疽、敦疽也,初發如粟如豆,漸大如桃如李,青紫麻木,癢痛徹,俱由肺經積熱所致,四日宜刺,得膿血者生,黑血者死,若黑色無膿不痛者,則又名斷指也,治宜截之,與脫疽同治。(見足部)

 

 蛇頭疔:

 生于手指尖,一名天蛇毒,腫若蛇頭,痛楚連,寒熱交作,由心經心胞絡二經積熱所致。

 初起用代指膏,猪膽敷抹,若用陽燧錠子於指頭上灸五壯,反大痛,少時即癒,或內服蟾酥丸汗之,失治,破後腫仍不消者,插蟾酥條,黑膏蓋之,腐爛者,紅黑二膏貼之,虛而不歛者補之。

 

 蛇眼疔:生于指甲兩旁。

 

 蛇背疔:生于指甲之下。

 

 蛇腹疔:又名魚肚疽,生指中節前面,腫如魚肚。

 

 蛇節疔:

 又蛀節疔,生指中,節面背俱腫。泥鰍疽其腫甚于蛀節疔。俱痛連肘臂。凡手部生毒膿成脹痛者,即宜針之,然針亦有法,如手指有毒,用繩或細帶,先扎指根,如掌背生毒,用繩帶先扎手腕,少時,則手指掌處,脹急難堪,隨用針劃破,出膿水令完,以藥水洗淨,摻生肌孳令遍,隨以膏藥裏之,絹條縛之,畢方,去所扎繩帶,即合口而癒。

 

 代指:

 生指甲邊,熱腫痛,結膿甚者,指甲脫落,症類指疽,然無蘊毒,故不黯黑也,由血熱所致,得冷藥一味漬之,為佳。

 

 僵螂蛀:

 生手指中節,背面通腫,形如蟬肚,與泥鰍癰相似,然此症初起,不紅不熱不痛,日久方痛,痛久方腐,腫仍不消,非若鰍癰之暴發也,由手少陰痰氣凝滯而生,腫則以離宮錠子塗之,腐則以蟾酥餅子貼之,內服滋補之藥,免變虛勞,是症非以年計,不可以言愈也。

 

 瘑瘡:生于手足,形如茱萸,相對癢痛,破流黃汁浸淫,時瘥時發,風濕客於膚腠也,以殺蟲為主,用藜蘆膏敷之。

 

 狐狸刺:由手指揩著庭木,痛不可忍,十日後瘡口日深,用蒲公英草根滴白汁塗之。

 

 鵝掌風:

 初起紫斑白點,久則皮枯堅厚,或破裂不已,由熱血燥,兼外受風寒所致,亦有因生時瘡,餘毒未盡結於此。

 宜二礬散洗之,三油膏搽之,或紺珠膏久貼亦癒,再與楊梅門參考。

 

手部主治方: 

 羌活散:

 治手發背,及手掌毒。

 羌活、獨活、前胡、桔梗、烏藥、荊芥;當歸、升麻、薄桂、葳靈仙、甘草;

 用水、酒各一鐘,煎一鐘,食遠服。

 

 代指膏:

 治代指。雄黃、朴硝(等分);

 用猪膽汁,少加香油調塗。

 

 藜蘆膏:

 治瘑瘡癢痛,黃水浸淫。

 藜蘆、苦參(各一兩)、猪脂(半斤);

 浸七日,煎十數沸,去渣入松香(一兩,化),離火,入雄黃末、枯礬末(各一兩),攪勻塗之,以瘥為度。

 

 二礬散:

 鵝掌風皮膚枯厚,破裂作痛,越重越妙。

 白礬(四兩)、皂礬(四兩)、兒茶(五錢)、側柏葉(半斤);

 水十碗,煎數滾聽用,先以桐油搽患處,次以紙撚蘸桐油,點著向患處薰之,片時,次用湯乘熱貯淨桶,內手架上用布蓋,以湯氣薰之,勿令泄氣,待微熱傾入盆內,蘸洗良久,一次可癒,七日不可見水。

 

二油膏:

 鵝掌風及血風等瘡。

 油、牛油、香油(各一兩)、黃蠟(一兩)、銀硃(一兩)、鉛粉(二錢)、麝香(二錢);

 成膏,搽患處,火烘之,以油乾為度。

 

 

 

A油以烏桕為原料取之,烏桕介紹如下:

烏桕(學名:Sapium sebiferum),可作烏臼、鴉臼。俗稱木蠟樹、樁仔、瓊仔等。

 

【分布】: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黃河以南地區,北至陝西、甘肅。日本、越南、印度等國亦有分布。18世紀進入美國。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可達15,無毛,具乳狀汁,樹皮灰黑色,有縱裂。枝廣展。葉互生,呈菱形、菱狀卵形,頂部具尖頭,秋季時會轉為紅、橙、紫、褐、深綠或釉綠等色,甚至有可能一葉數色。花單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頂生總狀花序,黃綠色細穗狀,在春季時吐出。蒴果綠色,梨狀球形,成熟時黑色,並裂開為3瓣。種子則近圓形,外被白蠟質假種皮。[1]

 

【用途】:

 中國將烏桕視為經濟作物而栽植已有千年歷史,主要因其種子外部含蠟,可為蠟燭。種子本身含油,可食用或作肥皂原料。而葉部亦可為中藥,民間有治蛇毒、消腹水的傳說。

 

 烏桕昔日的經濟效益,今日多已不重要。但由於秋季葉片能變色,目前常作為觀賞植物,在行道樹尤為常見。另外,烏桕木材密緻,易於加工,為傢具及雕刻良品。

 

 烏臼果~0  

烏臼果~2 烏臼果~1  

 

手部應用方: 

 紺珠丹、內疏黃連湯、陽燧錠子、離宮錠子(俱見首卷)、蟾酥丸、拔疔散(俱見疔門)。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