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股部:

 股部:足三陽之脈,在外,曰髀;足三陰之脈在內,曰股。

 

 經絡:

 前廉足陽明胃經

 後廉足太陽膀胱經

 外廉足少陽膽經

 內廉足厥陰肝經

 內前廉足太陰脾經

 內後廉足少陰腎經

 

 股陰疽:

 生股內陰囊之側,形長微赤痛甚,膝曲難伸,上發下,易治,下發上,難醫。

 灸,商丘穴七壯,或灸膝下外廉橫骨盡處。

 

 陰疽:

 生夾縫之下三寸,在左,漫腫,痛連陰子,上及小腹,下及大腿。

 灸,中都穴二七壯。

 

 玄疽:

 生夾縫之下,在右。

 灸,蠡溝穴三七壯。

 

 伏兔:生胯下五六寸,寒熱,腫無頭,疼痛徹

 

 肚門癰:生于大腿肚。

 

 箕門癰:生股內近膝。

 

 股陽疽:生股外側。《靈樞》云:「腫不變色,內薄於骨。」

 

 環跳疽:

 生環跳穴,漫腫隱痛,尺脈沈緊,腿不能伸。

 

 按右症,初起腫痛者,可用衛生散,漫腫大痛者,內托黃湯。

 

 痛而筋攣,脈弦而緊者,紺珠丹汗之,痛止,易以神應養真丹,遍身走痛,兩日後腳面結腫,腿股結塊,脈浮重緩者,由寒邪外襲也,紺珠丹汗之,痛止,則宜托裏,倍多參、朮、歸

 

 腫便閉,煩燥飲冷,脈數者,熱淫於內也,內疏黃連湯、貴金丸下之。

 

 腫痛寒熱,發渴,脈洪數而有力,飲食如常者,由足三陽之濕熱壅滯也,檳蘇敗毒散。

 

 腫痛寒熱止,易以逍遙散,腫痛色不變,寒熱,食少體倦者,由脾虛濕痰下注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芍藥,患此入房。

 

 腫硬二便不通者,六味丸料加牛膝、車前,二便利仍用補中湯。

 

 潰而膿清者,十全大補湯加牛膝,以以豆豉餅灸之。

 

 再瘡口紫陷者,再加大附子,外以附子餅灸之,食少者弱也,諸虛皆稟於。宜六君子湯加藿香、當歸,俟食進,更以十全大補,膿出。

 

 惡寒不食,脈細如絲者,用人參一兩,附子三錢,薑、棘煎服。

 

 潰而反痛,氣血虛也,峻補之,補之則氣化,氣化痛自除。

 

 再環跳疽者,由移寒於也,惟黃狗下頦方神驗,兼助以氣,更宜外刺委中穴,出黑自瘥。

 

 


 

 附骨疽(生大腿外側),咬骨疽(生大腿內側):

 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乃陰寒入骨之病也,初起則寒熱交作,稍似風邪,隨後筋骨作痛,不紅不熱,疼至骨,甚者不能曲伸,或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是症皆宜灸之熨之,以散毒氣,補陽氣,溫脾氣為主。

 

 灸法,於痛處週圍,灸之百壯,起泡可治,無泡難治,或以筋頭點痛處,墨記之,艾灸百壯,以爆為度,又以患者覺骨中疼為效,又附骨疽灸懸鐘穴七壯,咬骨疽灸陰包穴三七壯,環跳穴痛灸崑崙穴二七壯。

 

 初起寒熱作痛者,以紺珠丹汗之,次以大防風湯,行經絡活血補虛。

 

 生於尻,漫腫作痛者,內托羌活湯。

 

 生內股近膝,漫腫不痛者,內托柴湯。

 

 生腿外側,漫腫作痛者,內托酒煎湯。然必外兼灸之熨之,淋洗之,以助其陽,蓋主骨,虛則骨冷,寒邪乘之,則氣血凝滯,但能為腫,不能為膿,故流注者,乃傷寒之餘毒,由表之未盡也。

 

 附骨疽者,乃流注之壞症,由涼藥之誤也,久之陰極生陽,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化而為膿也。

 

 欲作膿者,附子八珍湯。

 

 膿成脹痛者針之,實者膿稠,十全大補湯;虛者膿清,保元大成湯。

 

 若氣敗者死,食少體倦者,香砂六君子湯。

 

 脾虛寒熱者,補中益氣湯。

 

 久潰不已者,必出朽骨,視其膿,膿白清稀者,朽骨初脫,肉深難取,膿白而稠者,朽骨將,出肉淺可取。

 

 大抵瘡疽,旬日不退,則宜托裏,有膿針之,有腐取之,虛則補之,方能收十全之功,有因復犯房慾勞傷,致令寒熱互變,氣血乖違,經脈橫解,受病日深,以成斯疾者,則大腿漸漸腫如冬瓜,上過胯腹,下連足底,牽連漫腫,日久潰膿,色白腥穢,腫痛不減,元氣日衰者,終為不治。

 

 腿遊風:

 外腿忽然赤腫熱痛,按之如泥不復起者,由風熱相搏所致。

 宜砭去惡血,服當歸拈痛湯,及紺珠丹和之。

 

股部主治方:

 內托羌活湯:

 治尻堅硬腫痛,兩尺脈緊數,按之無力者。

 羌治(一錢)、黃柏(酒浸二錢)、防風、歸尾、藁本(各一錢)、黃(一錢五分)、肉桂(三分)、連翹、蒼朮、陳皮、甘草(各六分)、紅花(五分);

 用酒、水各一鐘,煎八分,食遠服。

 

 內托酒煎散:

 治寒濕發於腿外側少陽經分野,患癰或附骨癰,堅硬漫腫作膿,或流至足陽明經者。

 黃、當歸(各二錢)、柴胡(一錢五分)、連翹、肉桂、大力子(各一錢)、升麻、黃柏、甘草(各四分);

 用酒、水各一鐘,煎一鐘,食前溫服。

 

 大防風湯:

 治三陰不足,風邪乘於兩膝作痛,久則膝愈大而腿愈細,因名鶴膝風,乃敗症也,非此方不能治。

 又治附骨疽,皮色不變,大腿通腫,疼痛無奈,及痢後腳痛緩弱,不能行步,或腿膝腫痛。

 防風(三錢)、人參(二錢)、白朮、黃、杜仲、牛膝、當歸、芎藭、白芍、熟地、羌活、大附子、甘草(各一錢);

 用生薑三片,水二鐘,煎一鐘,食前服。

 

 神應養真丹:

 治足厥陰肝經,為四氣所襲,腳膝無力,及左癱右瘓,手足頑麻,語言蹇沚,遍身疼痛。

 當歸、芎藭、白芍、熟地(酒蒸搗膏)、羌活、天麻、木瓜、兔絲子;

 等分為末,入前地黃膏,加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黃犬下頦方:

 治肚癰,小腹癰,及腿內貼骨癰,神效,然亦治發背,大抵此方治下部癰疽,更效。

 黃狗下頦(連舌連皮毛劈下,入罐內,鹽泥封固,鐵盞封口,一炷香,覺煙清即止,取出,色黑如炭為度,全要存性,若帶白色,其性已過,則無用矣,用時研極細末。)、豆粉(俗名水寒豆,又名小寒豆,生用為末)、白蘝;

 右三味,各為末,等分和勻,每服以五錢為率,黃酒空心調服,外此藥用香油調敷患處,其驗,以服藥後,出臭汗及熟睡為準。

 按此方世多用之為敷藥,散腫止痛,而不知可以內服,為下部癰疽內消之聖藥也,一轎夫環跳穴痛甚,如雞啄火灼,與此藥三錢,酒服之,未癒,更進一服,則霍然如失。

 

 川山甲散:

 治癰疽漫腫不變色者,能托裏排膿,及附骨疽在裏能內消止痛。

 露蜂房(一兩)、蛇蛻(二錢五分)、頭髮(二錢五分一方等分燒存性加)、川山甲(二錢五分);

 為末,每服二三錢,加乳香末五分,溫酒調服,此三生散加川山甲也,治附骨疽甚效。

 

 瓜蔞內托散:

 癰發於腿外側者,善能活血消毒。

 瓜蔞(一個半生半炒)、人參、歸尾、沒藥(各五錢)、甘草(一錢);

 黃酒二碗,煎一碗,食前服。

 

 還少丹:

 治鶴膝風等症,此藥補肝腎,進飲,誠對症之良劑也。

 熟地黃、山藥(微炒)、山茱萸、白茯苓、枸杞、巴戟天(酒浸)、牛膝(酒浸)、五味子、肉蓉(酒浸去鱗焙乾酥炙)、杜仲(酒薑拌炒)、遠志(甘草水浸湯下)、楮實子(酒浸)、石菖蒲(去毛忌鐵)、小茴香(鹽酒炒)、續斷(酒浸)、兔絲子(酒蒸等分);

 右為末,煮紅棘肉,加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及食前各進一服,黃酒鹽湯任下。

 

 追風逐濕膏:

 治骨節疼痛,濕痺麻木筋攣等症。

 西聖膏(一斤,見首卷)、加木香、胡椒(各一兩)、白芥子(二兩);

 為末,入膏內,攪勻,攤貼痛處。

 

 外灸方:

 治風寒濕氣,腰腳疼痛。

 良薑、防己;

 等分為末,搗大蒜和為餅,安痛處,鋪艾灸之,以痛至不痛,不痛至痛為度。

 

 敷腫方:

 治膝痛,并寒濕腳氣。

 文蛤(醋浸炒)、吳茱萸(等分);

 右為末,用米醋調敷痛處。

 

 汞昇膏:

 治附骨疽痛。

 銀硃為末,燒酒調敷,如腫毒,用生桐油調敷。

 

 金蟾膏:

 治骨疽,膿汁敗壞,骨從瘡口出者。

 大蝦蟆(一個)、亂頭髮(雞子大一團)、猪脂油(四兩,);

 二味枯,去渣收用,先以桑白皮、烏豆煎湯,淋洗瘡口,拭乾搽之。一治多骨疽及瘰瘡,用密陀僧末,生桐油調敷。

 

 【附】醫案:

 一人股內側痛久,醫作痛風治,月餘罔效,膿熟肉厚,不能穿穴,因潰入腹,精神昏憒,粥藥不進,請予視之,脈細如絲,氣息奄奄欲絕,曰:可治,以針刺腹,膿大泄數升,然皆清膿如水,瘡口如蟹吐沫,凝其透膜,曰:無傷也,投以參、、附子,加以厥陰引經藥,大劑服之,再食前吞八味地黃丸百丸,食大進,日噉飯升餘,肉數臠,旬日而癒,所以知其可治治者,潰瘍之脈,洪實者死,微細者生,今脈微細,形症相合,知受補也,所以信其不透膜,即透膜亦可治者,無惡候也,服八味丸者,使腎氣旺而上升,則口開而納食也,瀉膿雖多,更進以開藥,使多食粱肉以補之,肌自速生,此治潰瘍之大法也。

 


 

 

 股部應用方:

 衛生散、紺珠丹、內疏黃連湯、貴金丸、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刺委中穴法、按穴灸法、八珍湯、保元大成湯、香砂六君子湯(俱見首卷)、逍遙散(見瘰門)、檳蘇敗毒散。永康堂整體保健(張辰奕)【Y.C.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