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是指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症,該病以肩關節疼痛、活動功能障礙和肌肉萎縮為臨床特徵。本病常發生在單側肩部,多見於50歲左右的患者,所以又有"五十肩"之稱。本病屬於一種具有自愈傾向的自限性的疾病。

 本病病因主要與肩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行性改變、肩部外傷、慢性勞損、或感受風寒等有關。病理變化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充血、水腫、滲出、粘連等,導致肩關節功能障礙。

 

【診斷】:

(一)臨床症狀

 初起症狀為經常性肩關節疼痛,活動不利,有僵硬感。局部畏寒,夜間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臂放射。

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日漸加重,早期為疼痛引起,中期為肩關節出現粘連所致,後期常有局部肌肉僵硬、萎縮、肩峰突起等。肩關節各方向的活動均受限,但以外展上舉更為嚴重,患手不能摸背。肩關節周圍廣泛粘連而形成“凍結肩”,隨之疼痛減輕。

 檢查時,在患側肱二頭肌長、短頭附著處(肩內陵穴)、肩峰下緣(肩髃穴)、肩胛岡上緣(秉風穴)、小圓肌上緣(肩貞穴)等處有不同程度的壓痛點,患肩活動明顯受限。

(二)理化檢查

X光檢查:初期常無異常,後期出現在肱骨大結節附近軟組織內的鈣化斑有重要的診斷價值。鈣斑的形狀、大小、密度均不定。有的為顆粒狀,有的為斑片狀鈣斑。除見於上述部位外,還可能出現於肱骨頸、肱骨幹、肱骨頭及肩峰附近的軟組織內,但出現在肩胛盂下方軟組織內的鈣斑非常少見。受累側的肩肱關節、肩鎖關節將顯示骨性關節病的改變,肩部諸骨可顯示骨質疏鬆,併合並肌肉萎縮。

肩關節造影檢查:可見關節囊變小,其下緣呈鋸齒狀,肩胛下隱窩或腋隱窩可以變小或消失。

 

【治療】:

目的:初期對疼痛較甚者,宜增加局部組織痛閾,改善局部血液迴圈,加速滲出的吸收和排泄,促進病變組織的修復;後期以改善肩關節活動為主,松解關節粘連,加大關節活動度,滑利關節,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治則:初期活血止痛為主,後期松解粘連,滑利關節。

部位及取穴:肩井、肩髃、秉風、天宗、肩貞、肩內陵、曲池、合穀等穴。

手法:滾法、一指禪推法、按法、揉法、拿法、搖法、扳法、拔伸、搓法、抖法等。

操作方法:

1、方法一:

(1)患者端坐,患肢放鬆下垂。術者站於患側,用一手握住患者手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用滾法或一指禪推法施術,重點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上臂內側。在肩前部及三角肌部施以滾法時,另一手可配合患肢的被動外展和旋內、旋外活動。如施術時患者怕痛,肩臂肌肉緊張,不能放鬆,而影響治療者,則可採取仰臥位,患肢微外展,並屈肘90°,術者一手握住其腕部,另一手用滾法施於肩前都、上臂內側部及三角肌部。兩手協調配合,使肩關節作旋內和旋外活動。

(2)坐位,接上勢。術者一手在患肩外側和腋後部用滾法,另一手可配合患肢被動的後伸旋內,並屈肘使手背沿著脊柱向上抬。要注意上抬的動作必須穩而緩和,幅度逐漸加大,切忌動作粗暴,以免引起劇烈疼痛,使患者不堪忍受。

(3)術者站於患側後方,依次接揉肩井、秉風、天宗、肩貞、肩髃、肩內陵各穴。夜間痛者,天宗穴可作重點按揉。

(4)術者站在患側,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心作環轉搖動,幅度由小到大。接著再作患肩的內收扳動:術者站於患者背後,用腹部緊貼患者背部以穩住身體,然後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患肘向健側肩關節方向扳動。本法適用於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明顯者。

(5)肩關節後伸扳法:術者站在患側前外方,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另一手扶住健側肩部用握腕之手將患臂由前向後扳動,盡可能使之後伸、幅度可逐漸增大。

 


 

(6)肩關節後伸旋內扳法:術者站於患者健側後方,用一手扶住健側肩部,防止患者上身前傾,另一手握住患側腕部,從背後將患肢向健側牽拉,一放一緊,逐漸用力加大活動範圍。此法適用於肩關節內旋障礙明顯者。

(7)肩關節抖法:術者站在患側前方,用雙手握住患肢手腕部。慢慢向上提起,並同時作牽拉抖動。提抖時要求患肢充分放鬆,提抖頻率要快,幅度逐漸增大。

(8)用搓法從肩部到前臂反復上下搓動,以放鬆肩關節。拿肩內陵、曲池、合穀。本法常作為肩部治療的結束手法。

2.方法二:患者正坐位,術者立於患者背側,先點按缺盆、肩髃、肩貞、天宗等穴,待肩臂熱脹後,進行下述手法。

(1)捏肩術者用手的拇、食、中三指捏、揉、拿患側肩部斜方肌上緣3~5遍。

(2)揉臂術者立於患者外側,雙手合揉患肩關節,然後用按揉法自肩至腕部操作3~5遍,用力由重到輕,再由輕到重。

(3)大旋術者立於患者患肢外側,將患肢向前、後大幅度旋轉3~5次。

(4)運肘術者反手握住患側的小指、無名指和中指(術者反掌將掌心與患者的掌心相對,拇指與其餘四指握住患者的小指、無名指和中指),將患肢腕關節掌屈,並帶動前臂向患者肩前方屈肘,抵於肩前方後,帶動前臂內旋並沿患者腋前線方向,向下牽抖3~5次(亦稱運抖法1)。

(5)下牽接上動作,將患肢沿腋中線方向,向下牽抖3~5次(亦稱運抖法2)。

(6)反牽接上動作,將患肢沿腋後線方向,向下牽抖3~5次(亦稱運抖法3)。

(7)雙牽完成上述手法後,將患者的患肢與健肢在胸前交叉,術者雙手分別握住患者的雙腕,向後牽拉3~5次;然後將患者的健肢和患肢交叉換位,再進行3~5次的牽拉。

(8)活肘術者站於患側側後方,面向患者背部,將患肢上臂內旋肩關節輕微內收,使前臂置於背後,肘關節屈曲至最大幅度。術者一手托住患肘,一手握住腕部,握腕之手向外,托肘之手向內做相反方向的拉伸,以患者耐受為度。

(9)運肩術者將患者的患肢搭於自己的肘部,兩手交叉扣於患肩。其中一手扣於肩峰,術者用自己的肘部帶動患肢上臂進行環形轉動,扣於肩峰的手隨著轉動揉搓患肩,左右各轉動5~10次。

(10)搓肱術者立於患肩的外側,用搓法操作與上肢,自肩關節至腕關節,反復3~5次。

 

【預後】:

 推拿對肩關節周圍炎的治療預後良好,痊癒後很少復發,配合患者主動練功,效果更加顯著,但有糖尿病或結合病史的患者,治療效果較差。

 

【附注】:

 1、注意事項:肩部避風寒,避免過度勞累。

 2、練功方法:

  A、彎腰旋肩:站立位,彎腰,使垂下的上肢作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旋轉運動。

  B、手指爬牆:患者面對牆壁用雙手或患則單手沿牆壁緩慢向上摸高爬動,使患肢儘量上舉,然後再緩慢向下回到原處,反復進行,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爬牆高度,也可讓患者站在單杠下用單手或雙手握住單杠對
肩關節進行牽拉,以解除粘連。

  C、抱頸後伸:雙手十指交叉,抱住頸部,雙肘盡力後伸。

  D、扶欄下蹲:一手扶握欄杆或窗臺、桌沿,身體側立,緩緩下蹲,使肩關節外展。

  E、毛巾擦背:健肢在上,患肢在下,分握毛巾兩頭,健肢向上拉毛巾,帶動患肢屈肘內旋。此動作也可用棍棒代替毛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