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周圍炎

 肩周炎俗稱「五十肩」、「漏肩風」,又稱為凍結肩。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多見於50歲左右的女性,故有人稱它為「五十肩」。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肩部受風著寒而致,故又稱為「漏肩風」。又因為患病後常見肩關節僵硬,不能活動,好象凍結了一樣,所以又叫它「凍結肩」、「肩凝症」。患病後如果給與積極治療、認真養護的會有不同程度的恢復,乃至完全康復。否則會加重病情,影響勞動及生活,甚至不能自理。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組織炎,這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炎症,50歲左右的人比較常見。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由於長期伏案工作,肩部的肌肉韌帶處在緊張狀態,故50歲以下人中也不少見。中醫認為本病由肩部感受風寒所致,又因患病後胸肩關節僵硬,活動受限,好像凍結了一樣,所以稱「凍結肩」、「肩凝症」。

 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鬆馳,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由於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磨擦擠壓,故而易發生慢性勞損。

 

【肩周炎的誘發因素】:

 (1)、制動:肩關節的活動減少,尤其是上肢長期靠在身旁,垂於體側,被認為是肩周炎最主要的誘發因素。制動一般發生在外傷或手術以後。不僅肩部或上臂骨折,外傷後過久地不適當制動可造成肩周炎,而且有時甚至因為前臂,腕部骨折後應用頸腕吊帶懸吊,或是胸部石膏固定等原因減少了肩關節的活動也可造成肩周炎。此外,由於心臟手術,胸外科手術,女性乳腺癌切除術,有時甚至肝膽外科手術也可引起同側肩關節的肩周炎。這種手術以後引發的肩周炎,可能與術後疼痛,肩部活動減少有關。

 (2)、肩關節內在病變:肩關節本身變性性疾病,尤其是局部軟組織退行性改變,可由於疼痛限制肩關節運動造成肩周炎。最常見導致肩周炎的軟組織退行性疾病是肌腱炎和腱鞘炎,其次是撞擊綜合征和肩峰下損害。這些疾病可因為進一步開成肌健、肩袖、滑囊、關節囊的損害、粘連,攣縮等病理改變而導致肩周炎的發生,此外,肩部的損傷有時甚至是微小的損傷,也極有可能成為肩周炎的起因。

 (3)、鄰近部位的疾病:常見的鄰近部位病變為頸椎疾患。有相當多的研究結果表明,有頸椎疾患的病人發生肩周炎的可能性極大地增加,而且肩周炎病人也常伴有同側頸椎側屈和旋轉功能的明顯下降,頸椎疾患誘發肩周炎的原因也是不太清楚,可能原因是由於脊神經根受刺激後肩臂部疼痛或肌肉痙攣造成的肩部活動減少,或頸椎疾患的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特別是自主神經受累所造成,因此,在鑒別診斷或判明是否由頸椎疾患導致的肩周炎時要慎重。其他鄰近部位的疾病還包括心臟病,肺部結核,膈下疾病等。

 (4)、神經系統疾病:有較多的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患偏癱,神經麻痹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病人肩周炎發生率較高。這可能與肌肉力量降低,運動減少有關,如帕金森病病人肩周炎的發生率高達12.7%,高發的原因明顯地與運動減少有關。

 (5)、內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內分泌系統疾病也與肩周炎關係密切,尤其是糖尿病病人,他們合並肩周炎的發生率可達10%~20%。因此內分泌功能紊亂也可能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之一。

 (6)、免疫功能方面的改變:肩周炎的發生的免疫機制雖然不太清楚,但似乎可能與岡上肌肌腱等肌腱組織退行性改變誘發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老年人易患肩周炎和在肩周炎治療過程中注射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治療方法等現象都支持與免疫有關的論點。一般來說,50歲以後岡上肌肌健等部位明顯變薄,磨損,肌腱止點處的血管供養貧乏區發生局灶性壞死,而該區在外展時常與肩峰下反復撞擊。因此,十分容易遭受損害而產生炎症。局部的非細菌性炎證可產生異物型細胞免疫反應,並逐漸擴展至肩袖其他部位和關節囊,引起彌漫性的關節囊炎。此外,部分肩周炎病人的人類白細胞相關抗原HLA-B27陽性率、1gA、C反應蛋白和免疫複合物水準等免疫指標也相對較高,這些都可能與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後纖維變性造成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7)、姿勢失調:相當多的肩周炎病人發生于手工作業,伏案久坐等具有良姿勢的職業,而且過度胸椎後突(駝背)的病人明顯地容易患肩周炎。這可能由於長期的不良姿勢或姿勢失調造成了肩胛骨的傾斜,肩峰和肱骨也因不正常的應力而發生位置改變,逐漸形成肩袖損傷,潛在地導致肩周炎。

 


 

 (8)、心理因素:抑鬱、冷漠和感情城市抑等心理因素也與肩周炎的發生有一定關係。相當一部分肩周炎病人可有情緒不穩及精神創傷史。或有因長期患病,社會經濟壓力圈套而心情鬱悶的情況。他們對痛覺比較敏感,即痛閾較低的人往往容易患肩周炎。可能的原因是一旦肩痛和炎症發生後,這些人往往因為對疼痛過於敏感而較難恢復運動功能。雖然肩周炎的誘因是多種多樣的,但這些眾多的誘因卻共同地造成了肩關節軟組織輕度的非特異的炎性變化,由此提示,肩周炎的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因此,在肩周炎的治療和預防過程中應根據其誘發因素加以區別對待。

 

【肩周炎診斷依據】:

 (1)、慢性勞損、外傷筋骨、氣血不足感受風、寒、濕邪所致。

 (2)、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左肩多於右肩,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多為慢性發病。

 (3)、肩周疼痛,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4)、肩部肌肉萎縮,肩前、肩後、肩外側均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明顯,出現典型的「外展扛肩現象」。

 (5)、X線檢查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鬆。

 

【肩周炎在臨床上分期】

 肩周炎的臨床分期大致可分為疼痛期,凍結期和恢復期。

(1)、疼痛期:疼痛期又稱為早期,急性期或凍結進行期,持續時間為10~36周。該期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的疼痛。疼痛劇烈,夜間加重,甚至因此而影響睡眠。壓痛範圍較為廣泛,在喙肱韌帶、肩峰下、岡上肌、肱二頭肌長頭腱、四邊孔等部位均可有壓痛表現,伴有肌肉痙攣和肩關節活動受限。但主要是局部急驟而劇烈的疼痛反向性地引起肌肉痙攣。因此,肩關節本身還有一定範圍的活動度,一般外展為45°~75°,後伸10°~30°,外旋30°,上舉110°。

(2)、凍結期:又稱為中間期,慢性期或僵硬期。持續時間為4~12個月。該期病人疼痛症狀減輕,但壓痛範圍仍較為廣泛。由疼痛期肌肉保護性痙攣造成的關節功能受限已發展到關節攣縮性功能障礙,肩關節功能活動嚴重受限,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廣泛粘連,攣縮,呈「凍結」狀態。各方向的活動範圍明顯縮小,以外展、外旋、上舉、後伸等最為顯著,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如梳理頭髮、穿脫衣服、舉臂抬物、向後背系扣、後腰系帶等動作均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做外展及前屈運動時,肩胛骨隨之擺動而出現「扛肩」現象,嚴重者可見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等肩胛帶肌,尤其是三角肌的廢用性萎縮。肩關節外展可低於45°,後伸僅10°~20°,內旋低於10°,上舉小於90°。

(3)、恢復期:又稱未期,解凍期或功能恢復期。持續時間為5~26個月。該期不僅疼痛逐漸消減,而且隨著日常生活,勞動及各種治療措施的進行,肩關節的活動範圍逐漸增加,肩關節周圍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攣縮,粘連逐漸消除,大多數病人的肩關節功能恢復到正常或接近正常。不過肌肉的萎縮則需較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恢復正常。雖然肩周炎是自限性疾病,但其症狀總的持續時間可達12~42個月。由此表明,肩周炎即使可自發地恢復,但這一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一般認為,疼痛期的時間的長短與恢復期的時間的長短相關,即疼痛期時間短者,其恢復期相對也較短,反之,則長。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恢復期時間長短沒有相關性,即症狀重者,不一定恢復期長,症狀輕者,不一定恢復期短。

 恢復過程也並非呈直線型發展,肩關節功能運動的改善有時會出現起伏,甚至停滯。而且,大約有1/10的病人在恢復期後仍存在不願參加娛樂活動,運動量相對較小等輕微的自我運動限制,被動運動檢查也可發現輕微的被動運動受限的表現。這說明某些肩周炎病人的肩關節運動功能可能在恢復期後也會遺留一些症狀。

 

【肩周炎的預防保健】:

 目前,對肩周炎的治療,多數學者認為,服用止痛藥物只能治標,暫時緩解症狀,停藥後多數會復發。而運用手術松解方法治療,術後容易引起粘連。所以採用中醫的手法治療被認為是較佳方案,若患者能堅持功能鍛煉,預後相當不錯。

 下面介紹肩周炎的八種自我防治動作供患者參考: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手指爬牆:患者面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儘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體後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並向上牽拉。

 (4)、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鐘,然後回原處,反復進行。

 (5)、後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後呆住不動,2分鐘後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6)、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並旋前(掌心向上),儘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7)、頭枕雙手: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儘量內收,然後再儘量外展。

 (8)、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復數遍。

 請患者注意,以上八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煉,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恆,對肩周炎的防治會大有益處。

 

【肩周炎的體育療法】:

 不少人年過45歲,就開始感到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不便,有時抬不起肩膀,不敢用力向上伸,臨床上叫肩周炎。不少患者多次求醫,因無特效藥而苦惱。實踐證明,應用藥物、針灸等治療配合體育療法,肩關節的功能恢復比較快。肩周炎的體育療法動作較多,現介紹幾種,可酌情選做。

 1、甩手站立,兩腳同肩寬,兩臂輕輕前後擺,並逐漸增大擺動幅度,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50~100下。

 2、撈物站立,兩腳同肩寬,上身向前彎,患側前臂向下做撈物動作,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0~50下。

 3、劃圓圈站立,兩腳同肩寬,身體不動,兩臂分別由前向後劃圓圈,劃圓範圍由小到大,每天兩次,每次50~100下。

 4、摸牆站在牆根,患側手扶住牆壁,由低向高摸,直摸到最高點不能再向上摸為止,然後把手放下,反復練習,每次20~30下。

 5、聳肩坐位或立位均可,肘關節屈曲成90度,兩肩聳動,由弱到強,每天兩次,每次50~100下。

 6、沖天炮立位或坐位均可,兩手互握拳先放在頭頂上方,然後逐漸伸直兩臂,使兩手向頭頂上方伸展,直到最大限度,每次30~50下。

 7、展翅站立,兩腳同肩寬,兩臂伸向兩側抬起(外展)與身體成90度,兩臂展開後停5~10秒鐘再放下,每天做30~50次。

 8、摸頸坐位或立位均可,兩手交替摸頸的後部,每日兩次,每次50~100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