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療法的相關理論 

脊柱療法,是近代在各國興起的一種新療法,我們根據祖國傳統醫學基礎理論——經絡學說、生物全息理論等基礎知識,作一簡要描述。 

 

經絡學說 

經絡學說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精髓,是針灸、推拿、按摩的理論依據。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全身的經路。

 

一、經絡的組成 

經絡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經脈分為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兩大類,為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

十二正經即太陰、少陰、厥陰三陰經和太陽、少陽、陽明三陽經,六經手足各一,合稱「十二經脈」。

奇經八脈,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和陽維脈。

 

絡脈分為別絡、浮絡和孫絡。

別絡較大,共有15,即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

絡脈浮行在淺表部位的稱「浮絡」,最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

 

中醫認為,督脈下起於會陰的胞中,上至頭面部,諸陽經均交會於督脈,故有「陽脈之海」之稱。它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經氣的生理功能。大多數人認為,人身背後有「三關」,即玉枕(枕後頭頸交界處)、夾脊(棘突兩旁)、尾閶(尾椎部)此三關貫通督脈上下,一般極易通達,氣通三關則統領諸經的督脈氣血亦可調達,也就達到了人身陰陽(水火)之氣交融、保持陰陽平衡之目的。中醫《靈樞》經認為,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從中可以看出,經絡好比是輸送氣血的「通道」。

 


 

氣具有以下特性:

1.氣是物質存在,具有特殊的表現形式。

 

2.氣不可見(但可感覺到),無固定形態,無固定的運動方式。

 

3.氣具有能量和信息,可以非常洪大,也可以非常細小,可來之迅猛,亦可去之延綿(實際上氣也是在不斷運行,因為「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並可形成「氣場」而發散到體外,還可以相互發送或接受信息,就像正負電荷流動一樣。

 

這些與人體電生理信號傳輸以及人體細胞膜的生物電活動狀態正相吻合。而「血」是有形的,它常指血液和運行全身的體液及其他物質等。那麼作為輸送「氣血」的通道,就不單一是指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了,因為單獨歸結為某一系統,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所以,我們認為經絡應是神經反射、電生理傳導、血液循環和體液傳導等諸多系統綜合的信息傳輸通道,即人體整體的信息反應系統。

 

二、經絡的作用

 ()生理方面

經絡有溝通上下表裏、聯絡臟腑器官、運行氣血、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皮肉筋骨等器官,構成有機的統一整體,主要是依靠經絡系統的溝通作用來實現的。同時,經絡又是運行氣血的通路,在心氣的推動下,使氣血周流全身,以營養各組織器官,並發揮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從而維持人體的正常代謝。

 

 ()病理方面

當人體正氣不足,經絡失去正常機能時,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襲而發病。疾病發生後,病邪常沿著經絡自外而內、由表人裏的傳變。因此,經絡在生理上是運行氣血的通道,在病理上又是疾病發展傳變的通路。而且,它也是臟腑之間、臟腑與體表組織器官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重要渠道。通過經絡的聯繫,臟腑病變可以相互影響,如肝病影響胃,心病移熱於小腸等。內臟病變也可以反映到體表的一定部位,如胃火上沖的牙齦腫痛,肝火上擾的目赤腫痛,心火上炎的口舌潰爛等。

 

 ()診斷方面

經絡內屬臟腑,並在體表有固定的循環部位。因此,內臟病變可以在有關的經脈上反應出來。臨床上根據疾病所表現出的症狀,結合經絡的循行部位及其所屬()的臟腑,用作診斷疾病的依據。例如兩脅疼痛多為肝膽疾病,腰痛多屬腎虛等。不同臟腑的病變,也可以在所屬經絡的某些穴位和胸椎上反應出來。如肺臟有病,在中府穴上有壓痛點,在23胸椎旁可有壓痛點或觸及顆粒狀、條索狀硬結等。

 

 ()治療方面

經絡學說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各科的治療,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脊椎兩側,其循行線上五臟六腑均有腧穴注於背部。許多內臟疾病都可以通過背部相應的腧穴進行診斷和治療。特別是對我們的脊椎療法、針灸、按摩和藥物治療等,經絡學說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脊椎療法的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生物全息反射學說

 

 

生物全息反射學說,是依據80年代首創的全息生物醫學發展起來的。這門學科專門研究人體各相對獨立部位與整體之間的聯繫,並廣泛應用於疾病的診斷、治療和修身養性。因為全息,即人體的任何局部或特定部分,都能完整地反射出人體的整體信息,猶如一面鏡子能反應人的全貌,破碎後的鏡片仍能反應人體全貌一樣。例如,山東醫科大學張穎清教授於1973年就在人體手部第2掌骨橈側,發現了新的有序穴位群,現已被證實而且廣泛應用於臨床診療。這一穴位群反應了人體的整體和器官,包含著人體各部位的生理和病理信息,當某一器官或部位有病時,這一穴位群中相對應的部位就會有反應,我們即可根據這些反應來進行全息診斷、治療和保養。

 

全息生物醫學把中醫的經絡學說發展為全息經絡學說,揭示了經絡穴位的全息性,為診療提供了特殊的實施方案,而其道理簡單,舉一反三,更為初學者及家庭保健敞開了自診的方便之門。張穎清教授發明的生物全息反射理論指出,人體的每一節段都是一個全息反射胚,均存在反應整體狀况的全息反射區。

 

現列舉面部、軀幹前部、大臂、前臂、大腿部、小腿部、足部 和軀幹背部這些反射區和穴位群分別反應頭、頸、上肢、心、肺、肝、胃、十二指腸、腎、腰、下腹、腿、足等部位的生理病理變化,每一個反射區、都是人體的縮影,結構與功能都相對完整,並在診斷和治療與周圍部分明顯存在界線。如人體大臂和小臂各存在完整的反射區群,均與機體各部位相同,在兩區的相應某患病器官的部位觸壓,往往能取得相同的結果,超出界線,往往沒有反應。

 


 

下面就比較方便並常用的幾個全息穴位群作一簡要介紹,供同道及自然保健療法的愛好者在養身保健中參考。

 

一、脊柱全息反射區

在脊柱的兩側,膀胱經內側的邊緣上,分別同時存在兩條全息反射區,從

l寰椎至第4頸椎為頭部全息反射區;

567頸椎為頸部全息反射區;

7頸椎至第1胸椎為上肢全息反射區;

23胸椎為心肺全息反射區;

45胸椎為肝、膽全息反射區;

6胸椎為胃全息反射區;

78胸椎為十二指腸、脾全息反射區;

9101l胸椎為腎()全息反射區;

12胸椎至第4腰椎為下腹全息反射區;

5腰椎至骶椎為腿的全息反射區;尾椎為足的全息反射區

 

 

二、手部第二掌骨橈側全息反射區

     這是張教授在1973年發現的有序穴位群,這一穴位群在第2掌骨橈側的分布相應於人體的整體器官或部位,第2掌骨橈側遠端相當於人體的頭部,近心端相當於人體的足部。這段掌骨,作為有序的反射區系統,同樣完整地包含著人體各部位的生理和病理信息。

 

A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