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病,系指從胎兒娩出至產褥期發生的與分娩有關的疾病。由於分娩時的產創和出血,以及臨產用力等,耗損氣血,以致產後「百節空虛」,如不注意攝生,內傷七情,外感六淫,即可致病。臨床上常見的產後病有產後腹痛,產後身痛,排尿異常,產後缺乳及乳癰等。

 

產後病的發生機理有三:一是沖任損傷,去血過多的亡血傷津;二是瘀血內阻,敗血妄行;三是外感六淫或飲食房勞。故古人在診斷產後疾病時,除運用四診八綱外,尚有「三審之法」。即先審小腹痛與不痛,以辨惡露之有無;二審大便通與不通,以驗津液之盛衰;再審乳汁的行與不行,和飲食之多少,以察胃氣之強弱。通過三審,結合產婦體質、脈象,證候等,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對疾病作出較正確的診斷。

 

產後病的治療,應根據亡血傷津,瘀血內阻,多虛多瘀的特點,臨證時須細心體察,針對病情,運用虛者宜補,實者宜攻,寒者宜溫,熱者宜清的原則,靈活運用按摩療法與藥物治療。

 

產後腹痛

產婦分娩後,出現從小腹部疼痛為主證:的,稱為「產後腹痛」。

 

病因病理:

本病的發生,主要是氣血運行不暢,遲滯而痛。導致不暢的原因有血虛和血瘀兩種。

 

1、血虛:由於分娩時失血過多,沖任空虛,胞脈失養,或因血少氣弱,運行無力,以致血流不暢,遲滯而痛。

 

2、血瘀:因產後正氣虛弱,起居不慎,寒邪入侵胞脈,血為寒凝,情志不暢,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氣機不宣,瘀血內停,惡露當下不下,以致腹痛。

 

辯證論治:

1、血虛:

主證:產後小腹隱痛而軟,喜按,惡露量少,色淡,頭痛、耳鳴,便燥,舌質淡紅,苔薄,脈虛細。

治則:疏痛經脈,益氣補血。

選穴:中脘、關元、肓俞、膈俞、脾俞、足三裏。可採用揉背捏脊補血法,摩揉胸腹益氣法;按摩俞穴通絡法。

 

2、血瘀:

主證:產後小腹疼痛,拒按,或得熱痛減,惡露量少,色紫黯有塊,或胸脅脹痛,面色青白,四肢不溫,舌質黯,苔白滑,脈沉緊或弦澀。

治則:活血、散寒、止痛。

選穴:中脘、中極、肓俞、章門、三陰交、太溪、肝俞、次繆。可採用摩揉腹部活血法,揉搓腰骶逐寒法,揉拿下肢通絡法。

 

基本手法:

1、揉背捏脊補血法:雙手掌推、揉胸、背腰骶部數分鐘;雙手拇、食指從長強穴捏脊至大椎穴處十數遍,捏脊過程中在大腸俞、腎俞、脾俞、肝俞、膈俞、肺俞穴處重提數次。

 

2、摩揉胸腹益氣法:掌或多指順任脈路綫摩揉胸腹部數分鐘,拇指按揉膻中、中脘、關元、肓俞、大橫穴各一分鐘。

 

3、按摩俞穴通絡法:雙手多指揉捏下肢部數遍;繼之,拇指按,揉足三裏、陰陵泉、三陰交、公孫穴各一分鐘,大魚際壓放沖門穴。

 

4、摩揉腹部活血法:單或雙手掌由上而下揉、摩腹部數分鐘;單或雙拇指隨呼吸按揉中脘、建裏、神厥、中極、章門、天樞、腹結、子宮穴各半分鐘。

 

5、揉搓腰骶逐寒法:單或疊掌揉腰背部數遍;單掌反復揉搓腰骶部數分鐘,或以濕熱感透入腹部為度;拇指揉、按肝俞、三焦俞、次繆穴各一分鐘。

 

6、揉拿下肢通絡法:掌推、揉、多指捏拿下肢數遍;拇指按揉委中、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穴各一分鐘。


 

產後身痛

產後身痛,是指產褥期內出現的腰背痛或肢體關節酸痛。麻木重著等症,又稱「產後關節痛」。

 

病因病理:

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產後血虛,經脈失養,或產後紋陽不固,外邪入侵經絡所致。可分為血虛和外感兩種。

 

1、血虛:因分娩時失血過多,四肢百骸空虛,筋脈,關節失去濡養,引起肢體麻木或疼痛。

2、外感:產後氣血虛弱,營衛失調,腠理不密,若起居不慎,則風寒濕邪入侵經絡,關節,致氣血運行阻滯而作痛。

 

辯證論治:

1、血虛:

主證:周身關節疼痛,肢體酸楚、麻木、頭暈心悸,舌淡紅,少苔,脈細無力。

治則:溫經通絡,益氣養血。

選穴:膻中、中極、肺俞、脾俞、腎俞、足三裏、委中、昆侖、風門、肩井、缺盆、天宗、外關。

(1)腰背痛可用揉搓腰背溫經法:揉拿胸腹益氣法;運動腰部活絡法。

(2)肩臂痛可用揉搓肩臂活血法:滾打肩臂通絡法,運動上肢活絡法。

(3)下肢痛可用推滾下肢活血法:揉按下肢止痛法,運動下肢活絡法。

 

2、外感:

主證:腰背、四肢關節疼痛,關節活動不利;或痛無定處,或疼痛劇烈,宛如錐刺,或肢體腫脹,麻木重著,步履艱難,得熱則舒。舌淡、苔薄白,脈細緩。

治則:養血祛風,三寒除濕。

選穴:參考血虛型選穴:。減去《腰背痛》的揉拿胸腹益氣法,而在各部位重用溫經通絡,活血止痛類手法(手法刺激量應大於血虛型)。

 

基本手法:

1、揉搓腰背溫經法:先用雙掌推,摩腰背部數遍,單或疊掌揉腰背部數分鐘;單掌搓肝俞至腎俞一段數分鐘,或在疼痛部位施搓法數分鐘;拇指揉壓肺俞、肝俞、脾俞、腎俞、大腸俞穴各半分鐘。

 

2、揉拿胸腹益氣法:雙掌摩揉胸腹部數分鐘,拇指隨呼吸按揉膻中、中脘、關元、中極、肓俞等穴各一分鐘;多指捏拿胸腹部數遍。

 

3、運動腰部活絡法:一手托足跟,一手扶膝部,屈伸,迴旋活動腰部,或旋轉活動腰背部數次。

 

4、揉搓肩臂活血法:雙掌或多指摩、揉肩臂部數分鐘;兩手掌對搓肩臂部以熱為度。拇指按揉肩井,風門,肺俞、天宗、極泉、外關,缺盆穴各半分鐘。

 

5、滾打肩臂通絡法:一手托前臂,另手小魚際或掌指關節滾,空拳叩打肩臂部數分鐘。

 

6、運動上肢活絡法:雙手分別推拿肩臂適宜部位,屈伸、迴旋疼痛關節數次;繼之,雙手握肢體遠端牽抖數次。

 

7、推滾下肢活血法:雙手掌交替推疼痛肢體數遍,單手小魚際或掌指關節滾下肢數分鐘,或以溫熱感為度。

 

8、揉按下肢止痛法:疊掌或拇指揉下肢膀胱經路綫數遍,而後,雙拇指輕重適宜的按揉環跳、委中、承山、昆侖、陽陵泉、足三裏、解溪等穴各半分鐘。

 

9、運動下肢活絡法:雙手分別握疼痛肢體適宜部位,屈伸,迴旋,牽抖下肢數次。

 


 

產後排尿異常

產後發生的小便不通,尿頻,小便失禁,統稱「產後排尿異常」。

 

病因病理:

產生本病的機理,主要是膀胱氣化失職所致。其原因與肺、腎關係密切。因腎司二便,與膀胱相表裏,肺主一身之氣,通調水道,下達膀胱。臨床可分為腎氣虛與外傷兩種。

 

1、氣虛:素體虛弱,肺氣不足,複因分娩時耗傷氣血,肺氣益虛,不能通調水道,而致小便不利。

 

2、腎虛:元氣素虛,產時複傷氣血,以致腎氣不固,膀胱氣化失職,導致排尿異常。

 

3、外傷:分娩時接生不慎,或難產手術時損傷膀胱,致令膀胱失去約束,而使排尿異常。

 

辯證論治:

本病治療以補氣溫陽為主,小便頻數或失禁者,則佐以固澀,若小便不通者,則佐以行水通利。

 

1、肺腎虛:

主證:產後小便不通,小腹急脹或脹滿而痛,面色少華或晦黯,四肢無力或伴腰膝發軟,舌淡,苔少或潤,脈緩弱或沉細而遲。

治則:補氣血,溫腎陽,利小便。

選穴:膻中,關元、肺俞、膀胱俞、委中、足三裏、三陰交。可用揉背捏脊補血法,按摩背穴溫腎法,揉壓胸腹益氣法與揉按下肢通利法。

 

2、產傷:

主證:排尿淋漓不斷,或挾有血絲,或伴小腹疼痛,舌正常,脈緩。

治則:補氣固脬。

選穴:肺俞、腎俞、膀胱俞、三陰交。可用揉搓腰背補氣法,摩揉小腹固脬法,揉拿下肢調理法。

 

基本手法:

1、揉背捏脊補血法:同產後腹痛「血虛型」同名法,在捏脊過程中應重提膀胱俞、腎俞、脾俞、肺俞穴數次。

 

2、按摩背脊穴溫腎法:掌揉、搓肺俞、腎俞、膀胱俞穴數分鐘;兩手拇指點揉兩側肺俞、脾俞、腎俞、膀胱俞、次繆穴各一分鐘。

 

3、揉壓胸腹益氣法:單或雙掌摩揉胸腹部數分鐘(胸部以膻中穴為主,腹部以小腹部為主);拇指隨呼吸揉壓關元、中極、四滿、大橫、水道穴各半至一分鐘。

 

4、揉按下肢通利法:掌推、揉下肢數遍;拇指揉按足三裏、三陰交、照海、公孫、湧泉、中指揉按委中穴半至一分鐘。

 

5、揉搓腰背補氣法:雙掌摩揉腰部脊柱兩側和骶部數分鐘;單掌或小魚際部搓肺俞、脾俞、腎俞、膀胱俞、此繆穴數分鐘,搓後用拇指按揉以上俞穴。

 

6、摩揉小腹固脬法:雙或單手摩揉小腹部數分鐘;拇指揉、壓建裏、關元、肓俞穴各一至兩分鐘。

 

7、揉拿下肢調理法:掌或多指揉,雙手捏拿下肢數遍;拇指揉按足三裏、三陰交、公孫、雙手中指重疊在屈膝位撥拿委中穴各一分鐘。

BlogAD部落格廣告行銷

 

缺乳

產後乳汁甚少或全無,稱為「缺乳」或稱「乳汁不足」。

 

病因病理:

乳汁缺乏,多因身體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或因肝鬱氣滯,乳汁運行受阻所致。

 

1氣血虛弱:脾胃素弱,生化之源不足,複因分娩失血過多,氣隨血耗,以致氣虛血少,乳汁因而甚少或全無。

 

2肝鬱氣滯:產後情志抑鬱,肝失調達,氣機不暢,以致經脈澀滯,阻礙乳汁運行,因而乳汁缺少,甚至不下。

 

辯證論治:

乳汁缺乏,證有虛實。乳房柔軟,不脹不痛,多為氣血虛弱;脹硬而痛,或伴有發熱,則為肝鬱氣滯。

 

1、氣血虛弱:

主證:產後乳汁少或全無,乳汁清稀,乳房柔軟,無脹痛感,面色少華,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脈虛細。

治則:補氣養血,佐以通乳。

選穴:乳根、膻中、少澤、膈俞、脾俞、足三裏。可用揉背捏脊養血法,摩揉胸腹補氣法與按摩俞穴通絡法。

 

2、肝鬱氣滯:

主證:產後乳汁分泌少,甚或全無,胸脅脹悶,情志抑鬱不樂,或有微熱,飲食不振,舌正常,苔薄黃,脈弦細或數。

治則:疏肝解鬱,通絡下乳。

選穴:乳根、膻中、期門、少澤、肝俞。可用推揉胸腹疏肝法,揉捏背部利氣法與按摩俞穴通絡法。

 

基本手法:

1、揉背捏脊養血法:與產後腹痛:血虛型」揉背捏脊補血法,在捏脊過程中減去大腸俞,加上胃俞穴。

 

2、摩揉胸腹補氣法:掌或多指摩揉胸腹部數分鐘(胸部以膻中穴和乳房周圍為主,腹部以上腹為主);拇指點揉膻中,乳根,屋醫,中脘、建裏、期門穴各一分鐘左右。

 

3、按摩俞穴通絡法:雙手拇指分別揉壓足三裏,公孫穴;而後,一手揉手三裏,另手掐少澤穴;拇、食指按揉,捏拿肩井穴。此法約5分鐘左右。

 

4、推揉胸腹疏肝法:雙手多指或掌部由上向下或自胸部中綫向兩側分推十數遍,重點分推胸脅部,掌摩揉胸腹部分分鐘;拇指按揉乳根、屋醫、膻中、上脘、期門穴各半至一分鐘。

 

5、揉捏背部利氣法:掌揉、多指捏拿背部脊柱兩側數十遍;拇食指由下向上施捏脊手法數遍,重提三焦俞,脾俞、肝俞穴。

 

6、按摩俞穴通絡法:兩手拇指分別揉外關,掐少澤穴(雙側均操作)一至兩分鐘;再揉壓兩太沖穴一分鐘;拇食指捏體肩井穴,多指拿肩部數次。


 

乳癰

乳癰多發生於初產婦哺乳期,稱外吹乳癰,亦有發生於妊娠期者,稱為內吹乳癰。初起乳部掀紅腫痛,伴有發熱,惡寒、頭痛等全身症狀,日久作膿潰爛。

 

病因病理:

1、乳汁瘀積乳頭破損,畸形或內陷,哺乳時劇痛,影響充分哺乳,或因乳汁多,嬰兒不能吸空,而致乳汁瘀滯,乳絡不暢,日久敗乳蓄積,則易釀膿。

 

2、肝胃不和情志內傷,肝氣不舒,產後飲食不節,陽明積熱。依據經脈循行分佈,乳頭屬於足厥陰肝經,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汁屬氣血所生化,而源出於胃,實水穀之精華,肝主疏泄,能調養乳汁的分泌,若肝氣不舒,胃熱蘊滯,肝胃不和,以致經絡阻塞氣滯血瘀,邪熱蘊積而成腫塊,熱盛肉腐而成膿。

 

形成本病的原因雖多,但其主要發病機制是乳汁瘀滯,乳絡不通,敗乳蓄久成膿。

 

辯證論治:

主證:乳房膿脹觸痛,皮色紅赤,結塊或有或無;乳汁排泄不暢,伴有形寒,發熱、周身骨節酸痛等。若數日後見腫塊增大,掀紅疼痛,發熱持續不退,硬塊中央漸軟,按之有波動感。脈弦數者則提示已到膿熟階段,數日後即破潰而出稠膿,膿排盡後體溫恢復正常,腫痛漸消,逐漸癒合。

治則:消瘀滯,痛乳絡。

乳癰的治療,一般分為初起,成膿、已潰三個階段、分別以消散,托裏、排膿等法。按摩治療本病,一般在乳癰初起,尚未成膿時為好。

選穴:乳根、中脘、期門、天宗、肩井、尺澤、脾俞、肝俞。可用摩揉乳周消瘀法;蹬腋牽指行氣法;按摩俞穴通絡法。

 

基本手法:

1、摩揉乳周消瘀法:掌或多指摩揉患乳周圍的乳根,天穀、食竇、屋醫、膺窗等穴數分鐘;多指末節指腹向乳頭方向梳刮乳腺數十次由乳根部向乳頭方向擠捏乳房數遍。

 

2蹬腋牽指行氣法:一足頂緊患側腋部同時用雙手分別握拿手五指用力牽拉數次。體虛者不用此法。

 

3按摩俞穴通絡法:拇指揉按患側肝俞,脾俞、胃俞、天宗、尺澤穴各一分鐘;掐少澤半分鐘,捏拿肩井穴數次。

 

 

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