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攣縮又稱髂脛束勞損、彈響髖。是指發生於臀大肌、髂脛束的慢性損傷性病變,臨床除多見於幼兒外,還見於青壯年。
【病因病機】:
髂脛束是由大腿的闊筋膜與闊筋膜張肌深淺兩層筋膜,以及臀大肌筋膜交織組成,向下越過股骨大轉子後方,與大腿外側肌間隔密切相連,再向下止於股骨外髁。當各種急慢性損傷,使臀大肌與闊筋膜張肌發生痙攣,從而使髂脛束發生緊張而增厚、張力明顯增大。小兒多由於長期的臀部肌肉注射和藥物刺激,使臀肌造成慢性損傷,致使局部組織腫脹、變性、壞死、粘連。如果再感染化膿,更易引起本病。
【臨床表現】:
患兒下肢不能並攏下蹲,常因下蹲屈膝屈髖而身體後仰跌倒;雙膝並攏坐低凳困難,也難以將下肢屈曲內收抬高,坐時患肢足放不到對側膝上;行走時,雙膝外翻呈八字步態,快走時更明顯,甚至只能橫步行走;側臥位時,雙膝並攏困難,甚至患肢外展;患側臀肌萎縮,日久嚴重者臀部大轉子處出現凹窩;患兒主動屈髖困難,在髖關節屈曲內收時尤為明顯,髖關節屈曲外展時則不明顯;在髖關節屈曲或伸展時,在股骨大粗隆外側可摸到粗而緊的纖維帶滑動;作髖關節屈曲並內收被動活動時,可聽到髖部有彈響聲。
【治療】:
(一)、治療原則:舒筋解攣,活血通絡。
(二)、取穴與部位:臀、髖、環跳、秩邊。
(三)、主要手法:按、揉、滾、扳法。
(四)、操作方法:
1、患兒俯臥位,醫者在患側臀部用由輕到重的攘法,並配合作髖關節被動後伸外展活動。攘時應沿臀大肌肌纖維方向進行。然後再按揉、彈撥股骨大轉子後方。
2、患兒取側臥位,患肢在上,用(扌袞)法由上向下從闊筋膜張肌沿髂脛束至膝部脛骨外髁操作3~5遍,再用按揉法操作3~5遍。
3、患兒仰臥,一手握患兒小腿部作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被動活動,另一手按撥髂前上棘上方的髂脊部和大轉子處的條狀物,活動範圍和按撥力量均由小到大。
【注意事項】:
(一)、患兒不宜長期在一側臀部注射青黴素等刺激性較強的藥物,若需注射應注意防止感染、局部腫塊等,每注射完畢可用濕毛巾熱敷半小時左右。
(二)、患臀注意保暖,防止急、慢性損傷。
(三)、家屬可作小兒患側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被動活動,一日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