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婦女由於解剖上有胞宮,生理上有經、孕、產、乳等特點。胞宮是主月經和孕育胎兒的主要器官,臟腑是生化氣血之源,氣血是經、孕、產、乳的物質基礎,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因此,對婦女的生理特點,就必須以臟腑、經絡、氣血為中心來進行討論,而臟腑方面以腎、肝、脾、經絡方面以沖、任、督、帶對婦女生理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胞宮

胞宮,亦稱子宮和女子胞,屬「奇恒之腑」。它的功能是主月經和孕育胎兒。其狀如倒梨形,位於小腹正中,居膀胱之後,直腸之前,下口連接陰道。

 

胞宮在生理上和心腎二臟及經絡中沖脈、任脈的關係最為密切。《靈樞.五音五味篇》:「沖脈、任脈皆起於胞中」。《素問.評熱病論》說:「胞脈屬心而絡於胞中。」《素問.奇病論》說:「胞脈者,系於腎。」由於月經的通行和胎兒的孕育都有賴於血液,而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所以,胞宮的生理功能與心、肝、脾三臟也有關係。

 

二、月經

(一)月經的生理現象

健康女子一般到14歲左右,月經開始來潮,稱為「初潮」。初潮年齡可早自10到12歲,遲至18歲左右,除妊娠期、哺乳期不行經外,一般一月一行,按期來潮,至49歲左右,月經閉止,稱為「絕經」。

 

此外,還因體差異而有「居經」、「季經」、「避年」、「暗經」、「激經」等。這些均為生理上的個別現象,如在臨床上不伴有明顯症狀者,一般不作疾病論治。

 

月經週期一般為28天左右,每次經量大約50到100毫升,行經持續3到7天,可因情志或生理環境的改變,引起經期、經量的改變。

 

在行經前或行經期間,可能伴有輕微的小腹墜脹,腰酸肢軟,兩乳作脹,頭暈納差等症狀,一般無須處理,待行經過後,其證自然消失。

 

(二)月經產生的機理

月經的產生,是臟腑、氣血、經絡作用於胞宮的正常生理現象。月經的主要成分是血,而血為臟腑所化生,由經脈輸注到達胞宮。所以月經的產生與調節,受著臟腑氣血盛衰,經絡通暢與否的直接影響,要瞭解月經產生的機理,就必須從這些方面來闡述。

 

1、月經與臟腑氣血的關係:

月經的主要成分是血,而血又源於臟腑,五臟功能健旺,血脈立場,血海充盈,經候如期。氣之與血,相輔相成,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因此,在月經產生的機理上,血是月經的物質基礎,氣是運行血的動力,氣血又為臟腑所化生,尤與肝、脾腎關係最為密切。

 

腎:腎主藏精氣,其盛衰關係著人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由此可見,孕育「天癸」的產生,女子開始按期來月經,具有孕育的能力,而「天癸」的產生正是因為腎的精氣充盛的結果。

 

肝:肝為藏血之臟,司血海,主疏泄,具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流的作用。全身各部化生的血,除營養周身外,其有餘部分,在女子則下注血海而為月經。但其藏血作用又取決於肝的疏泄功能。肝氣宜於條達而惡抑鬱,肝氣暢達則血脈流通,經候如常,如肝氣失於疏泄,則影響肝之藏血功能,而導致月經異常。

 

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氣血旺盛,血海充盈,則經水有源,按時而下,《女科經論》:「婦女經水與乳,俱由脾胃所生。」


 

2、月經與經絡的關係:

胞宮主月經與孕育胎兒,它與奇經八脈中的沖、任、督、帶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沖、任二脈對胞宮的作用尤為重要。

 

沖脈:「沖為血海」,是全身氣血運行的要衝,是氣血彙聚之所,對女性生理的發育和生殖功能的完善,起著重要的作用。

 

任脈:任有「妊養」、「擔任」之義,主一身之陰,凡精、血、津液都屬任脈總司,故稱「陰脈之海」為人體妊養之本。「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說明瞭月經與沖、任二脈的關係。

 

三、妊娠與

(一)妊娠

從受孕到分娩這個階段,稱為妊娠。女子發育成熟後,腎氣盛,天癸至,任通沖盛,月事以時下,男女媾精,女成胎孕。

 

受孕以後,一身之陰血,皆聚於胞宮以養胎,故月經關閉。孕婦初期常有喜食酸味,噁心億吐等現象。懷孕3個月後,小腹逐漸膨隆,乳房開始增大,乳頭乳暈顔色加深。四五個月後,孕婦可自覺胎動。至妊娠晚期,因胎體的增大,壓迫膀胱和直腸,常可引起尿頻或不通,以及大便秘結等現象。

 

二、產育

孕期一般為10個月(28天為一妊娠月),屆時自然分娩,為足月順產。

 

產後,由於分娩時的產創或出血及體力消耗,造成身體氣血虧虛。因此在產後一二天內常可見到輕微的畏寒、肢冷、自汗、乏力、頭暈等症狀,如無其他致病因素,經過合理調養,一般可在短時間內自行消失。

 

新產之後,常有餘血濁液從陰道流出,稱為「惡露」,其色先為暗紅色,逐漸由深變淺,其量亦逐漸減少,大約20天左右乾淨,這是正常現象。通常經過50天左右的適當休息後,除有哺乳的特殊生理功能外,整個身體即恢復常態。

 

病因與病理

一、病因:

病因,是發病的原因,也就是致病因素。中國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關係到人體正氣和致病邪氣兩個方面。正氣是指人體對疾病的防禦、鬥爭和修復能力。邪氣是指對人體有害的致病因素。疾病的發生、發展和疾病症候的表現,是正邪相爭的反應。一般說來,人體正氣旺盛,邪氣不易侵入,人體就不會得病,即《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反之,人體正氣虛弱,就不足以抵抗外邪,邪氣就可乘虛而入,侵犯人體,發生疾病,即《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在導致婦科疾病發生的病因中,主要是外感寒、熱、濕邪及情志內傷這些方面。它們都能夠引起氣血運行以及氣機升降失常,在臨床上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如氣虛、惜滯、氣逆、氣陷、血虛、血熱、血寒、血瘀等。

 

其他如房室不節,產育過多,勞逸失常,跌僕外傷,邪毒感染等,亦為婦科常見的發病因素。

 

二、病理:

婦科的發病機理,可概括為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以及沖、任督、帶損傷三個方面。

 

(一)臟腑功能失調:

婦人以血為主,在臟腑中,脾主統血,腎藏精,精血互化。肝藏血,心主血。所以,在婦科疾病中常以這些臟器的功能失常為多。

 

腎:腎藏精,胞脈系於腎,若先天腎氣不足,或因早婚多產,房勞傷腎,沖任不固,則易導致經行先後無定期等證。若腎氣虧損,精血不足,可見月經過少,閉經等證。若陰虛內熱,熱傳沖任,迫血妄行,又可出現月經先期,崩漏等證。若腎陽不足,失於溫煦,可出現帶下清稀,宮寒不孕等證。


 

肝:肝藏血,主疏泄,喜條達,惡抑鬱。若情志內傷,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常可引起月經不調,痛經等證。若鬱久化火,熱傷沖任則出現月經先期,崩漏,經行吐衄等證。若肝氣犯胃,胃失和降,則致惡阻。若肝鬱脾虛,濕熱內生,下注沖任,則見帶下,陰癢。

 

脾:脾生血,統血,主運化。脾虛化源不足,沖任失養,可見月經量少,甚至閉經。脾失統攝,可見月經先期,崩漏等證。脾失運化,水濕內停,泛溢肌膚,則為妊娠水腫;濕濁下注,則為帶下。

 

心:心主血,藏神。若憂慮傷心,心陰暗耗,營血不足,血海不能按時而滿,則見月經不調,閉經諸證。若心火偏亢,不能下交於腎,而見經斷前後諸證,臟躁,妊娠心煩等。

 

(二)氣血失調:

氣血失調是婦科疾病中最常見的發病機理。因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都是以血為用,以致機體相對處於血不足,氣有餘的狀態。然氣血之間相互資生,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但在病理變化上,仍要區別血病和氣病的不同機理。一般說,寒、熱、濕常易引血分受病,如熱邪與血相搏,迫血妄行,則見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胎動不安等證。寒邪與血相搏,血為寒凝,則致月經後期,月經過少,痛經,閉經等證。濕邪,其性滯著,且易下注,濕與熱合則為濕熱,易致帶下,陰癢。濕與寒並則為寒濕,易致通經,閉經等證。此外,情志的變化,常引起氣分病變而涉及血分,如氣逆則血上,氣陷則血下,氣虛則血脫,氣滯則血瘀,而產生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行吐衄症瘕,惡阻等病。由此可見,婦女雖血為主,但血賴氣生,賴氣以行,故氣血調理與否也為產生婦科疾病的重要機理之一。

 

(三)沖、任、督、帶損傷:

沖、任、督、帶四脈與婦女生理關係密切。如若損傷,可產生經、帶、胎、產諸病。引起沖、任、督、帶損傷的原因有直接和間接兩方面。直接方面的則有邪毒感染和房室不節,損傷沖任;間接方面的則由氣血不和或臟腑功能失常,而致沖、任、督、帶為病。其病理變化常有虛實兩端。如因受寒飲冷則血凝氣滯;熱邪內盛則迫血妄行;濕痰下注則經脈壅滯;情志抑鬱則氣滯血瘀;惱怒火動則血行逆亂,凡此皆屬於實。如勞倦傷氣,血失統攝,或孕產過多過頻,精血耗損,此皆屬虛。由於氣盛血虧或氣滯血瘀而使陰液不能輸布,陽氣失於宣通,影響了沖、任、督、帶的正常生理功能,而產生經、帶胎、產等病。因此,沖、任、督、帶損傷是引起婦科疾病的內在原因之一。

 

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及沖、任、督、帶損傷,雖各有其不同的發病機理,但三者往往是相互影響的。

 

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