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以經穴、面狀穴為主,介紹天突、膻中等11個穴位。

 

一、天突

【位置】

胸骨上窩正中,正坐仰頭取穴。

 

【操作】

有按揉天突、點天突、捏擠天穴之分。

術者一手扶兒頭側部,另手中指端按或揉該穴10~30次,稱按天突或揉天突,見圖7-49。以食指或中指端微屈,向下用力點3~5次,稱點天突。若用兩手拇、食指捏擠天突穴,至皮下瘀血成紅紫色為止,稱捏擠天突。

 

【作用】

按揉天突:理氣化痰,降逆平喘,止嘔。常用治氣機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氣上逆所致之痰喘、嘔吐,多與推揉膻中、揉中脘、運內八卦等合用。若中指端微屈向下,向裏按,動作要快,可催吐。若由中暑引起的惡心、嘔吐、頭暈等症,捏擠天突,再配合捏擠大椎、膻中、曲池等穴,亦有良效。

 

二、膻中

【位置】

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

 

【操作】

有揉膻中與分推膻中、推膻中之分。患兒仰臥,術者以中指端揉該穴50~100次,稱揉膻中。術者以兩拇指指端自穴中向兩側分推至乳50~100次,稱為分推膻中。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跡向下推至劍突50~100次,名推膻中。

 

【作用】

推揉膻中:寬胸理氣,止咳化痰。治療嘔吐、呃逆、噯氣,常與運內八卦,橫紋推向板門、分腹陰陽等合用;治療喘咳常與推肺經、揉肺俞等合用;治療吐痰不利常與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豐隆等同用。

 

三、乳根

【位置】

乳頭直下02寸,第五肋間隙。

 

【操作】

術者以兩手四指扶患兒兩脅,再以兩拇指於穴位揉30~50次,稱揉乳根。

 

【作用】

揉乳根:宣肺理氣,止咳化痰。治療咳嗽、胸悶、痰鳴等症,臨床上常與揉乳旁、推揉膻中合用。以食、中二指同時按揉,稱揉乳根、乳旁。


四、乳旁

【位置】

乳外旁開02寸。

 

【操作】

術者以兩手四指扶患兒兩脅,再以兩拇指於穴位處揉30~50次,稱揉乳旁。

 

【作用】

揉乳旁:寬胸理氣,止咳化痰。治療胸悶、咳嗽、痰鳴、嘔吐等症。

 

五、脅肋

【位置】

從腋下兩脅至天樞處。

 

【操作】患兒正坐,術者兩手掌自兒兩脅腋下搓摩至天樞處,稱搓摩脅肋,又稱按弦走搓摩。搓摩50~100次。

 

【作用】

搓摩脅肋:性開而降,可順氣化痰,除胸悶,開積聚。用治小兒食積、痰壅、氣逆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治療肝脾腫大,須久久搓摩。中氣下陷,腎不納氣者慎用本穴。

 

六、中脘

【位置】

前正中線,臍上4寸處。

 

【操作】

有揉、摩、推中脘之分。患兒仰臥,術者用指端或掌根按揉中脘100~300次,稱揉中脘。術者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分鐘,稱摩中脘;術者用食、中指端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向下推至中脘100~300次,稱推中脘,又稱推胃脘。

 

【作用】

揉、摩中脘:健脾和胃、消食和中,用治泄瀉、嘔吐、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多與按揉足三裏、推脾經等合用。推中脘自上而下操作,有降胃氣的作用,主治嘔吐惡心;自下而上操作,有湧吐的作用。

 

七、腹

【位置】腹部

 

【操作】

有摩腹與分推腹陰陽之分。患兒仰臥,術者用兩拇指端沿肋弓角邊緣或自中脘至臍,向兩旁分推100~200次,稱分推腹陰陽。術者用掌面或四指摩腹5分鐘,稱摩腹。逆時針摩為補,順時針摩為瀉,往返摩之為平補平瀉。

 

【作用】

摩腹能消食、理氣、降氣。治乳食停滯,胃氣上逆引起之惡心、嘔吐、腹脹等症,臨床上多與運八卦、推脾經、按揉足三裏等相配合;治小兒厭食症多與滑板門、運八卦、摩腹、捏脊等相配合。

 

分推腹陰陽:健脾和胃,理氣消食。

補法能健脾止瀉,用於脾虛、寒濕型的腹瀉;

瀉法能消食導滯、通便,用於治療便秘、脹腹、厭食、傷乳食瀉等,多與分腹陰陽同用;

 

平補平瀉則能和胃,久摩之有消食食,強壯身體的作用,常與補脾經、捏脊,按揉足三裏合用,為小兒保健常法。


八、臍

【位置】臍中。

 

【操作】

有揉臍與摩臍之分。患兒仰臥,術者用中指端或掌根揉100~300次;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抓住肚臍抖揉100~300次,均稱為揉臍。術者用掌或指摩,稱摩臍。

 

【作用】

揉臍、摩臍: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常用治小兒腹瀉、便秘、腹痛、疳積等症,多與摩腹、推上七節骨、揉龜尾同用,簡稱「龜尾七節,摩腹揉臍」。

 

九、天樞

【位置】臍旁2寸。

 

【操作】

患兒仰臥位。術者用食、中指端按揉二穴50~100次,稱揉天樞。

 

【作用】

揉天樞:疏調大腸、理氣消滯。用治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嘔吐、食積、腹脹、大便秘結等症,常與摩腹、揉臍、推上七節、揉龜尾等同用。可用中指按臍,食指與無名指各按兩側天樞穴同時揉動。

 

十、丹田

【位置】小腹部,臍下2寸與3寸之間。

 

【操作】

有摩丹田與揉丹田之分。患兒仰臥,以掌摩穴處2~3分鐘,稱摩丹田;用拇指或中指端揉100~300次,稱揉丹田。

 

【作用】

揉、摩丹田:培腎固本,溫補下元,分清別濁。用治小兒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氣、遺尿、脫肛等症,常與補腎經、推三關、揉外勞等合用。用治尿瀦留常與推箕門、清小腸等同用。

 

十一、肚角

【位置】臍下2寸(石門)旁開2寸,大筋。

【操作】

有拿肚角與按肚角之分。患兒仰臥,術者用拇、食、中三指深拿3~5次,稱拿肚角;術者用中指端按穴處3~5次,稱按肚角。

 

【作用】

按、拿肚角:健脾和胃,理氣消滯,為止腹痛的要法。可治療各種原因所致腹痛,以寒痛、傷食痛為佳。因本法刺激強度較大,拿3~5次,不可多拿,拿後向內上做一推一拉一緊一鬆的輕微動作一次。拿肚角一般在諸手法完成後進行,以防小兒哭鬧影響治療。

A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