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以經穴為主,介紹箕門、百蟲等16個穴位。

 一、箕門

【位置】

箕門又名足膀胱,在大腿內側,膝蓋上緣至腹股溝成一直線。足膀胱屬小兒推拿的特定穴,穴呈線狀;足太陰脾經的箕門穴為點狀,位置在血海穴上6寸,當縫匠肌的內側緣處。有左為膀胱,右為命門之說。

 

【操作】

有推足膀胱與拿足膀胱之分。以食中兩指羅紋面著力,自膝蓋內側上緣向上直推至腹股溝處100~300次左右,稱推足膀胱或稱推箕門;以拇指與食中兩指相對著力,提拿該處肌筋3~5次,稱拿足膀胱或稱拿箕門。

 

【作用】

利尿、清熱。常用於治療癃閉,小便赤澀不利,尿閉,水瀉及該處痿軟無力等病症。推箕門性平和,有較好的利尿作用,多與揉丹田、按揉三陰交等相配合,用於治療尿瀦留等病症;與清小腸等相配合,用於治療心經有熱的小便赤澀不利等病症;治療尿閉則自上往下推或拿;治療水瀉無尿,則自下向上推,有利小便,實大便的作用;治療股內痛或該處痙軟無力,則輕拿足膀胱穴處的肌筋。

 

二、百蟲

【位置】

百蟲又名血海,在膝上內側肌肉豐厚處,當髕骨內上緣25寸處。屬足太陰脾經的經穴。

 

【操作】

有按揉百蟲與拿百蟲之分。以拇指指端或羅紋面的前三分之一處著力,稍用力按揉百蟲10~30次左右,稱按揉百蟲;用拇指與食中兩指指端著力,提拿百蟲3~5次,稱拿百蟲。

 

【作用】

通經活絡,平肝熄風。常用於治療四肢抽搐,下肢痿躄不用。多與拿委中、按揉足三裏等相配合,以治療下肢癱瘓、痹痛等病症;若用於驚風抽搐,則手法刺激宜重。

 

三、膝眼

膝眼又名鬼眼,在髕骨下緣,髕韌帶內外側凹陷中。外側凹陷稱外膝眼,又稱犢鼻,屬足陽明胃經;內側凹陷稱內膝眼,又名膝目,屬經外奇穴。

 

【操作】

有按膝眼、揉膝眼與掐膝眼之分。以拇指端著力,或用拇食兩指端同時著力,稍用力按壓一側或內外兩側膝眼穴10~20次左右,稱按膝眼;以一手或兩手拇指羅紋面著力,揉動一側或兩側膝眼穴50~100次,稱揉膝眼;若用拇指爪甲掐一側或兩側膝眼穴3~5次,稱掐膝眼。

 

【作用】

通經活絡,熄風止搐。常用於治療下肢痿軟無力,驚風抽搐,膝痛等病症。臨床上按、掐膝眼多用於治療驚風抽搐;揉膝眼配合拿委中多用於治療下肢痿軟無力,並能治療膝關節軟組織扭挫傷及膝部証。


四、足三裏

【位置】

足三裏又名三裏,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脊約一橫指處,當脛骨前肌上。屬足陽明胃經,系本經合穴。

 

【操作】

以拇指端或羅紋面著力,稍用力按揉20~100次左右,稱按揉足三裏。

 

【作用】

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強壯身體,常用於治療腹脹、腹痛、嘔吐、泄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及下肢痿軟乏力等病症。多與推天柱骨、分推腹陽陽等相配合,以治療嘔吐;與推上七節骨、補大腸等相配合,以治療脾虛泄瀉;常與捏脊、摩腹等相配合,以作小兒保健。

 

五、前承山

【位置】

又名條口,在前腿脛骨旁,與後承山相對處,約當膝下8寸,上巨虛穴下2寸。在足陽明胃經的循行線上,系小兒推拿的特定穴位。

 

【操作】

有掐前承山與揉前承山之分。以拇指爪甲掐該穴3~5次,稱掐前承山;用拇指羅紋面揉該穴30次左右,稱揉前承山。

 

【作用】

熄風定驚,行氣通絡。常用於治療驚風,下肢抽搐,下肢痿軟無力等病症。但掐、揉本穴主要治療驚風抽搐。多與拿委中、按百蟲、掐解溪等相配合,以治療角弓反張,下肢抽搐;揉前承山能通經絡,行氣血,糾正畸形,與揉解溪等相配合,用於治療下肢痿軟無力,肌肉萎縮,足下垂等病症。

 

六、三陰交

【位置】

三陰交穴在內踝高點直上3寸,當脛骨內側面後緣處,屬足太陰脾經的經穴,系足三陰經之交會穴。

 

【操作】

有按三陰交和推三陰交之分。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的羅紋面著力,稍用力按揉20~50次左右,稱按揉三陰交;用拇指羅紋面著力,作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直推法約100~200次左右,稱推三陰交。

 

【作用】

通血脈,活經絡,疏下焦,利濕熱,通調水道,亦能健脾胃,助運化。主要用於治療泌尿系統疾病,多與揉丹田、推箕門等相配合,以治療遺尿、癃閉等病症;亦常用於治療下肢痹痛、癱瘓、驚風、消化不良等病症。

 

七、解溪

【位置】

又名解穀。在踝關節前橫紋中點,當趾長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兩筋之間的凹陷中。屬足陽明胃經的經穴,系本經五輸穴之經穴。

 

【操作】

有掐解溪與揉解溪之分。以拇指爪甲掐解溪3~5次,稱掐解溪;用拇指指端或羅紋面著力,揉動50~100次左右,稱揉解溪。

 

【作用】

解痙,止吐瀉,常用於治療驚風,吐瀉,踝關節屈伸不利,足下垂等病症。

 

八、大敦

【位置】

名水泉,在足大趾外側,距趾甲根角01寸處,屬足厥陰肝經的起始經穴,系本經井穴。

 

【操作】

以拇指爪甲著力,掐大敦穴5~10次左右,稱掐大敦。

 

【作用】

解痙熄風。常與掐十宣、掐老龍等相配合,以治療驚風,四肢抽搐等病症。


九、豐隆

【位置】

豐隆在外踝尖上8寸(當外膝眼與外踝尖連線之中點),脛骨前緣外側(距脛骨前脊約二橫指,即15寸),脛腓骨之間。屬足陽明胃經之經穴,系本經絡穴。

 

【操作】

以拇指或中指端著力,稍用力在豐隆穴上揉動50~100次左右,稱揉豐隆。

 

【作用】

和胃氣,化痰濕。臨床上多與揉膻中、運內八卦等相配合,用以治療痰涎壅盛,咳嗽氣喘等病症。

 

十、內庭

【位置】

內庭在第二蹠趾關節前方,當第2~3趾縫間的紋頭處。屬足陽明胃經的經穴,系本經滎穴。

 

【操作】

以拇指爪甲著力,稍用力在內庭穴上掐3~5次,稱掐內庭。

 

【作用】

開竅、止搐。主要用於治療驚風。

 

十一、太沖

【位置】

太沖在足背第1~2蹠骨結合部之前方凹陷處(趾縫間上15寸),當拇長伸肌腱外緣處。屬足厥陰肝經的經穴,系本經輸穴,肝之原穴。

 

【操作】

以拇指爪甲著力,稍用力在太沖穴上掐3~5次,稱掐太沖。

 

【作用】

平肝熄風。主要用於治療驚風。

 

十二、委中

【位置】

在膕窩正中央,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豐腱肌腱的中間。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系本經合穴。

 

【操作】

以食中指的指端著力,稍用力在委中穴扣拔該處的筋腱約3~5次,稱拿委中。

 

【作用】

疏通經絡,熄風止痙。拿委中多用於治療驚風抽搐;若與揉膝眼、揉陽陵泉等相配合,以治療下肢痿軟無力;若用擠捏法或扯法至局部出現痧痕瘀斑,則多用於治療中暑痧症等。


十三、後承山

【位置】

又名承山,在委中穴直下八寸,即委中穴與平昆侖穴處跟腱連線之中點,當腓腸肌交界之尖端,人字形凹陷處,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

 

【操作】

以食、中指指端著力,稍用力在後承山穴按撥該處的筋腱約3~5次左右,稱拿承山。

 

【作用】

通經活絡,止痙熄風。拿後承山常與拿委中等相配合,有止抽搐,通經絡之作用,以治療驚風抽搐,下肢痿軟,腿痛轉筋等病症。

 

十四、僕參

【位置】

在昆侖穴下,外踝後下方,跟骨外側下赤白肉際凹陷中。屬足太陰膀胱經的經穴,系足太陽與陽蹺脈的交會穴。

 

【操作】

有拿僕參和掐僕參之分。以拇指與食中兩指相對著力,稍用力在僕參穴上拿捏3~5次,稱拿僕參;以拇指爪甲著力,稍用力在僕參穴上掐壓3~5次,稱掐僕參。

 

【作用】

益腎健骨,舒筋活絡,安神定志。主要用於治療腰痛、足跟痛、暈厥、驚風、足痿不收等病症。拿僕參有益腎、舒筋之功,常與拿委中等相配合,以治療腰痛;與按揉或拿後承山等相配合,以治療霍亂轉筋,足痿不收;掐僕參用於暈厥,驚風。

 

十五、昆侖

【位置】

又名上昆侖。在跟腱與外踝尖中點之凹陷處。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系本經五腧穴之經穴。

 

【操作】

以拇指爪甲著力,稍用力在昆侖穴上掐3~5次,稱掐昆侖。

 

【作用】

解肌通絡,強腰補腎。掐昆侖主要治療頭痛、驚風,多與拿委中、拿承山等相配合,用以治療腰痛,下肢痙攣、跟腱攣縮等病症;與拿僕參相配合,用以治療足跟痛,足內翻等病症。

 

十六、湧泉

【位置】

在足掌心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的凹陷中。屬足少陰腎經的起始經穴,系本經井穴。

 

【操作】

有推湧泉、揉湧泉和掐湧泉之分。以拇指羅紋面著力,向足趾方向作直推法或旋推法100~400次左右,稱推湧泉;以拇指羅紋面著力,稍用力在湧泉穴上揉30~50次左右,稱揉湧泉;以拇指爪甲著力,稍用力在湧泉穴上掐3~5次左右,稱掐湧泉。

 

【作用】

滋陰、退熱。推湧泉能引火歸元,退虛熱,多與揉上馬、運內勞宮等相配合,以治療五心煩熱,煩躁不安,夜啼等病症;與退六腑,清天河水等相配合,可用於退實熱。揉湧泉能治吐瀉,左揉止吐,右揉止瀉;掐湧泉能治驚風。

 

A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