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普濟方》(明•周王、朱橚撰)西元1406年

 卷二:

 經脈統論:

經脈者,其氣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會於中焦。注手太陰。

 此榮氣之序也榮氣之行。

 常循其經。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一夜。行八百一十丈。計五十度。周於身。衛氣則不循其經焉。晝則行陽。夜行于陰。行陽者行諸經。行陰者行諸藏。

凡刺之道。須候衛氣所在。然後迎隨。以明補瀉。然榮衛之行。未始相從。則氣血之分。亦各有在一脈之間。有所謂是動者,有所謂所生病者,此氣血之異也。

《經》曰:刺滎無傷衛。刺衛無傷榮。鍼陽者,臥鍼而刺之。鍼陰者,攝按氣散而內鍼。

 茲其要妙。榮衛之外。有浮絡者,有經筋者,又有別絡者,其生病各不同。

 刺法﹝acupuncture_technique﹞亦宜有異焉。

 《刺齊論》所謂:刺骨無傷筋。刺筋無傷肉。刺肉無傷脈。刺脈無傷皮。刺皮無傷肉。刺肉無傷筋。刺筋無傷骨是也。知此。乃知淺深之齊。氣血之分。

 故十二經立其常。而十五絡通其變。

 邪在經則巨刺﹝great_needling﹞。

 邪在絡則繆刺﹝cross_needling_method﹞。

 邪在榮則調之血。

 邪在衛則調之氣。

 邪在筋則劫刺之。

 然後原九鍼﹝nine_needles﹞之宜。行十二刺之節。明五變之理。審其部分。刺道思過半矣。

 今於逐脈之下。載其經穴﹝channel_point﹞。與其病證。兼及浮絡經筋之病。共為一編。竅穴雖同。而淺深各有部分。在用鍼者以意審之。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辰奕0934-020-2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