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足陽明胃經﹝ST﹞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

 承泣﹝ST01﹞,四白﹝ST02﹞,巨﹝ST03﹞經。

 地倉﹝ST04﹞,大迎﹝ST05﹞,頰車﹝ST06﹞峙。

 下關﹝ST07﹞,頭維﹝ST08﹞,對人迎﹝ST09﹞。

 水突﹝ST10﹞,氣舍﹝ST11﹞,連缺盆﹝ST12﹞。

 氣戶﹝ST13﹞,庫房﹝ST14﹞,屋翳﹝ST15﹞屯。

 膺窗﹝ST16﹞,乳中﹝ST17﹞,延乳根﹝ST18﹞。

 不容﹝ST19﹞,承滿﹝ST20﹞,起梁門﹝ST21﹞。

 關門﹝ST22﹞,太乙﹝ST23﹞,滑肉門﹝ST24﹞。

 天樞﹝ST25﹞,外陵﹝ST26﹞,大巨﹝ST27﹞存。

 水道﹝ST28﹞,歸來﹝ST29﹞,氣衝﹝ST30﹞次。

 髀關﹝ST31﹞,伏兔﹝ST32﹞,走陰市﹝ST33﹞。

 梁丘﹝ST34﹞,犢鼻﹝ST35﹞,足三裏﹝ST36﹞。

 上巨虛﹝ST37﹞,連條口﹝ST38﹞位。

 下巨虛,﹝ST39﹞乃繼豐隆﹝ST40﹞。

 解谿﹝ST41﹞,衝陽﹝ST42﹞,陷谷﹝ST43﹞中。

 內庭﹝ST44﹞,厲兌﹝ST45﹞經穴終。

發揮-A03-足陽明胃經﹝ST﹞之圖  

足陽明胃經﹝ST﹞之圖:

 足陽明、胃之經。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

 是經氣﹝meridian-Qi﹞血俱多。

 胃大一尺五寸,紆屈曲伸,長二尺六寸。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文承漿﹝RN24﹞。

 頞,鼻莖也,鼻出根為頞。足陽明起於鼻兩旁迎香穴﹝LI20﹞。

 由是而上,左右相交於頞中,過晴明之分,下循鼻外,歷承泣﹝ST01﹞,四白﹝ST02﹞,巨﹝ST03﹞,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ST04﹞,挾兩口吻環繞唇下,左右相交於承漿﹝RN24﹞之分也。

 迎香﹝LI20﹞:手陽明經穴。

 晴明:足太陽經穴,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

 承泣﹝ST01﹞:在目下七分,直瞳子﹝GB01﹞。

 四白﹝ST02﹞:在目下一寸,直瞳子﹝GB01﹞。

 巨﹝ST03﹞:在鼻孔旁八分,直瞳子﹝GB01﹞。

 地倉﹝ST04﹞:挾口吻旁四分。

 承漿﹝RN24﹞:見任脈﹝The_ren_meridian﹞,足陽明任脈﹝The_ren_meridian﹞之會。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ST05﹞,循頰前,上耳前,過客主人﹝GB03﹞,循髮際,至額顱。

 腮下為頷。頷中為頤。

 囟前為髮際。

 髮際前為額顱。

 自承漿﹝RN24﹞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ST05﹞,循頰車﹝ST06﹞,上耳前,歷下關﹝ST07﹞,過客主人﹝GB03﹞,循髮際,行懸厘﹝GB06﹞、頷厭﹝GB04﹞之分,經頭維﹝ST08﹞,會於額顱之神庭﹝DU24﹞。

 大迎﹝ST05﹞: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

 頰車﹝ST06﹞:在耳下曲頰端陷中。

 下關﹝ST07﹞:在客主人﹝GB03﹞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

 客主人﹝GB03﹞:接懸厭三穴,並足少陽經,皆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

 頭維﹝ST08﹞:在額角髮際,本神﹝GB13﹞旁一寸五分,神庭﹝DU24﹞旁四寸五分。

 神庭穴﹝DU24﹞:見督脈﹝Du_Meridian,DU﹞,足太陽陽明督脈﹝Du_Meridian,DU﹞之會。

 其支別者:從大迎﹝ST05﹞前下人迎﹝ST09﹞,循喉嚨,入缺盆﹝ST12﹞,下膈,屬胃絡脾。

 胸兩旁高處為膺。

 膺上橫骨﹝KI11﹞為巨骨﹝LI16﹞。

 巨骨﹝LI16﹞上陷中,為缺盆﹝ST12﹞。

 其支別者:從大迎﹝ST05﹞前下人迎﹝ST09﹞,循喉嚨,歷水突﹝ST10﹞氣舍﹝ST11﹞入缺盆﹝ST12﹞,行足少陰俞府﹝KI27﹞之外下膈。

 當上脘﹝RN13﹞,中脘﹝RN12﹞之分,屬胃絡脾。

 人迎﹝ST09﹞:在頸大脈動應手,挾結喉旁一寸五分。

 水突﹝ST10﹞:在頸大筋前,直人迎﹝ST09﹞下,氣舍﹝ST11﹞上。

 氣舍﹝ST11﹞:在頸直人迎﹝ST09﹞下,挾天突﹝RN22﹞陷中。

 缺盆﹝ST12﹞:在肩下橫脅陷中。

 俞府﹝KI27﹞:見足少陰經。

 上脘﹝RN13﹞:見任脈﹝The_ren_meridian﹞,足陽明手太陽任脈﹝The_ren_meridian﹞之會。

 中脘﹝RN12﹞:見任脈﹝The_ren_meridian﹞,手太陽足陽明所生任脈﹝The_ren_meridian﹞之會。

 其直行者:從缺盆﹝ST12﹞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衝﹝ST30﹞中。

 直行者:從缺盆﹝ST12﹞而下,下乳內廉,循氣戶﹝ST13﹞,庫房﹝ST14﹞,屋翳﹝ST15﹞,膺窗﹝ST16﹞,乳中﹝ST17﹞,乳根﹝ST18﹞,不容﹝ST19﹞,承滿﹝ST20﹞,梁門﹝ST21﹞,關門﹝ST22﹞,太乙﹝ST23﹞,滑肉門﹝ST24﹞。下挾臍,歷天樞﹝ST25﹞,外陵﹝ST26﹞,大巨﹝ST27﹞,水道﹝ST28﹞,歸來﹝ST29﹞諸穴,而入氣衝﹝ST30﹞中也。

 氣戶﹝ST13﹞:在巨骨﹝LI16﹞下,俞府﹝KI27﹞旁二寸陷中。

 庫房﹝ST14﹞:在氣戶﹝ST13﹞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屋翳﹝ST15﹞:在庫房﹝ST14﹞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膺窗﹝ST16﹞:在屋翳﹝ST15﹞下一寸六分陷中。

 乳中穴﹝ST17﹞:當乳是。

 乳根穴﹝ST18﹞: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不容﹝ST19﹞:在幽門﹝KI21﹞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承滿﹝ST20﹞:在不容﹝ST19﹞下一寸。

 梁門﹝ST21﹞:在承滿﹝ST20﹞下一寸。

 關門﹝ST22﹞:在梁門﹝ST21﹞下一寸。

 太乙﹝ST23﹞:在關門﹝ST22﹞下一寸。

 滑肉門﹝ST24﹞:在太乙﹝ST23﹞下一寸,下挾臍。

 天樞﹝ST25﹞:在挾臍二寸。

 外陵﹝ST26﹞:在天樞﹝ST25﹞下一寸。

 大巨﹝ST27﹞:在外陵﹝ST26﹞下一寸。

 水道﹝ST28﹞:在大巨﹝ST27﹞下三寸。

 歸來﹝ST29﹞:在水道﹝ST28﹞下二寸。

 氣衝﹝ST30﹞:一名氣街﹝Qi-streets﹞,在歸來﹝ST29﹞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

 自氣戶﹝ST13﹞至乳根﹝ST18﹞去中行各四寸。

 自不容﹝ST19﹞至滑肉門﹝ST24﹞,去中行各二寸。

 自天樞﹝ST25﹞至歸來﹝ST29﹞,去中行各二寸。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裏,下至氣衝﹝ST30﹞中而合。

 胃下口,下脘﹝RN10﹞之分。

 《難經》云:太倉下口為幽門﹝KI21﹞者是也,自屬胃處。

 起胃下口,循腹裏,過足少陰肓俞﹝KI16﹞之外本經之裏,下至氣衝﹝ST30﹞中,與前之入氣衝﹝ST30﹞者合。

 以下髀關﹝ST31﹞,抵伏兔﹝ST32﹞,下入膝臏中,下循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抵,至也。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ST32﹞。伏兔﹝ST32﹞後交文為髀關﹝ST31﹞。挾膝解中為臏。

 脛骨為。跗,足面也。既相合氣衝﹝ST30﹞中,乃下髀關﹝ST31﹞,抵伏兔﹝ST32﹞,歷陰市﹝ST33﹞,梁丘﹝ST34﹞下膝臏中,經犢鼻﹝ST35﹞,下循外廉之三裏﹝ST36﹞,巨虛上廉﹝ST37﹞,條口﹝ST38﹞,巨虛下廉﹝ST39﹞,豐隆﹝ST40﹞,解谿﹝ST41﹞,下足跗之衝陽﹝ST42﹞,陷谷﹝ST43﹞,入中指內間之內庭﹝ST44﹞,至厲兌﹝ST45﹞而終也。

 髀關﹝ST31﹞:在膝上伏兔﹝ST32﹞後交文中,一作交分。

 伏兔﹝ST32﹞: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

 陰市﹝ST33﹞:在膝上三寸,伏兔﹝ST32﹞下陷中,拜而取之。

 梁丘﹝ST34﹞:在膝上二寸,兩筋間。

 犢鼻﹝ST35﹞:在膝臏下,骨上,骨解大筋中。

 三裏﹝ST36﹞:在膝眼下三寸,骨外大筋內宛宛中,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

 巨虛上廉﹝ST37﹞:在三裏﹝ST36﹞下三寸,舉足取之。

 條口﹝ST38﹞:在下廉﹝ST39﹞上一寸,舉足取之。

 巨虛下廉﹝ST39﹞:在上廉﹝ST37﹞下三寸,舉足取之。

 豐隆﹝ST40﹞:在外踝上八寸,下﹝BL34﹞外廉陷中,別走太陰。

 解谿﹝ST41﹞:在衝陽﹝ST42﹞後一寸五分,跗上陷中。

 衝陽﹝ST42﹞: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去陷谷﹝ST43﹞三寸。

 陷谷﹝ST43﹞:在足大指次指間,本節後陷中。

 內庭﹝ST44﹞: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厲兌﹝ST45﹞: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葉。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裏穴﹝ST36﹞之外別行而下,入中指外間,與前之內庭﹝ST44﹞厲兌﹝ST45﹞合也。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此支自跗上衝陽穴﹝ST42﹞,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LR02﹞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於足太陰。

 是動則病:灑灑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

 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

 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嚮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

 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sore_throat﹞,大腹水腫,膝臏腫痛。

 循膺乳,氣街﹝Qi-streets﹞,股伏兔﹝ST32﹞,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

 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

 胃中寒,則脹滿。

 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經筋代名詞 的頭像
    經筋代名詞

    經筋手療思路(永康堂‧張老師)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