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代針灸歌賦輯要-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三裏內庭穴﹝ST44﹞,曲池﹝LI11﹞,合谷﹝LI04﹞接,委中﹝BL40﹞配承山﹝BL57﹞,太衝﹝LR03﹞、昆侖穴﹝BL60﹞,環跳﹝GB30﹞與陽陵,通裏﹝HT05﹞並列缺﹝LU07﹞。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三裏膝眼﹝EX-LE5﹞下,三寸兩筋間。

 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rumbling_intestines﹞並泄瀉﹝diarrhea﹞,腿腫膝胻酸,傷寒羸瘦損,氣蠱﹝qi_drum﹞及諸般。

 年過三旬後,針灸眼變寬。

 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內庭﹝ST44﹞次趾外,本屬足陽明。

 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urticaria﹞咽喉痛﹝pharyngalgia﹞,數欠及牙疼﹝toothache﹞,瘧疾﹝malaria﹞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曲池﹝LI11﹞拱手取,屈肘骨邊求。

 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偏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合谷﹝LI04﹞:在虎口﹝LI04﹞,兩指岐骨間。

 頭疼並面腫,瘧疾﹝malaria﹞熱還寒,齒齲﹝tooth_decay﹞、鼻衄血﹝nosebleed﹞,口噤不開言。

 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委中﹝BL40﹞曲瞅裏,橫紋脈中央。

腰痛﹝lowback_pain﹞不能舉,沉沉引脊樑,痠疼筋莫展,風痹﹝migratory_arthralgia﹞複無常,膝頭﹝knee﹞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承山﹝BL57﹞名魚腹﹝BL57﹞,腨腸﹝calf﹞分肉間。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dyschezia﹞,腳氣﹝barbiers﹞並膝腫﹝swelling_in_knee﹞,輾轉戰疼痠,霍亂及轉筋﹝spasm﹞,穴中刺便安。

太衝﹝LR03﹞足大趾,節後二寸中。

 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墜腫,眼目似雲朦,亦能療腰痛﹝lowback_pain﹞,針下有神功。

昆侖﹝BL60﹞足外踝﹝lateral_malleolus﹞,跟骨上邊尋。

 轉筋﹝spasm﹞腰尻﹝sacrum﹞痛,暴喘滿衝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

 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針。

環跳﹝GB30﹞:在髀樞﹝acetabular_region﹞,側臥屈足取。

 折腰莫能顧,冷風並濕痹,腿胯﹝hip﹞連腨﹝calf﹞痛,轉側重欷歔。

 若人針灸後,頃刻病消除。

陽陵﹝GB34﹞:居膝下,外臁一寸中。

 膝腫﹝swelling_in_knee﹞並麻木﹝numbness﹞,寒痹﹝cold_arthralgia﹞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

 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通裏﹝HT05﹞:腕側後,去腕一寸中。

 欲言聲不出,懊﹝vexation﹞及怔忡﹝terror﹞。

 實則四肢重,頭腮﹝cheek﹞面頰紅,虛則不能食,暴﹝Acute_laryngitis﹞面無容。

 毫針﹝filiform_needle﹞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忄農﹞:音,ㄋㄠˇ。意:古同「惱」。】

列缺﹝LU07﹞:腕側上,次指手交叉。

 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migratory_arthralgia﹞麻。

 痰涎頻壅上,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

注:本部分針灸歌賦原文均選自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編寫的《針灸大成校釋》,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87年9月第1版。

①本篇為宋代針灸家馬丹陽所撰。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