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腸病證-絛蟲病﹝Taeniasis﹞: |
絛蟲病﹝Taeniasis﹞是由豬絛蟲或牛絛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古代醫籍將絛蟲稱為白蟲或寸白蟲。 |
絛蟲病﹝Taeniasis﹞在我國分佈較廣。 飲食習慣是決定腸絛蟲病﹝Taeniasis﹞多寡及其種類不同的關鍵因素,喜食生肉的地區感染率高。 |
中醫對絛蟲的形態、感染途徑很早即有明確的認識,並尋找到效果良好的治療藥物。 在感染途徑方面,早在《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篇》即指出:「食生肉,飽飲乳,變成白蟲。」 《諸病源候論‧寸白蟲候》說:「以桑枝貫牛肉炙食」噲引起本病。而對於絛蟲形態的描述,《諸病源候論‧寸白蟲候》說:「寸白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寸而色白,形小扁」,仇蟲候》說:「白蟲相生,子孫轉大,長至四五尺」。 在治療上,早在《千金要方‧九蟲》裏,就採用檳榔、石榴根皮等有效的藥物治療絛蟲病﹝Taeniasis﹞。 |
【病因病機﹝Etiology_and_Pathogenesis﹞】: |
絛蟲病﹝Taeniasis﹞的病因,是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蟲的豬肉或牛肉,囊蟲進入體內吸附在腸壁上,頸節逐漸分裂,形成體節,約經2~3個月而發育為成蟲。 成蟲蟲體脫節,從肛門﹝anus﹞排出體外,故可在內褲或被服上發現白色的蟲體節片,節片隨大便排出則可見糞便中有蟲體節片。 |
絛蟲所致的病變,主要是吸食人體水穀精微以及擾亂脾胃運化,從而引起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腹痛﹝abdominal_pain﹞,甚至消瘦﹝emaciation﹞、乏力﹝fatigue﹞等症。 |
【臨床表現﹝Clinical_Situation﹞】: |
絛蟲病﹝Taeniasis﹞初期,成蟲居於腸中,影響腸道氣機,引起腹部或上腹部隱隱作痛,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不適,甚或噁心﹝nausea﹞、嘔吐﹝vomiting﹞。 常在內褲、被褥或糞便中發現白色節片,或伴肛門﹝anus﹞瘙癢。 病久則脾胃功能受損,不能運化水穀精微,加之絛蟲吸食營養物質,以致人體化源不足,氣血不充,故在上述症狀的基礎上常伴見面色萎黃﹝chlorsis﹞或蒼白,形體消瘦﹝emaciation﹞,倦怠乏力﹝fatigue﹞,食慾不振﹝anorexia﹞,舌淡、脈細等氣血虧虛的症狀。 |
【診斷﹝Diagnosis﹞】: |
01、糞便中或內褲、被褥上發現白色節片為絛蟲病﹝Taeniasis﹞重要的臨床特徵。 |
02、初期腸道氣機受阻引起的腹部隱隱作痛、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不適等脾胃功能失調的症狀,及病久伴見的面色萎黃﹝chlorsis﹞或蒼白、形體消瘦﹝emaciation﹞、倦怠乏力﹝fatigue﹞、舌淡、脈細等氣血虧虛的症狀。 |
【辨證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syndrome_differentiation﹞】 |
【症狀﹝Symptom﹞】:上腹部或全腹隱隱作痛,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或有腹瀉﹝Diarrhea﹞,肛門﹝anus﹞作癢,久則形體消瘦﹝emaciation﹞,倦怠乏力﹝fatigue﹞,大便內或襯褲上有時發現白色節片,舌質淡,苔薄白,脈濡或細。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驅除絛蟲,調理脾胃。 |
【方藥﹝medicinal﹞】:中藥有良好的驅絛效果,可選用下列方藥中的一種應用。 |
①檳榔60~120克,切碎,文火煎2小時,於清晨空腹頓服。服後4小時無大便排出者,可服用芒硝10克。 |
②南瓜子60~120克,去殼碾粉,直接嚼服或水煎服。2小時後服檳榔煎劑、(劑量、用法同上)。 |
③仙鶴草芽(深秋採集,其形似狼牙,故又稱狼牙草),洗淨,刮去外皮,曬乾,碾粉,成人早晨用溫開水沖服30~60克。因本藥兼有瀉下作用,可不另服瀉藥。一般在服藥後5~6小時排出蟲體。 |
④雷丸,研粉,每次20克,1日1次,連服3天。 |
⑤石榴根皮25克,水煎服。胃病患者不宜選用此藥。 |
驅除絛蟲,務必驅盡,須連頭節同時排出,方能徹底治癒。 若頭節頸未被驅出,則仍能繼續生長。 若發現絛蟲未驅盡時,可仍用上述驅絛藥物治療。 |
驅蟲之後,繼服香砂六君子湯健運脾胃﹝move_the_spleen_and_stomach﹞。 |
【預防﹝Prevention﹞及調攝﹝health_care﹞】: |
開展衛生宣傳,糾正吃生肉的習慣是預防﹝Prevention﹞本病的關鍵。 嚴格肉類檢查,禁止含有囊蟲的肉類出售。 此外,應對炊事人員進行宣傳,須將肉類煮熟燒透,菜刀與菜板應生熟分開。 |
【結語﹝Summary﹞】: |
絛蟲病﹝Taeniasis﹞是由豬絛蟲或牛絛蟲寄生在人體所引起的疾病。 絛蟲所致的病變,主要是吸食人體水穀精微以及擾亂脾胃運化,從而引起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腹痛﹝abdominal_pain﹞,甚至消瘦﹝emaciation﹞、乏力﹝fatigue﹞等症。 並常在內褲、被褥或糞便中發現白色節片。 驅除絛蟲、調理脾胃是治療絛蟲病﹝Taeniasis﹞的主要原則。 中藥有良好的驅絛效果。 驅除絛蟲,務必驅盡,須連頭節同時排出,方能徹底治癒。 開展衛生宣傳,嚴格肉類檢查,禁止含有囊蟲的肉類出售以及糾正吃生肉的習慣是預防﹝Prevention﹞本病的關鍵。 |
【文獻摘要】: |
《證治準繩‧雜病蟲》:「寸白……服藥下之,須結裹潰然出盡乃佳,若斷者相生未已,更宜速治之。」 |
《景岳全書‧諸蟲》說:「寸白蟲,此蟲長寸許,色白,其狀如蛆。母子相生,有獨行者,有個個相接不斷者,故能長至一二丈。」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