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腸病證-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 |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是由於鉤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因其主要症狀為好食易饑,倦怠乏力﹝fatigue﹞,膚色萎黃﹝chlorsis﹞,面足浮腫,故中醫文獻把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稱為黃腫病、疳黃、黃胖﹝yellow_obesity﹞、饕餮黃等。 四川及浙江民間又稱為懶黃病、粑黃病、桑葉黃等。 |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的流行相當廣泛,在我國南方各省較為多見。 |
【病因病機﹝Etiology_and_Pathogenesis﹞】: |
中醫學將鉤蟲稱為伏蟲。 《諸病源候論‧九蟲候》說:「伏蟲,長四分」,「伏蟲,群蟲之主也。」 |
由於人體皮膚接觸含有鉤蚴的泥土,鉤蚴從皮膚鑽入,最後移行至小腸發育為成蟲而導致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 其主要的病理為擾亂脾胃氣機,吸食及耗費人體血液,因而出現胃腸失調及氣血虧虛的病變。 |
【臨床表現】: |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的症狀主要由鉤蚴及成蟲所致,但成蟲所致的症狀更為長久和嚴重。 鉤蚴侵入處的皮膚感到奇癢和燒灼,繼而出現小出血點、丘疹或小皰疹﹝bleb﹞,俗稱「糞觸塊」、「糞毒」、「糞疙瘩」。 隨鉤蚴在人體內的移行,受感染後的3~5日,常出現喉癢﹝itchy_throat﹞、咳嗽﹝cough﹞,重者甚至劇烈乾咳﹝dry_cough﹞或哮喘發作。 成蟲寄生在小腸,擾亂脾胃氣機,吸食及耗費人體血液,因而出現上腹部不適、隱痛﹝dull_pain﹞,食慾亢進但勞動力反而減退,異嗜生米、茶葉,甚至泥土、碎紙等胃腸失調的症狀。 嚴重者出現心悸﹝Palpitations﹞短氣,四肢乏力﹝fatigue﹞,頭暈﹝dizziness﹞、耳鳴﹝deafness﹞,面足浮腫,面色萎黃﹝chlorsis﹞,唇舌色淡,脈數而弱等氣血虧虛的症狀。 |
【診斷﹝Diagnosis﹞】: |
01、胃腸失調及氣血虧虛的臨床症狀。 |
02、在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的流行地區,有鉤蚴的感染症狀。 |
03、大便檢查發現鉤蟲卵。 |
【鑒別診斷﹝differential_diagnosis﹞】: |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病情較重,出現「黃腫」表現者,需與黃疸﹝icterus﹞及水腫﹝edema﹞相鑒別: |
01、黃疸﹝icterus﹞: 黃疸﹝icterus﹞發病較急,而久病後出現黃疸者﹝icterus﹞,一般均有肝膽病史。黃疸﹝icterus﹞臨床表現為全身黃色鮮明如橘色或晦暗如煙熏,目睛黃染﹝stained_yellow﹞,小便黃赤。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的發黃﹝yellowing﹞則為膚色萎黃﹝chlorsis﹞或黃而浮腫,目睛不黃,小便清長。 |
02、水腫﹝edema﹞: 水腫﹝edema﹞的病因不一,浮腫部位不同,一般按之凹陷甚或凹陷不起,皮薄光亮,色澤鮮明,小便短澀,飲食正常或納減,證有虛實之分。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的浮腫表現為下肢足踝浮腫,或面部目胞﹝Eyelid﹞浮腫,甚則全身浮腫,但膚色發黃﹝yellowing﹞或萎黃﹝chlorsis﹞不榮,好食易饑,或嗜食異物,無小便短澀,純屬虛證。 |
【辨證論治﹝Treatment_based_on_syndrome_differentiation﹞】 |
糞毒犯膚: |
【症狀﹝Symptom﹞】:手足接觸泥土之後,很快出現局部奇癢、灼熱﹝palpably_hot﹞、皰疹﹝bleb﹞,搔破後脂水浸淫、紅腫,苔白薄,脈平或濡。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殺蟲止癢。 |
【方藥﹝medicinal﹞】:桃葉泄毒湯。 |
本方:以桃葉、辣蓼草、連根蔥、荊芥、蘇葉、苦參各30克,水煎3~4沸,趁溫熏洗局部。如水冷,則加熱後再洗,一日數次。 |
鉤蚴在侵入皮膚的24小時內,尚有90%以上停留在局部,可用熱敷法和能殺滅鉤蚴的藥物進行局部治療。如用熱敷局部,以不燙傷皮膚為度;或用土荊芥油塗抹患處。 |
蟲邪犯肺: |
【症狀﹝Symptom﹞】:皮膚受邪數日後,出現胸悶﹝Dyspnea﹞、咳嗽﹝cough﹞,喉癢﹝itchy_throat﹞難忍,甚則頻咳不止,喉間痰鳴﹝coarse_rales﹞,苔白,脈平或濡數。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宣肺化痰止咳。 |
【方藥﹝medicinal﹞】:止嗽散。 |
方中以:桔梗、紫菀、陳皮宣肺化痰,白前肅肺降逆,百部止咳並有殺蟲作用,荊芥、甘草疏表和中。喉間痰鳴﹝coarse_rales﹞,喘促﹝hasty_panting﹞痰多者,可合用射干麻黃湯降逆平喘。 |
脾虛濕滯: |
【症狀﹝Symptom﹞】:面色萎黃﹝chlorsis﹞,或面色黃而虛浮,善食易饑,食後腹脹﹝abdominal_distension﹞,或異嗜生米、茶葉、木炭之類,神疲﹝Spiritlessness﹞肢軟,舌淡苔薄,脈濡。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健脾燥濕,和中補血。 |
【方藥﹝medicinal﹞】:黃病絳礬丸加減。方中以平胃散健脾燥濕,理氣和中;絳礬燥濕補血;紅棗益脾養血。 |
氣血兩虛: |
【症狀﹝Symptom﹞】:顏面、肌膚萎黃﹝chlorsis﹞或蒼白,面足甚至全身浮腫,脘悶不舒,倦怠乏力﹝fatigue﹞,精神不振﹝Lassitude﹞,眩暈﹝dizzy_head﹞、耳鳴﹝deafness﹞,心悸﹝Palpitations﹞、氣短﹝brachypnea﹞,舌質淡胖,脈弱。 |
【治法﹝Therapeutic_Methods﹞】:補益氣血。 |
【方藥﹝medicinal﹞】:八珍湯加減。脘悶納差者﹝Loss_of_appetite﹞,加木香、砂仁理氣調胃。 |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均需進行驅鉤治療,目前用於驅鉤蟲的中藥效果尚欠理想,可採用適當的驅鉤蟲西藥治療。 |
【預防與調攝﹝Prevention_and_health_care﹞】: |
預防﹝Prevention﹞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的主要措施是: 積極治療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人,減少傳染來源; 做好糞便管理,殺滅糞中蟲卵;做好勞動防護,減少鉤蚴感染機會。 |
本病:除藥物治療外,還應給予富於營養、易於消化的食物,以促進氣血的生長及脾胃功能的恢復。病情嚴重的患者應適當休息。 |
【結語﹝Summary﹞】: |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是由於鉤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 鉤蟲致病的主要病機為擾亂脾胃氣機,吸食及耗費人體血液,因而出現胃腸失調及氣血虧虛的病變及相應的臨床症狀。 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出現「黃腫」表現者,需與黃疸﹝icterus﹞及水腫﹝edema﹞相鑒別:驅除鉤蟲、補益氣血及調理脾胃是治療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的主要原則。 積極治療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人,做好糞便管理,做好勞動防護,是預防﹝Prevention﹞鉤蟲病﹝ancylostomiasis_disease﹞的主要措施。 |
【文獻摘要】: |
《醫林繩墨‧臌脹》:「黃腫者,皮肉色黃,四肢怠惰,頭眩﹝dizzy_head﹞、體倦﹝fatigued_limbs﹞,懶于作為,小便短而少,大便溏﹝Sloppy_stool﹞而頻,食慾善進,不能生力,宜當健脾為主。」 |
《醫碥‧黃疸》:「黃腫與黃疸﹝icterus﹞,分別處在腫而色帶白,眼目如故,不如黃疸﹝icterus﹞之眼目皆黃而不帶白,且無腫狀,似不必以暴漸分。又黃腫多有蟲與食積,有蟲必吐黃水,毛髮皆直,或好食生米、茶葉之類。用使君子、檳榔、川棟、雷丸之類。食積則用消食藥,劑中不可無針砂,消積平肝,其功最速。治療亦與黃疸﹝icterus﹞有別也。」 |
《雜病源流犀燭‧諸疸源流》:「力役勞苦受傷,亦成黃胖﹝yellow_obesity﹞病,俗名脫力黃,好食易饑,怠惰無力。」「黃胖﹝yellow_obesity﹞,宿病也,與黃疸﹝icterus﹞暴病不同。蓋黃疸﹝icterus﹞眼目皆黃,無腫狀。黃胖﹝yellow_obesity﹞多腫,色黃中帶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雖病根都發於脾,然黃疸﹝icterus﹞則由脾經濕熱蒸郁而成;黃胖﹝yellow_obesity﹞則濕熱未甚,多蟲與食積所致,必吐黃水,毛髮皆直,或好食生米、茶葉、土炭之類。」 |
經筋醫理探源(永康堂‧張老師);Prof.Chang,Chen-Yi